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企业中应收款的风险分析与防范摘 要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账款的快速增长扩大了销售,给企业带来了利润,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风险,现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 应收账款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信用体系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风险是指应收账款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到期未能收回产生的损失,包括机会成本、收账费用、坏账损失。 一、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应收账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扩大销量,降低库存商品积压,增加利润;另一方面又占用企业大量资金,严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增大应
2、收账款风险,利润并不一定随销量的增加而增加。部分批发企业销售有大幅度增长,但利润并未同步增长,甚至变小,这是由于毛利随销售增长了,但收账费用、坏账损失增加了,销售的盲目增长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利润。应收账款对商品流通企业尤其重要,商品销售了,形成应收账款,金额大、时间长;采购商品时,无钱付款,难以及时进货,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降低盈利能力,甚至可能拖跨企业。 二、原因分析 (一)经营理念不恰当 2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没有销售,企业就没有利润,就不可能生存发展。导致部分企业领导片面追求销售,形成重销售轻收款思想。认为只要有销售,自然有利润,未意识到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防范意识淡
3、薄,轻信一些顾客的空话,盲目赊销,坏账随之产生。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 部分商品流通企业提出减员增效,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本意是减少支出,提高效益。但过犹不及,人员过少,手续过于简单,产生消极影响。 (三)信用体系不完善 信用体系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不能公开化,网络化。 企业向远方的客户赊销商品前,对其信用状况不了解,无信用体系可查,生意是否做,只能凭感觉走,不做,失去客户,丧失获利机会;做了,要面临应收账款风险,可能收款困难,可能部分货款甚至全部形成坏账,对企业又是损失。 应收账款风险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具有客观性,不能彻底消除。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目的是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三、如何降低应
4、收账款风险 (一)更新经营理念 现在商品流通企业销售难,收款更难,处于两难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克服困难。销售、收款是相辅相成,都不能忽视,重视销售的同时,也要重视收款。应收账款只是账上反映的资金,自己不能控制,3急需使用时,难以立即到位。应收账款及时催收,把账上的资金变成手中的资金。 利用赊销扩大销售时,不盲目追求销量,既要看到毛利的增加,也要看到成本费用的增加,特别要考虑到应收账款风险,综合考虑收入、成本、费用、损失,争取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健全内控制度 建立严格的赊销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员对赊销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赊销
5、审批可适当分权,金额小的,可由员工办理,金额大的,由部门经理审批,金额特别大,由总经理审批。审批人的责任与其权力相适应。 建立良好的催收制度。是指客户到期未付款甚至拒付时,企业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并明确执行措施的具体部门员工,执行过程及结果的监督评价部门。及时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对逾期长,金额大的客户重点管理,采取有力的催收措施,促进应收账款及时收回。 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对部门员工制定恰当的应收账款管理标准,如资金回笼时间,收账费用高低,坏账损失比例等,奖优罚劣,调动员工的主动性。 临近到期日,销售人员提醒客户准备付款,随后以开发票为借口,提出付款要求。对过期较短的客户,可以发信函,措辞
6、婉转地催款,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避免失去这一市场。对过期较长且有能力还款的客户,写信至电,频繁催款;如果对方确有暂时困难,可采取适当延期等4措施,帮助对方度过难关,稳固与该客户关系。对过期很长的客户,采取强力措施,如诉诸法律等。 (三)完善信用制度 企业应记录客户信用,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并定期更新。赊销前,查询前期信用记录,信用好的,继续保持密切的商业往来;反之,少赊销,甚至概不赊欠,现款交易。 降低应收账款风险需要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树立恰当的经营理念。其次参考同行经验,结合企业的客观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只能借鉴他人经验,企业有行业、地区、规模等差异,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再次贯彻执行好内控制度,执行内控制度注重细节,根据执行情况,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内控制度进行适当改进。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要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有完善的制度应对将要发生的应收账款,评估应收账款的风险高低;事中,在信用期内,从各种渠道对客户跟踪了解,评估风险是否变化;事后,对逾期的应收账款采取合适的催收措施,同时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大田.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现代物业.2009(4).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