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5767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SWOT分析的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SWOT分析的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SWOT分析的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SWOT分析的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SWOT分析的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 SWOT 分析的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南经济发展现状的深入解读,创新性地将 SWOT分析方法应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深入剖析苏南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为新苏南经济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苏南模式;区域经济;产业集群;SWOT 苏南模式概念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 80年代初率先提出,该模式一直是中国区域经济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多数区域经济学专家认为苏南模式连同温州模式以及珠江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的经济创新和改革做出巨大的实践性贡献。所谓苏南模式,指江苏南部苏锡常三市(广义上

2、也包括南京和镇江)借助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由农业到工业化的转变和突破。苏南模式也面临着其历史局限性,传统苏南模式的企业主要以集体经济所有制为主,乡镇政府一般会主导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一方面由政府出面解决生产资料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会直接参与或者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以苏南模式有时候也被称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 。集体经济在短时间可以集聚大量资源,齐心合力办大事,但也存在着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等诸多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硬伤。这一观点在新千年之初尤为盛行,吴祥钧教授就曾于 2001年撰文“苏南模式”的历史2功绩及其终结 ,剖析苏南模式面临的种种瓶颈。 2006 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首

3、先提出了新苏南模式的概念,在原有苏南模式上进行超越性创新。新苏南模式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相互作用。总之在新苏南模式下,苏南经济面临着经济和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笔者正是希望通过苏南模式的 SWOT分析,研究其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发展战略。 1.苏南经济发展现状 2012 年苏南三市(苏州,无锡,常州三个省辖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23550亿元,占江苏省 GPD的比重高达 43.56%,占全国 GDP总量的4.53%;GDP 增速为 11.2%,高于江苏省 10.1%及全国 7.8%的 GDP增速。如果纳入时间维度看,在 2009年以前苏南地

4、区的经济总量一直占江苏经济总量的 44%以上。但由于苏南经济处在转型升级期间以及苏中苏北区域经济的后发优势,最近几年苏南经济总量占比略有下降,但在 2012年苏南经济模式转型基本确定,经济重新迈入高增长通道,占比小幅回升。 从产业结构看,苏南经济转型在不断演化,结构升级稳步推进,从过去的唯传统工业论,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齐步并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从 2005年的 2.5:62.8:34.8 到 2012年的(1.9:53.6:44.5)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 9.2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上升了 9.7个百分点,至 2012年第二产业基本跟第三产业平分秋色。 制造业是目

5、前苏南经济结构的支柱行业,从产业经济历史观来看,3目前苏南地区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增速放缓,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可以说苏南的制造业将聚焦内生发展,众多产业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业化集群,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价值攀升。同时在产业转移上,苏南模式也迈入了新的阶段,直接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时代已经基本结束,未来将更多的转移上海甚至国际上的高端技术,人才,金融等现代配套服务业,帮助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2.基于 SWOT分析的苏南经济发展 2.1.优势(Strengths) 区位优势明显。苏南地区水路畅通,陆运发达,地处我国长江和东海的

6、交汇之处,区域内有京杭运河、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等重要交通枢纽线。更为重要的是苏南地区毗邻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是我国实施沿海和沿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苏南地区是我国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主要表现有五:一,苏南集中了我国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苏南地区拥有我国最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三是苏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国内、国际竞争力明显;五是苏南地区开放创新格局不断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紧密;六是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苏南地区已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凭借区位优

7、势与原有工业基础,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苏南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苏南经济在推进工业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健全完善的4产业结构和特色的产业集群,集群集聚效应明显,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苏州逐步形成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集中度高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无锡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体的冶金加工支柱产业;常州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特色等。表 1显示了 2011年江苏省前十大制造行业中,在苏、锡、常均有着较高的集中度,除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市的产业比重之和占江苏省的 34.4%,其他行业的工业集中度均在 40%以上,形成了地理空间聚

8、焦的支柱产业集聚现象,并且形成产业链意义上的产业集聚,进一步带动人才、资金等的集聚,使得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2.2.劣势(Weakness)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二次产业占比偏重,有待进一步优化。苏南地区主要还是以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虽然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滑,但整体依然维持在较高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由于资源类似、区位相近,甚至政府部门的职能、目标与任务与大同小异,这导致三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均超过了 0.5,表明三市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尤其是无锡和常州,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超过了 0.9,甚至出现了上升。而苏州和常州的工

9、业结构相似度不是太高,而且有较大的下降趋势。 此外,江苏几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和特色上存在雷同,大都集中在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联网5等产业,缺乏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使得园区在招商、市场开拓方面存在着内部竞争,不利于产业群的发展。 2.3 机遇(Opportunities) 在全球产业化分工体系进化中,在市场、成本、人才等要素的驱动下,共完成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第四次全球制造业大转移正以中国为核心开始启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开始从中国向印度、越南、印尼等劳动力、资源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或者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10、另一方面,在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口号的带领下,部分高端建造业向欧美发达国家回流。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产业大转移的进程中,也不只是单一产业的转移,而是更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另外,除了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这次转移的重点产业主要有重化工业、新兴产业、研发和金融等服务外包产业。而苏南地区拥有较多的资源优势,在这场产业大转移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杰里米里夫金敏锐地认识到全球将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新的通信技术下,产业界线日趋模糊,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融合的趋势;新材料成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能源系统也将是强大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以绿色可再生新能源为核心的产业将促使全

11、球经济向绿色转型。此外,3D 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等等都将对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将诞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而几项技术的突破和融合更将改变全球产业的生产方式。 62010 年 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0年,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基本率先实现现代化。新的规划,将加速苏南地区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的发展,给苏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2.4 挑战(Challenges) 成本洼地消失,区域商务成本不断攀升。苏锡常三地经

12、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是大量外资的涌入,但外资的涌入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区位优势与相对低廉的商务成本。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商业地产租金更是水涨船高,这极大地降低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同时也限制了当地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区域土地规划缺乏前瞻性,未来土地资源或成发展瓶颈。苏南地区的城镇规划有些无序,总体土地开发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相对不高,土地规划的不合理和开发区建设中的乱占耕地等情况造成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的紧张,这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瓶颈。 雾霾等极端天气频现,对苏南制造业的加剧转型升级提出巨大挑战。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目前雾霾、水污染、碳排放等成为公众的关注

13、重点。苏南制造业规模虽然很大,但大部分发展方式还较粗放,高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增长过快,给区域环境带来严重威胁,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能源资源严重对外依赖,大气污染水污染堪忧。 3.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建议 7苏南经济要突破原有的经济局限,取得更长远、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实行转型升级。 从产业结构来看,要改变完成以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注重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要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通过传统产业向苏北甚至中西部转移的“腾笼换鸟”的方式,为新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高端环节产业的发展和集聚进行空间准备,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从全球产

14、业链来看,苏南应当沿着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升级,在更大的区域内谋求产业布局,促进整个苏南、长三角经济产业链的形成,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产业链集聚等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提升整体苏南企业的竞争力。 从生产要素来看,苏南经济必须将重心从引进外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企业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升级,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科技依托型转型,建设区域创新体制与创新园区载体,集聚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抓住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迎接新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委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吴祥钧.“苏南模式”的历史功绩及其终结J. 现代经济探讨. 2001(07) 2江苏省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江苏省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王文森.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统计. 82007(10) 5夏永祥. “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与城乡关系转型思考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