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的策略.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407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文教学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的语文教学的策略语文是国家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规定语文课程应该培养的素养,包括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其主体是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以下简称修订稿 ) ,对 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实验稿 ) “修改达 200 多处”1,如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对“语文素养”内涵的界定2,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2、,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此次修订,将实验稿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强化了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修订稿第二学段的阅读为例,对此略加说明。该领域的目标有九条: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从目标的表述方式看,我

4、国的语文课程目标大体上可分为三类。31.内容目标内容目标又叫“内容标准” ,它指明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即学习内容。比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又叫“表现标准” ,它指明学生在什么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比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3.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又叫“表现性目标” ,它指明学生要进行什么样的听说读写活动,并期望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相应的

5、语文学习。比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不难看出,在上述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 6、8、9 是“活动目标” ,第 7 是“内容目标” ,其他几个则偏向于“能力目标” ,有时也夹杂着一些“内容目标”和“活动目标” 。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 、 “达到” 、 “相符”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有三种对应关系。41.“属于”关系课程内容属于课程目标,因而是课程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比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在这里,课程内容是“区分写

6、实作品和虚构作品” 、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学习好这些内容,也就达成了课程目标。当课程目标是“内容目标”时,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 、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同义词语。换言之,学习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目标。语文课程“阅读” 、 “写作” 、 “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即听说读写的态度、规则和策略等,一般与课程目标是“属于”关系。一些与听说读写态度、规则和策略直接相关的语言学和文学等相关知识,与课程目标也是“属于”关系。换言之,它们是必须学习的课程内容。2.“达到”关系学习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比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

7、贯、不偏离话题。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可能涉及一些概念,如“观点” 、 “话题” 、 “连贯”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这些内容(陈述性知识)本身并不是目标所在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养成合适的话语行为,而不仅仅是知道这些概念。当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时,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 “能力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定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是什么” ),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 )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比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达到这条目标该“教

8、什么” 、“学什么” ,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语言学、文学理论、文章学等知识,一般与课程目标是“达到”关系,学习这些内容是为了较好地“达到”课程目标,具有相应的语文能力。3.“相符”关系课程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相符合。比如:独立撰写一份小课题研究报告,就是与“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条目标相符合的语文活动。阅读指定的课外读物,就是与“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条目标相符合的语文活动。当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是“活动目标”时,课程内容就是与这一活动指向相符的语文活动。在“

9、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其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大多是“相符”关系。在“写字与识字” 、 “阅读” 、 “写作” 、 “口语交际”等领域,也有一些需要学生完成的有特定指向的学习活动,设计这些活动,必须注意与课程目标的相符性。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这三种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比如:上述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能力目标” ,因此,所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是“内容目标” ,教学与该条目相对应的内容,就“属于”这一目标。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10、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主要是“活动目标”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与此“相符”的诵读活动,而不仅仅是背诵、默写。这三种关系虽不同,但都要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发生良性的交互作用:课程目标要由课程内容支撑,课程内容要指向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呼应。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揭示、提炼、选择、开发在一些主要是“内容目标”的学科,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多数是“属于”关系,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用“分解”策略,将课程目标作适当分解,使之具体化,成为课堂教学中易于达到并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办法有“替代” 、 “拆解” 、 “组合”等。5但

11、与主要是“内容目标”的学科不同,语文课程目标主要是“能力目标” ,在将其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内容时,除极少量较清晰的“内容目标”可分解外,大部分情况下要采用揭示、提炼、选择、开发等策略。1.分解比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句话就可以分解出:“议论文” 、 “观点” 、 “材料” 、 “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 “判断的标准”等教学内容,分别达成“区分” 、 “发现联系” 、“思考和判断”等教学目标。2.揭示指揭示出课程目标中所蕴含的课程内容,主要适用于其中的“内容目标” 、 “活动目标”

12、,以及一些在“能力目标”中内容指向比较明晰的条目。比如:“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就需要揭示“常见的表达方式” 、 “表达方式的运用”与“写作语境”的关联等,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3.提炼指从语文教材(课文)或听说读写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就需要结合不同体式的课文,依据体式,寻找相应的“重要词语” 、 “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以及“体味” 、 “推敲”和“品味”的种种具体办法。4.选择指按课程目标的指引,从相关的研究中选择指向课程目标的教

13、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5.开发与语文课程目标相应的课程内容,有一些在目前尚无现成的可资依赖的可靠知识,要合适地进行教学,就需要在备课时进行开发。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因为分领域表述、分条表述,所以把某一目标放在特定学段的特定领域,但这并不等于不同领域的目标互不相通。如“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这种“体会”或“了解” ,不但体现在阅读领域,也表现在写作方面。课程标准中把“语文”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就是要求领域之间要相互贯通。学段之间也是如此。如第二学段的

14、重点是“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第三学段的重点转移到“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这并不是说第二学段就不管顿号与分号,第三阶段就不再理会逗号与句号之间的表意表情差异,而只是在不同学段所关注的重点有别而已。如果学生在上一阶段实际并未达成目标的话,那么下一阶段甚至要作为重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在语文学习中,同一学段、同一领域的条目之间会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加以协调,在领会语文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比如:识字的第一条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第二条是“认识常用汉字 1600 个左右,其中 800 个左右会写” 。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强制的、使学生经历挫折甚至痛苦的办法去认字和写字,那么就会与第一条相冲突,导致学习低效甚至走向目标的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