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 .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231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 摘要: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翻译大师,在翻译界极富盛名。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通过对它的译文分析,展示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翻译;风韵译 郭沫若曾从日本友人山宫允先生处获赠一本英诗详释 ,这本诗集选录了英美诗人的 60 首短诗。1969 年郭沫若选译了其中的 50 首,即现在的英诗译稿 。自 1947 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的翻译以来,郭沫若已有二十多年没有比较集中地从事翻译工作了。因此, 英诗译稿是他建国后仅有的一本译作,也

2、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当时正处于四人帮横行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他自己肩负重任,为新中国的建设马不停蹄,鞠躬尽瘁,然而还是未免与难。他的两个儿子,七子民英(1967)和六子世英(1968)在这场浩劫中被迫害身亡,其中的悲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悄然地转向了自己心爱的文学,转向浪漫主义诗歌,寄托自己的苦闷。然而, 英诗译稿可以说是无心偶成之大作,他生前并没有想过将其出版,直到去世之后才被发现,并由其女整理出版。郭沫若翻译这本诗集时,已是七十八岁高龄,无论是文学造诣和翻译技巧都以达到炉火纯青,所以,这本译作最能体现郭沫若的译诗原则“风韵译”的诗歌翻译理念。 早在 1920 年,郭沫若就提出

3、:“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握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他认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转引自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这要求译者不仅对原文有充分的理解,还能准确地把握原作者的思想和写作动机,不仅“顾及”原文的“语神语势” ,还“力求原文语神语势的圆润” ,做到以“诗”译“诗” 。以英诗译稿中 William Wo

4、rdsworth (威廉华滋华斯)的 DAFFODILS (黄水仙 )中的第二段为例: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有如群星在银河,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形影绵绵光灼灼, They stretchd in never - ending line 湖畔蜿蜒花径长 , A 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连成一线无断续。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一瞥之中万朵花 ,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起舞蹁跹点头啄。

5、 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如原诗般流露出的活泼、流畅的韵味。“continuous”译成“形影绵绵 ”“shine and twinkle”译成“光灼灼 ”,一静一动,传达出深远的意境;“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 long the margin of a bay”译成“湖畔蜿蜒花径长,连成一线无断续。 ”令人拍案叫绝,犹如译者亲临当年华滋华斯游历过的湖区,沉醉于水仙花丛而触景生情,下笔如神,诗句自然、优美悦耳,不见雕琢之痕。华滋华斯笔下的黄水仙栩栩如生、婀娜多姿地再现眼前。像这样高水准的译诗,需要译者对原诗的领悟能力,更需要译者极高的汉语驾驭水平,

6、能用汉语自然地呈现原诗的意境、风格、韵味。因为“译诗的手腕绝不是在替别人翻字典,绝不是如像电报局生在替别人翻电文。 ”若“只是随随便便的直译一番,这不是艺术家的译品,这是言语学家的解释了” 。 为了再现原文“风韵” ,郭沫若摆脱原诗词句行列的束缚,大胆地进行再创造。成仿吾先生在为英诗译稿作序时说“我们从这本英美抒情诗选的译诗可以看出,他的手法是多么高超,我想如果原作者本人能看到,大概也应该惊叹与佩服的。 ”这种高超的手法充分地表现于翻译美国诗人麦克司威伯的夜: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译诗为: 愈近黄昏 , 暗愈暗 ,

7、静愈静 , 每刻每分 , 已入夜境。 威伯是诗人,也是立体派画家。他的诗犹如他的画,生动而立体感十足。他用“fainter, dimmer, stiller”这三个比较形容词从亮度、色度和声音三个方面描写夜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临的过程。全诗没有一个动词,却充满动感;比较级加上“each moment”的渲染,将夜不知不觉悄然降临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郭沫若的译文完全可以与原诗媲美。他用“愈”表达比较级,用“暗”与“静”重迭出现营造黄昏到黑夜降临的渐变过程。 “每刻每分,已入夜境 ”“更说明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暗、越来越静的夜不知不觉就来临了,使模糊意溶入全诗。这就是郭沫若进行了思想与艺术的再创造”

8、(许渊冲, 1999:6 )。原诗采用横向排列,郭沫若匠心别具地将其竖立起来,与原诗形式迥异,但原诗的意境、神韵和立体美跃然现于眼前。像这样的例子在英诗译稿中比比皆是。 英诗译稿 ,是郭沫若带着无尽的困惑和苦闷,承受着丧子之痛,独处斗室,默默翻译出来的,倾注了他全部的心力。他坚持“风韵译”的原则,做到了“所译是诗,译文同样是诗,有时诗意甚至更浓。 ” “风韵译”更多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注重原语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是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提出的,它启示并影响了整个 20 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文学的发展。 “风韵译”可以说是诗歌翻译界的标准,是郭沫若对翻译理论的一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