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预测和现实的冲撞我们对全球经济去杠杆化、债务通缩、资产负债表通缩、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 金融危机的形式一再演化,呈现出次贷危机、银行业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的种种变体,危机由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进而向整个社会不断渗透。与此同时,经济学家所预期的企稳复苏进程一再推迟,历时 5 年却迎来了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 种种迹象,显示出经济学分析对于危机应对与控制、解释与预测的能力日渐式微。构成现代经济学解释力的逻辑基础,似乎正在经受冲击和考验。理论反思与逻辑重构成为经济学专业领域亟需解决的矛盾。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现实困境,本刊人物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
2、松祚。 Q&A Q=NBW 特约记者 康子冉 A=向松祚 Q 2008 年金融危机后,许多机构皆预言全球经济将很快复苏,回归正常增长。各国皆采取庞大财政刺激和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强劲持续的经济复苏却至今没有变成现实。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A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患上的许多根本性顽2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难以产生预期效果。其一、财政政策黔驴技穷。各国政府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日益恶化。目前,财政赤字和债台高筑已经是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共患的顽症。 其二、货币政策效果锐减。各国货币政策长期维持“零利率”和量化宽松,却无法刺激经济快速复苏。经济理论业
3、已阐明,一旦经济陷入衰退负循环、不确定性笼罩全局,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萎靡疲弱,货币政策就难以奏效。 其三、资产负债表衰退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持续萎靡。金融海啸已经过去 4 年多,发达国家个人和家庭的“去杠杆化”过程却远未结束,个人和家庭对信贷的需求要么持续下降,要么持续低迷。 其四、银行金融体系“去杠杆化”远未完成。与政府、家庭、个人一样,发达国家的银行金融体系同样深陷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去杠杆化过程,信贷供给不足亦严重制约经济复苏。 总而言之,我们对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全球经济去杠杆化、债务通缩、资产负债表通缩、虚拟经济一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
4、不足。 Q 金融危机的不断演变和深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思想。对此,你提到过需要反思和重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A 从经验来看,每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刺激人们去重新审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济学者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经济学者会到处宣扬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然而当金融体系轰然崩溃,经济体系陷入危机,经济增长急剧放缓和衰3退,失业人口迅速飙升,社会矛盾不断恶化之时,经济学者却突然变得束手无策,他们往往会慌不择路地试图为自己找到逃避的借口。 Q 决定论和机械论塑造了经济学的基本性格,认为人类社会演变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我们就能够推测人类行为结
5、果、推测经济趋势。但经济形势为何总是不可预测? A 这种观点宣称,人类经济体系演化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我们一定能够准确推测人类行为之结果。事实上,许多经济学者也喜欢以“预言家”自居。同时数学模型完全支配了经济学,哲学、历史和人文思考退居其次,甚至被完全漠视。 而这种数学化的决定论和机械论思维,慢慢演变成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有效市场学说,它们将市场描绘成为一架精巧的机器,总是可以自动迈向完美均衡,给人类创造出最大的福利。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有效市场假说是过去半个世纪西方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接催生了货币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金融危机。 Q 经济学和所有一切学问,无不深受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6、。能否通过科学思维来为经济学指明方向? A 西方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就是决定论、机械论或命定论,这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共识。而我们也看到,经济学和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命题,皆源自这些基本信念。这些基本信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决定天地万物或宇宙演变的是自然定律,自然定律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西方科学界,包括经济学都始终强调自然定律的普适性和永恒性,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图式和普遍真理。 4虽然一些新的理论的发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决定论的信念。然而,乐观情绪总是反复出现,这都给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惑。 Q 人性自私被誉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但你认为这一说法漠视了自私导致人类灾难的可能性和多种途
7、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危害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A 经济学逻辑方法的决定论、机械论和均衡论,追根溯源,则是源于人性自私论。人性自私假说是西方先哲对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公设,也是经济学的最后基础。人的自私欲望无限和自然资源有限之间构成难解难分之矛盾和冲突。经济学被认为是为了解决这个特殊矛盾而产生的。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证明,毫无约束的自由竞争并没有象斯密宣称的那样,可以促进社会的最大利益。相反,毫无约束的人性自私和自由竞争可以造成巨大灾难。 Q 在这种人性自私所造成的误导和危害与保障私有产权之间如何达成平衡?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 A 原则上来讲,人性自私能够创造出无限多样的
8、制度安排,不同的制度安排反过来又制约自私行为的结果。一个良好的制度可以让自私行为尽可能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迈进,一个糟糕的制度则可能诱使或迫使自私行为危害社会。 而如何设计制度和机制,以便促使自私行为创造最大社会利益,是经济学 200 多年来的核心课题。通过实践证明,私有产权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最有可能最大限度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安排,是产权和交易费用学说的主要贡献,其他各种制度和机制,都会导致社会5资源的巨大浪费。 Q 一个现实的问题:经济预测如此困难,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和机构热衷于预测各种经济数据?如果经济不可预测,这些研究机构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A 从最本质意义上说,人
9、类经济体系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动态体系,我们没有能力预测经济体系的演化和突变。经济活动演化和突变过程甚至无规律可循。 不幸的是,经济学者从来不愿意正视这个简单事实,他们机械照搬“牛顿思维模式” ,完全漠视了人类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动态、演化的非线性体系。 就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拥有大量的经济学家跟踪、观察、分析和预测全球经济,但却没能对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提出任何预警,当然更谈不上准确推测。 Q 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之间并没有精确的规律。你认为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互如何影响? A 我认为,货币数量论(MV=PY)并非如弗里德曼所断言,是经济体系最
10、稳定的因果关系。只有假设人们具备完全信息和完美知识、不确定性完全不存在之时,货币数量论才是一个完全确定的因果关系,货币中性学说才完全成立。 然而,人类不可能具备完美信息和完全知识,不确定性才是生活的常态。不确定性则往往导致人类经济体系的非理性行为,乃至突发神经,陷入“流动性陷阱” 。一旦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则完全颠倒过来。货币供应量越多,物价水平越低,通缩越严重。6名义利率一降再降,甚至降为名义负利率,通胀亦不见踪影。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量化宽松之后的全球经济,就是典型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和名义负利率的根源,就是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未来经济前
11、景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的风险偏好极度保守,极度厌恶和担忧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面,真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是属于人们的主观态度和心理预期。 Q 在世界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国国内经济也出现一些变化,您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会出现哪些不利因素?怎么才能改变? A 我们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有四个方面估计不足: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严重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减弱的严重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欧债危机、美债问题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二次衰退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全球去杠杆化、债务一通缩、资产负债表通缩、虚拟经济一实体经济背离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估
12、计不足。 我们亦没有充分认识到,2012 年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去持续快速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了。凭借人口红利、环境红利和资源红利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增长依靠投资,投资依靠信贷,信贷依靠货币扩张的粗放模式不可持续;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向模式不可持续;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山寨模式不可持续。对我国经济而言,投资者信心不足或许是我国经济金融面临的最大困难。以股市为例,此前股市持续不振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流动性不足,也不是企业7利润明显下降(尽管是重要原因) ,而是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不足。 因此如何消除不确定性,提振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确属当务之急。Q 您认为中国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吗?“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什么? A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是人们对政治的诉求越来越高,它本质上是一个收入分配的陷阱,贫富分化的陷阱,这个问题经济学解决不了,必须要有政治上的勇气,政治上的改革才能够解决,这是我们今天的中国面临的根本性大问题。我觉得大家对这种危险、这种困难绝对不能低估,这是决定信心最关键的因素。 因此,我们必须以最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来深化改革,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创造新的战略机遇期,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