1、突出能力 “屏蔽”热点 人文气息-2007 年高考文综全国试卷 1 第 40 题(政治部分)鉴赏例题:40(60 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I153 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 “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 “上京僻在一隅, ,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久地之中” ;“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 ;“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 ;“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 年,有司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
2、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 “女真人寝忘旧风” , “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自大金国志等)(1)指出 1141 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4 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 分)读图 9,回答(3)(4)小题。(3)说明燕京械城址选择的打利日然条件。(13 分)(4) 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7 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5)(6) 小题口(5)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 ?(6) 运用辩证唯
3、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这两种建都观点。(8 分)评析:品味试题特色:试题视野开阔,题材新颖别致、丰富多彩。精彩的亮点和突出能力的难点相交织。1亮点。本题无论在试题取材,还是在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亮点。评析这些亮点,无疑会对今后的高考复习备考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亮点之一:体现文科综合能力,追求卓越品质。今年试卷第 40 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能力考查,试题突出能力立意,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体现综合性,使政、史、地学科知识浑然一体。高考第 40 题由历史、地理、政治三科要素综合构成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环环相扣的关系,它要求运用史地的综合知识分析表达,学科间综合
4、特点明显。要论证和探讨政治学科的问题,首先要把握试题自身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这种联系去论证和探讨政治学科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培养辩证地、历史地考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考察事物,既不能只看孤立的事物,也不能以绝对静态的观点认识事物。第(5)和第(6)问要求考生必须“析和述”为重点,注重对所给材料的分析,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所给材料的分析与表达是考查的重点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的处理。亮点之二:与众不同的背景材料,一反常态的创新之作。第 40 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8 年是
5、奥运年,北京作为主办城市为世人瞩目。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这道题考查北京作为都城的由来,是热点问题,但它“屏蔽”了人们猜测的热点,不是从现实角度出发命题,而是从金迁都北京考起,巧妙地把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第 40 题第 5 问,从哲学大角度说明对一种主张的合理性。第 40 题第 6 问,要求对两种不同观点作出哲学的评价,答案既有限制性又有灵活性。此题匠心独运,避开了大家共同瞩目的热点问题。试题独辟蹊径,推陈出新。第 40 题根据历史史料回答政治问题,是今年文综高考命题的一大突破,应该引起今后高考复习备考的高度关注。亮点之三: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第 40 题突出了人文性,考查
6、考生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突出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事务的能力。第(5)和第(6)问表面上看虽然选取的原理较为宽泛“辩证唯物主义”,但是考生也应该根据材料中的主张来选取相关哲理分析,不可泛泛地随意选取知识点来分析。考生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文知识底蕴,缺乏对中国传统论的了解,就无法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观点,更无从运用知识或理论支持或说明论点。这一特点,既反映在第 40 题的第(2)问,突出考查了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也反映在第(6)问更是直接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两种建都说,从而考查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分析
7、历史现象和事务的能力。2难点。本题突出体现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要答好本题实不容易,需要过以下三道难关:学生回答这两道题有三大障碍:一是学生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理解;二是关于“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知识范围限定的把握。三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说。如果不能克服这三大障碍,就很难把应该分析的问题分析清楚,更谈不上拿高分了。难关之一:古文阅读上障碍,语文功底的制约。本题的背景材料不是取材现实生活的材料,而从史料典籍中选取的一段古文作为试题载体的,它要求考生转换知识块和思维方式和知识迁移,容易造成对正常答卷的极大干扰。虽然这段古文不怎么深奥,但毕竟给一部分考生的
8、审题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在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影响了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特别对于哪些古文基础不好,甚至成了“拦路虎” , 学生一时间措手不及,情急之下,他们只好草草收场。对材料的文言文如果读不懂就没有办法回答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有不同之处、辩证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的根本区别。难关之二:设问上障碍,哲学知识运用的失误。本题政治学科部分的设问共有两个,即:(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凶吉,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这样的设问方式与近几年高考文综哲学主观题的考查方式有着明显不同,尤其是与去年截然相反。这两
9、个问题都考查政治学科中哲学常识。本来设问定位清楚,方向明确。可是又会使一部分容易产生错误。表面上看虽然选取的原理较为宽泛“辩证唯物主义”,但是考生也应该根据材料中的主张来选取相关哲理分析,不可泛泛地随意选取知识点来分析。那些考生审题的失误与他们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很大的关系。本题两问看简单,实则也会使人产生错误。它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答题时考虑才比较全面、分析到位。高二哲学常识是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常识的课程,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三个部分。一些考生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简单等同于唯物
10、论(大大缩小范围) ,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割裂开来。所以不少学生在答题中,把辩证唯物主义等同于辩证唯物论,只从物质与意识及规律客观性的角度作答,孤立、片面,思维无法发散、拓宽,仅限于局部知识点,在里面篼圈子。从而把“撒大网、拓宽思维”的题目误用“深挖洞”的方式作答,导致原理角度缺失或遗漏。而另一部分考生不根据试题要求对教材内容大包抄,文不对题,乱答一通。因此,要完整地、全面地考虑问题,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这三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中,结合材料实际,回归教材,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这样才能答好本题。难关之三:知识储备上障碍,文化素养的缺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了解阴阳五行说的。在哲学常识的学习中,教材在简介唯物
11、主义发展史过程中,简单提到它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殊不知阴阳五行说和风水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关于这一点,中学教材并没有提到。如果考生只记阴阳五行说属于朴素,他根据这个观点来回答,那么,他的答案就有可能张冠李戴,甚至恰恰相反,做出错误的评析,得出错误的答案。对于很少了解阴阳五行说的中学生来说,本题第(5) 、第(6)问题似乎超纲,以上这些对中学生能力要求似乎太高了。“过关斩将” ,突破重围,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考生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不可能考取理想的成绩。但是,试题仍然遵循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坚持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答题回归教材。这个问题值得命者和中学政治教师的反思。3一点缺憾:40 题的最后两个设问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即辩证唯物主义来设问,对知识范围的限定太接近了,考生们也感到有些意外。福建省福安市潭头中学:占智雄福建省福安市第三中学:陈绍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