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高科技创造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双重效应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趋利避害?针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方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 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 11 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03 亿,宽带用户人数超过网民的一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2 位。互联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浏览,正逐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以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文明(网络文化)正在向我们阔步走来。然而,高科技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
2、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在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高校育人环境的深刻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前认真分析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针对消极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方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文化现象 高科技创造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的角度来认识,网络文化是特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
3、提、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关联的一种文化。如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反映现实世界及网络社会的所有精神产品。由此。我们可以把网络文化定义为:所谓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中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对于网络文化,我们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来理解。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基础的物质环境。诸如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等都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
4、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其中某些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外化或物化为网络的基本原则、网络法规、网络道德规范等基本法规与制度,而另一部分则内化为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文化心理结构。总之,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等崭新的经济形态,而且带来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等崭新的文化形态” 。 二、网络文化的双重效应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它全方位综合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并促进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在内心深处把知识、能力与创新当作个人终身追求的核心价值且标,同时也激励和教育大学生必须具备严于律己、追求真理、崇尚实践、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进取精神。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效率观念、平权意识、全球视野和增加了他们多元知识的形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手段。 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引发了高校育人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种文化垃圾的恣意传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集中表现在西方腐朽文化借助互联网进行强势传播和扩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加分析地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对我们
6、的正面教育产生动摇。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某高校 492 名上网学生当中,关注“正面报道”的只有 l71,而注意“负面报道”和非传统媒体新闻的却有 759脚。在网络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互联网上的色情网页已经超过 38 亿个。一项调查表明,在抽样的 3000 名中国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 46J。当前在大学生中,崇拜西方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很有市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三、采取积极的应对方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疏导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突 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传播和扩张,带来了它
7、与民族文化在文化价值、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激烈冲突和摩擦。对此,我们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方面,我们应当理解,文化冲突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存在着价值观、文化意识、社会规范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对立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绝不能因此听之任之、等闲视之。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民族文化有着压倒一切的力量。应对网络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效应,在“扬弃”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8、针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疏导的方针,讲究方法和艺术,用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事求是地认真分析各种网络文化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面上来。 2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网络道德教育。实现校园网络规范化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无论在活生生的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的网络社会,都需要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网络立法工作。在我国,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网络道德教育也必须从这两方面人手。关于网络法制教育,我国自 1987 年以来先后制定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
9、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电子签名法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信息网络方面的法规。然而,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有 537的大学生对我国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不了解,另有 376的大学生听说过但不清楚细节。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关于网络道德教育,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制力所无法替代的。良法推行于世,
10、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遵守,道德不仅是网络立法的基础,而且还是网络法律法规实施的重要思想保障。所以,从道德层面上维护网络秩序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网络道德教育,要做到正面灌输教育与启发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引导自律与实施他律相结合在网络法制建设方面,高校有关职能部门要依照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管理。在网络道德建设方面,专家建议:“要在原有道德规范基础上。提炼和总结网络道德规范,如提倡爱国守法、诚信友善、文明自律等;同时要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强调道德意志力的培养,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1、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一、 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等专题内容。 ”努力使大学生做到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3打造校园网站。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传播先进科学文化 “信息化革命将引发一场争夺信息优势的战争,即争夺信息的控制权。 信息疆域是各种利益团体的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能达到的无形空间。 ”校园网站是展示高校形象的窗口、知识传播的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一定要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占领;要花大力气。切实搞好校园网站的特色化建设,让学生喜爱自己的网上校园;要把校园网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宿舍和教师家庭,建造一个和现实相对应的虚拟校园。高校网站建设是一
12、个高品位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大学生喜闻乐见、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融资料性、交互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点击率高的校园网站,不是靠少数网络技术人员就可以完成的,要发挥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思广益、共同打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利用校园网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交流互动、时空无限和联系便捷等特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先进科学文化。 4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全面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莘莘学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发挥着引导、规范、监督和保证等具有深刻内化力的
13、教育影响,它把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融会贯通于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特定文化氛围之中而出神入化地实施教育,让学生学习、感悟和理解,它使大学生通过积极地改变自我而不断适应校园文化环境的要求,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和日趋完善自我。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重在“造势” 。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综合运筹和规划设计的系统工程,体现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所高校办学特色和品位的重要标识。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硬件和软件、组织与管理、宣传与教育、教风与学风、教师与学生等等。在新时期。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
14、文化”儿哪 。这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自然环境要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人文环境要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其次,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第三,要强化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使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第四,要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寓德、智、体、美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最后,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管,不能流于形式,要讲究实效。管的目的并非要管死,而是要更好地利用它和发展它,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成全方位塑造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坚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