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果我们认为有所得,则必定会经历失去希阿荣博堪布,1963 年生于德格,21 岁开始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学修佛法,24 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各地传讲佛法,以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人们闻思修行。堪布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中心、养老院、医院,并长期为无力上学、治病者提供资助。著有次第花开 、 寂静之道等。 Q: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 人物 PORTRAIT = P 希阿荣博堪布 = X P:如果请你用几句话向人们介绍佛教,你会如何介绍? X: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如你所说,佛法博大精深。三言两语的确很难说得清楚。 在我看来,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宣演与
2、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八万四千,极言其多。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您一听这个,大概要失望了,这不是老生常谈嘛。然而,很多道理,三岁小儿说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最简单平常的,往往既不简单也不寻常。 2“诸恶莫作”可以说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其精髓在于不伤害。“众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 “自净其意”指拥有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 三轮体空,简单地说,就是无论作恶、行善,都是依缘而起,是主要、次要的种种条件具足后显现
3、的象,这其中没有独立、恒一存在的施者、受者及行为,一切都是现而无自性的。然而,尽管没有可执持的实质,现象却不会随心所欲地出现或隐没,象的显现遵循着因果的规律,丝毫不会错乱,所以了解“空”的道理后,还要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 自净其意,不著有无。以此清净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据我理解这是佛教最为根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P:怎样界定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概念? X: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人,这一句经文对出家人的概念作了简要定义。沙门是梵语,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出家,出的什么家?“家”可以理解为心住之处,心的牵绊、滞著所在
4、,出家便是出离执著。执著从粗大到细微有很多层次,故而出家也由表及里、由浅至深有很多层次。 出家,首先出的是欲爱家,出离对广义欲爱的贪执。欲是想要,爱是贪著。仔细想来,人们世俗生活的一切无不是在得失、称毁、利害、亲怨之间趋避取舍,都不出爱和欲的范畴,而对亲人、家庭的顾恋是欲爱最突出的表现,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精力和心思都是用在为自己和身边3的亲人奔波辛劳、筹划算计上了,永远没有停歇、满足的时候。所以佛陀说“辞亲出家” ,辞别自己最粗大的执著,远离最容易让自己产生贪、嗔、耽著、邪见的对境,也就是亲友、财产及社会活动、交往的圈子。普通人由于定力、智慧不足,想要修行,还是应该远离愦闹,给身心一个较为清净的
5、空间。 出家人剃除须发、穿着僧衣的形象,既是提醒,也是保护。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贪求名利,不贡高我慢,另一方面别人一看,知道你是出家求道的人,一般也就不会故意滋扰,动摇妨碍你的道心了。对于没有证悟实相的普通人来说,剃度,受戒,远离愦闹,至寂静处,思维法义,善自守持戒律,出家的这些形式和内容,都是必要的。这是最基本层次的出家。 “识心达本”是进一步的出家。 “识心”指了知心外无法,一切都是心识前的显现。 “达本”指了知心性无实。用佛法的名词说,就是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是出离更细微的执著,也是更高层次的出家。 “解无为法” ,了知实相、现象不一不异,证圆成实性,心无所住,一无所执,是再进一步的出家
6、。 由此可知,已经证悟诸法实相的人,即使示现在家形象,却是在家出家,不著五欲,心无挂碍,但这是成就者的境界,普通人做不到,还是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做起为妥。 不是这样的,就是在家。 P: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 X: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4为有一个独立、恒一存在的“我” ,继而对这个“我”生起执著,然后对“我的”生起执著。就事物而言,认为有独立、绝对、固有存在的事物。这样的见地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与人、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反。世间万象皆依缘起,随条件的聚合、变化而生成、变化、坏失,无可执持。 见地与真相的偏离,使我们处于愚蔽、扭曲、不得自在的状态,把原本无常的误认为
7、本该恒常,把无我的执为固有,因而一再地幻灭、失落,求而不得,无从安心。 因缘和合的现象,包括我们自己和一切身外之物之事在内,都不离痛苦的本质。我们每个人有生便有死,在生死之间有无常老病、种种缺憾,这一副身心不过是变化的相似相续,哪里有什么是真正靠得住的? 身心之外,如果我们认为有所得,则必定会经历失去。有积聚,必有消散时。有爱恋,必有怨怼时。这不是说你需要刻意地以消极悲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是你要看到得、聚、爱、福背后失、散、恨、祸的势。你也许会说,何不反过来看,失去必有得到时,遇祸必有得福时。的确可以这样看,但之后呢?还是得失得失,反复反复。留心观察,便慢慢体会到,轮回就是这样不由自主的无尽
8、轮转,周而复始的无可奈何。所以佛陀说,要完全远离痛苦,只有出离轮回。 P: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 具体的方法,要依各人根器而定,没有一刀切、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套路。就大多数人的根器而言,把贪婪、嗔恨等作为需要断除的对象,以不净观等方法加以对治,是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佛法,增进对空性的了解后,可以逐渐把贪嗔等作为净化的对象,以5观修空性等方便法门摄持,了达烦恼的本性为空,从而息灭痛苦。 修行最好按次第一步一步来,除非是罕见的上根利智,否则一开始就说不用对治贪嗔痴,只要知道它们是空性的就可以,对初学者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反而可能误导他们,让人以为不用持戒、不用实修就可以解脱
9、烦恼。 我们总喜欢为自己的懒惰和无知找借口,不是吗? P:人们修行时应如何循序渐进?应该经过哪几个步骤?要点分别是什么? X:修行有 3 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个顺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第一步,要生起出离心,即厌倦轮回、希求解脱之心。许多人会去想,这不是消极避世吗?其实,怎样是消极?如何是避世?这都值得去思考。一头扎进名利财色中,商海情海头出头没,家里家外应接不暇,不一定就是在积极、负责地对待人生。至于避世,社会关系简单、生活简单算避世吗?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呼朋唤友扎堆凑热闹的。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应该学会尊重多样性,接受别人选择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毕竟人生各有因缘
10、。 我们再说出离心。轮回指的是陷于烦恼之中以缺憾、局限为最大特征的一种生存状态。厌倦轮回,就是厌倦了缺憾、局限、烦恼的无尽循环、生死疲劳。然而仅有厌倦还不够,还要希求解脱。在看到了轮回“苦”的本质后,进一步知道苦、烦恼都有其原因,通过闻思修行佛法灭除苦因,即能远离痛苦烦恼,得到身心自在之乐。 6第二步,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生起菩提心,即决心为了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而精进修行直至圆满觉悟。发下这样的誓愿之后,要依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去践行誓言,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第三步是证悟空性,在菩提心的摄持下逐步圆满闻慧、思慧、修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善护身语意、远离十恶业开始,身体尽量避免造杀生、盗窃、邪淫的恶业,言语上尽量避免恶口(骂人,说粗话) 、两舌(挑拨离间) 、妄言(说谎) 、绮语(无意义的琐谈) ,尽量远离贪心、害心,以及执著恒常或拔无因果等极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