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模式研究摘要:高职院校是培育国家人才的摇篮,在高职院校的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只有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才可以造出国家有用之才。但是在目前的许多高校内,高校专业的设定具有盲目性,完全脱离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不切实际的乱设专业,盲目跟随大众,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性,导致了其高效缺乏竞争力,更导致了教育的空乏。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区域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当今,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的高职院校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次,高
2、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配合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优秀人才,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两者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随着国民总值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也逐渐在转型升级,各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结合当地特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而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2主要依靠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学有所用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依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衔
3、接,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当今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都是趋符大众,据教育部 2007 年统计,我国专业点数达到 88971 个,其中工学科达到 28369 个,占总数的31.89%,数量最多;而哲学专业数量最少,占据总数 0.48%,现实中有很多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都是盲目跟风,即是在专业设置方面参考 211 高效专业设置,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发展。 2.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轨 我国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的“东高西低”特质,即是东部沿海城市占据经济领头地位,中部地区发展明显加快,而西部还处在工业化建设期,但是西部资源丰富,待开
4、发强度大,因此,不同区域内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当结合当地实实际发展需要。但是在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大致相同,没有特色专业的建设。 3.高职院校建设制度的不完善 在我国大陆地区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在专业设置后,就放任自由,没有建立健全的淘汰制度。这一点存在的弊端是,高职院校专业存在着普遍的滞后现象,旧的淘汰不掉,新的又设置不进来,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多元化人才建设目标。 3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衔接策略 1.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发挥调控和管理作用 在相关政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上,教育部门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保证专业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规划
5、,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各地方高校进行调控与管理。 2.高校应该精准定位,发展特色 高职院校应该确定好自己的位置,发展自身特色,在结合当地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开设特色专业,如武汉大学的测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简称武测,该专业是亚洲最大最强的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研究基地,该特色专业的设立,为中部发展和崛起培育了优秀的人才。3.高校应建设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各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应该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浙江工业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后,在学生大一、大二的优秀在校生,都会被企业挖走,找到好工作
6、。除了“校企合作”模式,还有“校校模式” 、 “精英教育模式” 、 “厚基础+精通专业模式”等。 4.构建媒体平台,保证信息的流通 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联合高职院校,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媒体平台,特别是具体专业就业的对口性。确保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都能及时的把握相关信息,力求把每一个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送到对应4的岗位上,提高就业率。 5.建立专业的进退场制度 为了实现高效专业长期的良性循环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我国的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进退场制度,对于那些陈旧不切实际的个别专业,坚决割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优质专业中去,对于那些不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让其部分退场,创建本地特色专业,培
7、育优秀人才,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国人才输出的主要来源之一的高职院校,必须打破陈旧,结合实际,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才能让大学生们学有所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舒元,王曦.构造我国经济转型的量化指标体系:关于原则和方法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04). 2陈德安.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 3邹林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 4戴涵莘,陶亦亦,吴增军.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