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对策探析摘 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材业经济领域逐步显现,探究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变得迫在眉睫。本文对黑龙江森林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黑龙江省林业开发方面存在破坏严重、林业开采量大但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提出提高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和措施,以谋求林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林业经济;林种结构;人均收入 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林业开发破坏严重 近年,黑龙江省虽然在林业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由于过度开采而使林区遭到严重破坏。-年,黑龙江的国有林地面
2、积、林分蓄积大幅度下降,国有林地消失万公顷,下降;林分蓄积由亿立方米,减少到亿立方米,下降 22.0;择伐万公顷,占整个采伐面积的,同期疏林地增加万公顷,非林业用地增加万公顷,而同期疏林地人工造林面积只有万公顷 。 林业开采量大利用率低 黑龙江省森工林业开采量大但效率低,同时衍生出众多其他问题: ()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地方财政困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木蓄积量由开发之初的亿立方米,下降到亿立方米,下降了 27.4;地处小兴安岭的伊春市可采的成熟林蓄积不足万立方米,比开发之初减少。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全面停止了采伐,对人工林的木材产量进行了大量的调减,而这些地区多是“木头”财政,大
3、兴安岭地区财政收入的直接或间接来自森林工业,停伐后对地方财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偏重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条件恶化。长期的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脱节,使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大小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大大减弱,给整个东北、华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尽合理,采掘工业中的国有大型企业一直是城市经济的主体,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保护和扩大天然林比重 黑龙江省天然针阔叶混交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较低,同时,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减少,年森林覆盖率仅为。可见,保护和扩大天然林
4、覆盖率是实现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防止毁林开垦,偷砍盗伐天然林。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共管,只有群众参与,才能做好森林管护工作,加大“天保工程”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并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对全省林权界线进行清理、核定;严厉打击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为。 ()加强天然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建立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配置必要的扑火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健全防火组织领导机构;大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增强防火意识,降低森林火灾隐患。同时注重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健全林区防治机构,改进防治手段,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完善林种结构,提高人均收入 完善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林种结构的基本原则
5、是:以适合用材林基地的要求,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较为适宜,对森林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利为起点,根据客观条件,从用材林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林种结构,在人工林比重不断加大的基础上积极提高天然林比重、成熟林比重,使之满足用材林可持续开发的需要。同时,注重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调动林业人员管理与经营森林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黑龙江省林业经济中科研投入非常低,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现代
6、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现代化。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林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二要抓好良种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 可见,在林业发展上加强科研投入,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政府对林业经济发展给予优惠政策 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
7、法广辟就业门路,妥善安置减产转岗富余人员,对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是加快林业建设的动力和支撑,也是实现以上各策略目标的基础。因此要保持林业可持续发展,只靠一时的行政命令难以奏效,还必须制定具体的措施。 ()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根据“产权明晰,权限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让林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打破原有的产权结构形式,把国有林场推向市场 。同时,还要调动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造林绿化的主体。 ()发展多种造林模式。推行股份制造林和各种联合形式的合作造林,鼓励农户之间、农村与乡镇集体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自愿组成联台体,实行规模经营,联合开发,使劳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马阿滨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森林工程,():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