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动手操作 发展数学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小学数学现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因此,学生动手操作就应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如何优化学生的操作活动,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之目的,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 创设情境,提供机会 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成“玩耍”的活动,创设这样的情境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2、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用各种方法把它平均分成 4 份,将其中的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屏幕展示各种各样的折法,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 涂色部分形状不一样,怎么都可以用表示呢?(让学生理解尽管每个图形的折法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 4 份,根据分数的概念,其中的每一份都是原图形的。 ) (3) 要是在第二个正方形里多选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 第三个正方形里的剩余空白部分是几分之几? (5) 如果 4 份
3、都涂色,又应该是几分之几?想想看,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直观形象地学习了四分之几,为进一步地理解几分之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动手操作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课堂上创设能让学生参与操作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小学数学中有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用折一折、涂一涂认识几分之几等等。 二、 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 ”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感性知识
4、,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目的是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例如,一位名师在教“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 12个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式,可谓水到渠成。 三、 引导创新,发展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创造机会,使学生的
5、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是怎么组成的,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或用笔绘画,或用剪刀修剪,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头脑的激烈思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调动感官,协调发展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几何形体时,学生用纸折角,用尖尖的地方刺手心,用硬纸条做活动的角,让学生感受角的顶点,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小木条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力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行的不稳定性;拉平行四边形成长方形,反复拉几次,认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包含关系。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用眼去细心观察变化(如看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成了长方形,面积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角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周长呢?) ,用心去揣摩,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