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员党员梁家河优秀学习心得体会【3 篇】1. 习近平从北京逃离到延安后面临种种困难,这里尘土飞扬,土地贫瘠,山道弯弯,人民生活极其贫苦,缺吃少穿,晚上人们经常饥饿难耐,为了填饱肚皮,乡亲们就以糠窝头、苦菜、荞麦叶等来充饥。更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蝎子、蛇,这些小动物都会出现在经常住的窑洞里。面对如此大的困难,习近平没有退缩,没有害怕,而是深深地融入了到人民群众中,他干起活来从来不撒奸儿,不惜力气,刚开始干活手都磨出水泡,时间长了磨出老茧。他这么扎实的干活,就是要解决乡亲们的温饱问题,因为打坝造田可以增加土地,提高粮食产量。这让我就不由得想起我们如今的生活,相对于那个年代真是
2、非常的幸福,我们更应该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为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应该好好工作,持之以恒努力奋斗,因为美好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还有就是我们要学习近平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要有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洒脱境界。 习近平在农民实践化的过程中,他没有忘记学习,还不断地读书、修身提高自己,从书中提取思想精神上的营养。他常常挑灯夜读十万个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浮士德等等。正是在这些作品的陪伴下,习近平不断成长,知识越来越丰富,他讲的话乡亲们也爱听,就连公社的管制分子,别人管不了,但是听了习近平的教育都直点头。所以,
3、我们应该学习习近平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用知识武装我们自己的头脑,知识多了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就说过知识像烛光,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可见知识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因此我们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习近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创新,当年延安一直没有脱贫,周总理来访问时,不少人吃不饱肚子,周总理向延安地委提出要求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决定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坝,这样可以引水冲刷山体,贫地变良田。但是计划遭到了反对,有人恐惧山洪暴发,有人嫌损坏了自己的利益。可是习近平毅然坚持自己的想法,给乡亲们讲道理、讲技术,以及以后子子孙孙
4、的受益,最后乡亲们终于被说动了,在他的带领下,水坝建成,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的地,是他留给乡亲们一笔丰厚的财富。还有后来在梁家河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是他创新的解决了乡亲们的烧柴问题。习近平的这种创新精神十分可贵,正是有了他这种大胆创新精神,梁家河的人民吃饱了肚子。在我们身处的企业创新更是重中之重,没有创新,产品没有升级,没有满足客户的需求,迟早会被淘汰的。任何创新的道路都是曲折艰辛的,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追求。 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其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精神,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2. 梁家河讲
5、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生动的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大队知青到党支部书记的历程,也记录了梁家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从习近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求真务实、不畏困苦的优秀品质。细细品读之后,给我的感受颇深: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
6、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梁家河,习近平度过了七年青葱岁月的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走进了全世界人的视野,从此名传五湖四海,声扬神州大地。 据梁家河村民们回忆,习近平主要为他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是他带头建了四个淤地坝,挖了水井。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 1973 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余粮了;第二件是修了沼气池。1974 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三件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理小店,方便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7、。 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延安精神的实质和核心。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插队时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重活累活抢着干,离开以后还时刻关心着老乡们的疾苦,自己掏钱给村民看病,节日给村民们送来生活用品和礼品。位居高官还记挂着村民,多次给村民们回信。看了习总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党员干部应多踩泥巴、身子下沉,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干群才更和谐,党和政府才能得民心。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
8、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就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党员干部要善谋事、会干事,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极致。 一碗水端平是一种管理智慧,更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手段。总书记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深受梁家河人的爱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保持一颗公心,做到公道正派,廉洁奉公。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不怕艰苦、敢于拼搏、扎实工作,在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3.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陕北一直是我心中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而梁家河就坐落在这片孕育了无数革命火种的黄土地上。当我拿到梁家河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红色封面上
9、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以前我就知道梁家河是习总书记插队过的地方。可是梁家河到底是怎样有大学问的地方?又到底有着怎样的大学问?我想,书中自会有答案。 1969 年,在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15 岁的习近平也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踏上了前往陕北的火车,独自一人离开家人,放下学业,扎根在条件艰苦的梁家河村,成了一名知青。或许在刚踏上那片黄土地时,年轻的习近平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度过七年的青春岁月。在这七年当中,作为知青的习总书记,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他带领大家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
10、民用沼气照明、做饭。他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收入。甚至把自己的鞋子送给家境贫困的伙伴,有时还会当起理发师,给村里的青年人理发。有一段时间他还当起了游泳教练,教那些只会狗刨式的青年学习正确的蛙泳姿势。他还办起了扫盲班,把自己的所学所见积极与梁家河的村民分享交流。在梁家河的村民们看来,习近平见多识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他的身上并没有那种让人产生隔膜的城市味。脚踏实地,团结他人这是我读梁家河这本书的第一个体会。 书中描述到,农历二三月,习近平就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他的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让人感到踏实,也充满力量。或许苦难的磨练才能真的给人带
11、来精神财富。对此,习近平说:后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肯吃苦,能吃苦这是我读梁家河这本书的第二个体会。 书中写到习总书记非常爱看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晚上不通电,村民睡觉了,他还点着煤油灯在窑洞里看书。煤油灯烟大,为了凑近了看书,他的脸经常被熏黑,第二天吐的痰都是黑的。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习总书记仍然坚持学习,借着那煤油灯微弱的光亮,照亮了自己最美的青春,照出了未来和希望。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这是我读梁家河这本书的第三个体会。199
12、3 年,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时,乡亲们都记得他当年在梁家河为村民们办的好事,实事。可是,习总书记记得的却是梁家河的村民们曾经无私的帮助过他,保护过他。村民们敦厚朴实的品质熏陶了他。书中提到了村民张卫庞家。当年习主席在他家吃饭吃了将近一年,1975 年,习主席考取清华大学以后,送了张卫庞一个针线包。这个针线包非常特殊,这是习近平来梁家河插队时,习总书记的母亲亲手做的这个针线包,上面绣了娘的心三个字,三个红字。七年里,习近平将这个针线包视作珍宝,从未离开过身边。在延川县城送习近平的一共去了十三个人,一个人凑两毛,一个人凑五毛,凑的钱照的相。分别的时刻,大家都流泪了。人要有感恩的心这是我读梁家河这本书的第四个体会。 读完梁家河,我才明白为什么梁家河这个小地方会藏有大学问,为什么习总书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他的陕北老乡。习总书记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信念,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作为青年人,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和平美好的时代,更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努力学习,团结身边人,爱家爱国,爱岗敬业,用自己的方式去践行属于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