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风格决定商业未来美学的经济 作 者:美 弗吉尼亚?波斯特莱尔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定 价:45.00 元 【 智囊推荐 】 21 世纪是美学经济的时代,而新美学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是多元风格的共存。本书中所涉领域极为广泛,通过对时尚产业、房地产、政治现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及经济等不同领域的观察,作者巧妙地叙述了人们对美的迫切需求,以极具开创性的手法描绘出美学与风格的民主化过程,对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检验! 在阿富汗,塔利班倒台后,男人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一窝蜂涌向理发店,排起长队等待剔去胡须;而女人们则开始涂指甲油并且穿起五颜六色的衣服。当如此重大的变革到来之后,普通百姓并未
2、像想象中的那样迅速投入到政权和经济的重建中,而是忙于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 美学的经济一开始便用这样一个实例来说明“风格” (本书原名为风格的实质 )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而风格是建立在审美之上的。 这一现象符合我们的记忆。即使在文革期间,爱美的女孩子搞到一件军装也会试图找裁缝把腰身收的更细一些来展现自己的风格。而喇叭2裤、蛤蟆镜和烫发也是改革开放最醒目的符号,国外媒体从这些变化来观察中国人思想的解放。 二十世纪,是工业化主导的潮流的世纪。科技和管理带来了生产的进步和生活的便利。批量、实用、结实、低价是工业化的特征,福特汽车、沃尔玛超市和麦当劳餐厅是这个时代的象征。但审美作为工业化主旋律的伴音虽
3、然时强时弱却从未真正退到幕后,每隔一段时间,人们都会重新迎来一个审美回归的思潮。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当工业和科技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带到从未有过的方便之后,建立在审美基础上,每个人对自己风格的追求会越来越多的成为工业和商业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审美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再仅仅是美学家和设计师关注的事情了。为了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精明的工程师、房地产商和工商管理硕士们必须认真的对待审美沟通和审美乐趣,因为,我们也就是他们的客户需要美” 。这句话,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和以往的通俗经济读物一个路数,这本书用一个又一个细节和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长期以来对个人形象的过分关注被看做是肤浅的标志,尤其是对
4、男性来说。这种观点正在变得陈旧。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西方到东方的各个国家中,竞选领导人的发型和着装对选举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2001 年,希拉里克林顿在母校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我今天必须要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头发很重要。这是我在生活中学习到的一课,我的家人和学校都没有教过我这一课。你的头发将会向你身边的人发出非常主要重要的信息,你是谁,你的立场是什么?你有什3么样的梦想特别是你对自己的头发有什么样的梦想。 ”希拉里用揶揄的口吻在讲述一个自己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在女权主义盛行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希拉里上大学的时候,有才能的女性看不上那些用大量时间打理头发的同性,但现在她不得不用同
5、样长的时间来摆弄自己的头发。 这种潮流来自于人们总体对自己形象日渐重视的反射。在美国 10 年之间美甲沙龙的数量增加了一倍,美甲师的数量增加了两倍,在日本十年间染发业务增长了一倍。一位东京的商业分析师说:“近十年来,在日本市场上发生的最大的两个变化是手机和日本人头发的颜色。 ”在发达国家,美容、整容、化妆品市场都是最近十年来市场上增长最快的领域。在工业品中,那些在美观的功夫上超过实用的产品被称为奢侈品。文化人和工程师们都蔑视人们,尤其是经济上并不宽裕的人们对奢侈品的追逐,他们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一种自卑感和炫耀心理。但自本书的作者看来,对奢侈品的迷恋来自于人类自古以来的天性,这其实是审美趣味的一种
6、自然流露。人类并不是在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之后才重视自身美感的。在原始人类的洞穴中,人们就开始用动物的牙齿制造项链、在身体上绘制图案来美化自己。普通家庭主妇,用高价购买漂亮而充满设计感的马桶刷就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案例除了家里人,没人会注意到你家的马桶刷是什么样、什么牌子的,对漂亮马桶刷的迷恋,是人类古老审美观的继续。 如果对于审美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研究的欲望,我强烈的建议你去阅读史蒂夫?乔布斯传中的一些章节。乔布斯在设计苹果产品4甚至办公室和工厂车间的布局时,对审美有着几乎病态的追求,他甚至在自己名片的字符使用上和设计师进行长时间的讨论甚至争吵,而那名片本来是被他请来设计产品 LOGO 的设
7、计师的赠送。现在,苹果可以说是审美追求在工业品时代大放异彩的最佳案例。 在后工业化时代,人们追求的是产品风格和个人风格的统一。在这个时代,设计者和创意提供者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只注重功能和质量的产品将无人问津。没有出色美学设计和环境提供的店铺宾馆也将在竞争中落败。这一变化对于中国那些因只能长期抄袭山寨外国画报和服装、家居用品、装潢的设计师们带来了希望。被流行所左右的奢侈品市场也会因为人们对审美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而改变。个性化的美感主宰的世界即将来临。 “要赶上 21 世纪的潮流,我们就要欣赏历史风格的美,同时要有创新的激情,要由内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内地确定真实性,认可审美乐趣和意义的主观性和多元化。 ”这是本书的结尾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