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三单元角度一、教材内容解析:第三单元以“角度”为主题,选择了古诗二首 牛和鹅 ,还有拓展阅读课文一颗螺丝 。角度即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全面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2、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但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较难;在学习课文时,要想让学生欣赏、体会到文章的魅力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必须在抓好“读”的训练的同时,还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三、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流
2、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古诗,树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意识,培养换位思考、多向思维的习惯。2、独立识字。认字 9 个,写字 13 个。3、理解“浮云、缘,无所谓、大概、惹怒、况且、助威、挣脱、束缚、欺负、无缘无故”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结合“笔下生花”吐白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习作前站在读者角度思考,把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练习选择恰当的句子,避免语言的贫乏。四、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懂得看问题要多个角度。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学以致用。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设备六、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建议共
3、6-7 课时2登飞来峰教材内容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本单元所选以“角度”为主题的两首诗,一首是北宋文学家、积极推行政治变法的王安石所写的登飞来峰 ;另一首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名诗题西林壁 。这两首诗作者都是在观峰写景之余,揭示了全面、正确看待事物,必须站在一定角度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 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4、1、引言: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无处不在影响深远。吃饭时,我们会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过年时,我们会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读书时,我们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甚至温家宝总理也曾两次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来展望未来的中美关系,究竟这句诗具有怎样的内涵和魅力,竟吸引总理两次引用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去寻求答案。2、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古诗,也一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你认为我们我们今天的学习应该掌握些什么?二、限时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今天打破常规的学习顺序,反其道而行之,先背诵,在背的基础上,要完成其它目标
5、就容易的多了。 (出示古诗)1、指名读,正音32、限时赛背2、以开火车背诗的方式检测3、齐背三、自主探究,解读诗意。1、生质疑不理解的字词2、生提出解决办法3、合作学习,疏通诗意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4、汇报学习成果,完成挑战测试题。5、生练习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四、品读诗句,悟情明理。1、听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2、生自主选择绘画或简单描述的方式展示诗中景象。 (配乐)生推荐一人到黑板上绘画
6、3、生交流成果,动情描述。4、出示背景资料,体会景中之情由飞来峰的“高”和日出的“壮观”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前途的展望。5、结合感受有感情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6、由“浮云” 、 “不畏” 、 “只缘”体会阐明的道理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教师引读,提升感情8、师总结哲理,简单提示温总理引用该诗句的深意,加深理解。五、配乐朗诵, 。4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
7、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2、配乐练读。3、朗读竞赛,师生评议指导。4、齐读。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 (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 ) (指应天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只缘身在最高层( ) (因为)3、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夸张)4、 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不
8、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 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七、拓展延伸推荐积累等高望远的诗句,让学生感悟诗人的不同情怀。出示: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八、教师小结1、生畅谈收获2、师小结希望大家能像诗人一样志
9、存高远,永远攀登,不断向上。只有向上,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向上,才能磨练意志;只有向上,才能高瞻远瞩。希望大家不断努力,去追求人生的至高点。板书设计:登飞来峰三步曲: 读文 品词 悟情塔、日出登高见闻 高瞻远瞩课后反思: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6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准备 1。画笔
10、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本诗)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11、、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7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
12、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师:这一句里哪一个字很难写?(“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
13、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8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
14、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效果不同。课后反思:牛和鹅教材简析: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
15、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9果。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2、 画情节曲线图。认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做“日积月累”练习2.3、 独立识字学词。认字 8 个,写字 11 个。4、 理解“无所谓、助威、束缚、无缘无故”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子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蕴含
16、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师:(课件出示牛的图片)同学们对牛有什么印象?板书:牛(生自由说)(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把自己比作牛。他还称赞: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牛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吃苦耐劳,却又默默奉献。 )(出示鹅的图片)你对鹅又有什么看法呢?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看法?(生自由答)板书:鹅(牛字稍小,鹅字稍大)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 (补充板书:和) 齐读课题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质疑,师提炼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牛字小,
17、鹅字大?)板书:1、主要内容 2、牛小 鹅大师: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一起来读。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指 4 名学生读第 3、5、8、12 自然段,检查预习阅读情况,师生评价。、默读课文,思考之前提出的问题,如果有收获,请在书上作批注。10、指名汇报,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说)(1)本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说)师点拨:可以按“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说。评价,小结: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用“课文先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的方式来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得更清楚。(2)为什么把牛字写得小,把鹅字写得大?(生自由说)师:因为这就是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
18、度。“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用喜欢的符号勾画,朗读) 板书:无所谓 为什么会这样?(指名汇报读第一自然段)过渡:因为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人轻视牛,而害怕鹅。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指名汇报读第 12 自然段)过渡:作者终于明白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牛和鹅, (修改板书:牛 鹅)应该平等地对待它们,不能无缘无故欺负牛,也没有必要害怕鹅。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这件事?(指名汇报:课文的第 5-11 自然段)三、细读探究,理解感悟。1、快速浏览 5-11 自然段,找出在这件事中有几位主角?(指名生说:鹅、“我”和金奎叔)板书:金奎叔 “我”2、谁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围绕这三位主角发生了什么故事?(指名概括:“我”被鹅追赶,吓得狼狈不堪,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并教育我不要怕鹅。 )3、自由读 5-11 自然段,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作好批注。、交流汇报,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朗读 写作 中心)()指导学生读出鹅欺负“我”时的神气,读出被鹅欺负时“我”的狼狈不堪。 指导读第 5 段:找出文中描写鹅欺负“我”的句子,读一读,这鹅真是(生:太神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