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凝聚力量的领导力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6197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道路与凝聚力量的领导力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道路与凝聚力量的领导力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道路与凝聚力量的领导力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道路与凝聚力量的领导力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道路与凝聚力量的领导力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道路与凝聚力量的领导力研究摘要:通过阐明中国道路、凝聚力量与领导力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历史比较,指出选择正确的道路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提高领导力,有了较高的领导力,便能更好地凝聚力量,从而做出正确的道路选择,对本阶段如何凝聚力量,提高领导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道路 凝聚力量 领导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 1 道路选择与领导力、凝聚力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道路选择、领导力与凝聚力量

2、三者相辅相成,强大的领导力有助于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道路;正确的道路能使民心相向,维护领导地位;凝聚力量对道路选择和领导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正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实践,选择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善社会主义体制, “五位一体”全面建设,从而使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2 我国不同时期的道路选择与凝聚力量的领导力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成功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形成了实

3、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在不同时期取得了成功,也遭遇过重大挫折。 2.1 1921-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用统一战线凝聚力量,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土地革命争取农民的支持,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力,巩固领导地位,为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策略提上日程。1922 年 6 月 15 日,共产党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 ,公开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并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促成了国共第一

4、次合作;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我党首先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积极推动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主张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毛泽东更是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谈判,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更赢得民心,凝聚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构筑领导力,夯实领导地位奠定基础;在夺取全国最后胜利的战役中,毛泽东号召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3武装斗争: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我

5、党迅速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打响了武装夺权的战争,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在武装斗争中,毛泽东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和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路线。毛泽东的领导才能和军事谋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为凝聚全党全国力量,选择正确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解除农民身上沉重的封建压迫,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我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的土地革命。在多次实践、反复摸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的开展和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壮大,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时刻不忘加强党自身的建设。自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新青年等刊物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并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党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正确性和先进性,以明确革命方向,凝聚力量。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

7、和武装斗争的方针,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了出路;4古田会议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保持党和红军的先进性问题,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党的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通过的新党章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2.2 1956-1978 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大跃进” 、 “反右倾”斗争、 “文化大革

8、命”等事件来论证选择错误的道路不但削弱了凝聚力,而且严重损害了党的领导力。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虽正确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以逐步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但具体实践中却违背了八大的正确路线。一是经济上的“大跃进” ,不但轻率地改变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而且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二是政治上的“反右

9、倾”斗争,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并在全党扩大化,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造成严重损失。文化大5革命更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因为选择错误的道路,人民群众开始怀疑党,否定党,削弱党的领导力,动摇党的领导地位。 3 凝聚力量,提高领导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1 着眼中国现实,分析中国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邓小平在 1987 年 10 月对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讲过三条意见,即不照搬西方,不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放弃自己的优势。

10、这三条意见正是对中国道路总体思路的一个很好概括,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具有独特的政治。中国有着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有着强势政府的传统,形成了注重整体效果的思维方式,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时期都与比较强势开明的政府联系在一起,中国地广人多的基本国情和深厚的儒家传统思想底蕴也决定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今天的政党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党,中国执政党本质上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儒家执政集团传统的延续,而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进行互相竞争的西方政党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更加坚定地证明,中国不能效仿西方三权分立,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

11、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凝聚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唯有此,才能保证我党的领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其领导力和执政水平。 3.2 学习领导科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6领导科学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凝聚力量的执政水平和领导力,不但要学习和继承我党 90 多年来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群众路线等革命经验和执政经验,还要学习和研究现代领导科学,掌握先进的领导方法、领导原则、领导艺术和领导谋略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3 用社会

12、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各民族、政党、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达成统一战线的必经之路,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标识4。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反社会主义思潮比如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等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首先,要对不同的社会思潮的性质和社会影响进行辨别,从而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针对性,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要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要坚决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其次,要积极

1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7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3邱霈恩等.新世纪领导学第二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 4杨明,张伟.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道德与文明,2011(3). 5张加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思潮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5). 作者简介:赵立华(1985-) ,女,河南鹤壁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