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层广电媒体要努力践行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自从今年 8 月 10 日中央五部门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以来,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雷厉风行,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走、转、改”活动。基层新闻单位该不该走、怎么走?作风要不要转、转哪些?文风能不能改、怎么改?已成为基层各类媒体学习讨论的热门话题。我们基层广电媒体是以声音、图像为主要传播元素的,人在基层有没有心想基层、身入基层?是在办公大楼内生产新闻,还是真正深入到企业、农村、社区和居民家庭去采录新闻?不同的作风、不同的文风又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新闻?笔者就“走、转、改”的好处、基层广电媒体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整改?谈一些个人浅见。一、
2、“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提升自办节目质量的助推器基层广电媒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宣传报道实践者,都想使自己所办的节目好听、好看,有理想的受众,有不错的收听、收视率和市场占有份额,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基层广电媒体走基层“灯下黑”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一座座地标式的大楼竖起来了,可从业人员却离真正的基层越来越远;一台台现代科技设备装备起来了,可自办节目却越来越缺乏生气。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业内人士有一些基本共识就是:深入基层不够,离“三贴近”要求还有差距;作风浮躁,职业精神倦怠;文风呆板,缺少群众喜欢的语言。现在,中央五部门联合部署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3、正是一场“及时雨” ,完全契合基层实际。按照中央五部门部署要求,认真搞好“走、转、改”活动,对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广电自办节目好听、好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力。(一)走基层:做到“一身汗水两腿泥” ,方能“脚板底下出精品”源头有“活鱼” ,基层天地阔。老百姓听广播四五十年、看电视二三十年,对广电媒体倾注了关爱和信赖,他们希望从广电媒体中听到看到政府各种利民、惠民、富民的利好消息;期望从广电媒体中获得有用的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各种政策法规解读;盼望从广电媒体中得到各种愉悦和欢乐;也企望学习、参考各种他们认为对自己有启迪作用的典型。而这一切,都不是温室里培育的玫瑰,花盆里栽种的翠松。浮在上面泡“文山
4、会海” ,呆在台里靠从网上报上抄摘,是不可能采撷到“带露水的鲜花”的。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节目创优之根。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总是靠电话咨询采访,眼睛就看不清,耳朵就听不明,甚至会偏听偏信乃至出现虚假新闻;不到基层去,闻不到泥土的香味,从材料到材料,从网上到网上,思考就不可能深入,观点就难以出新;不到基层去,语言就会干巴、老套,表达就不可能到位,更不可能贴切、生动;不到基层去,群众冷暖不相知,爱怨不同情,感情就不可能投入。其结果就必然会使群众觉得广播节目不好听、电视节目不好看,最终也就必然会断开关键、摁遥控器离你而去。理智的广告客户也不会向收听、收视率低迷的媒
5、体节目投放广告。没有市场的自办节目即使勉强维持,也坚持不了多久。因此,地方广电媒体的编辑记者,只有坚持走进基层,走进县乡镇村,走进厂矿企业、社区、学校、卫生院所和文化馆站,不怕“一身汗水两腿泥,不畏脚板底下磨起泡” ,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才能真正了解下情、了解民意,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也才能写出、拍摄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电节目来。(二)转作风: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 “俯下身弯下腰”方可心贴心基层广电媒体的从业人员按理说对基层情况不算很生疏,对基层群众也应该有一定的感情。但是,由于不少年轻从业人员从家门到校门再到工作单位大门,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养成一种心态浮躁、作风懒散、精
6、神倦怠的不良习惯,有些人甚至怕吃苦、怕费神、怕恼人,从网上摘稿得心应手,自己写稿却东扯西拉,抓不住要领。常言道:“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 ”不到基层去与老百姓沟通,就不可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感受不到群众盼富情。即使下去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了解不到基层的真谛。以这样的作风所采制的广播电视节目,当然不可能达到好听、好看的要求。因此,我们只有“俯下身弯下腰” ,贴着基层的“地皮” ,接着本土的“地气” ,才能从车间中、田野里感受百姓情,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与人民群众心贴心。贴得越紧,交情越浓,所采制的节目才能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因朴实而传神,因独特而被上级台采用或在节目创优中
7、获奖。(三)改文风:注重“短、新、实”才能远离“假、大、空” ,说真话才能为报道添魅力长期以来,基层广电媒体的新闻节目因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份量太多,成就报道因概念和数字太多,民生报道因事故和灾难太多,法制报道因图解政策法规太多等原因,养成了新闻从业人员写稿动辄摘领导讲话、抄会议材料、查网上资料等思维定势习惯,写出的稿子、生产出来的节目语言干巴巴,刻板生硬,标题口号化,写作公文化,有时前后导语还充满官话、套话、大话,群众听多了、看多了产生“审美疲劳” ,不能入脑入心。其实,各级新闻主管部门一直强调要“三贴近” ,再三告诫新闻工作者写稿要“短、新、实” ,可因缺乏制度约束、缺乏经常的持续不断的业务
8、培训,导致“假、大、空”现象屡禁不止, “短、新、实”凤毛麟角。尤其是一些长消息和专题片,套话连篇,冗长空洞,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一些文艺节目追求另类、离奇怪诞,打情骂俏,语言粗俗;一些典型报道随意拔高,虚假不实,胡乱定性,夸大其词。这样的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受众当然认为不好听、不好看。广播电视新闻是最讲究短小精悍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半个小时信息量达 30 条左右,其中还有几条较长的重大重要会议和中央领导活动报道及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一般的信息报道却只有几秒、几十秒钟,而且语言都很精准通俗。我们基层广电媒体应该向央视学习,努力倡导清新的文风,多到群众中去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
9、、善用群众语言,规范广播电视报道的使用语言,用清新朴实、明白易懂、生动鲜活的语言风格来增强广播电视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唯有深入才生动,唯有朴实最能扣动受众心弦。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人民群众就自然会爱听爱读爱看。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优良传统亟带重新挖掘新闻报道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这个道理基层广电媒体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人都早已知晓,也知道“走、转、改”是新闻战线的优良传统。可是在社会浮躁、不少人急功近利的背景下,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淡忘。(一)重“效”轻“绩” ,为
10、了拿积分,不愿走基层现在事业单位都实行“绩效挂钩”改革,以往那种按行政级别按职称拿工资报酬的情况逐渐被“绩效挂钩”所取代。在基层广电媒体,薪随岗变,生产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都按件积分付酬、优稿优酬。下基层、跑农村,耗时费力,采制一档节目要花很长时间很多精力。虽然好稿有优酬,但因改革未到位,差别不大。于是,有些人为了多拿积分多得报酬,就呆在台里靠摘网闻,抄报纸、录领导讲话、剪会议材料、打电话采访录音做广播新闻;靠跑会议、跟领导录活动、泡开工、开业、竣工、剪彩现场、用资料图像做电视新闻。这些人认为这样“一天能生产几条新闻,而下基层几天只能生产一条新闻” ,出于多得报酬多获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忽视
11、稿件质量,重“效”轻“绩” ,不愿下基层吃辛受苦“抓活鱼” 、做好稿。(二)重“上”轻“下” ,为了让领导满意,不肯走基层广播电视节目容量有限,就是一档 20 分钟的新闻节目,除去片头片花和垫乐、同期声,容量也就 4000 字,而现在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会议和领导活动仍然很多,大小会议活动都直接通知媒体派记者参加,甚至是有些领导不见扛摄像机的记者不宣布开会。媒体不派记者要挨批评,派了记者就要报会议和领导活动,这样就占了很多容量。于是,有些记者为了让领导和领导机关满意而忽视了让基层群众满意。重“上”不重“下” ,平时不肯走基层、下农村。不“走”下去也就谈不上“转作风、改文风”了。(三)重“数”轻“
12、质” ,为了降低成本,不能走基层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成本要远远大于纸质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摄录剪编设备及播音室、演播厅、各种灯光、音响等,都是高科技高投入高消耗的“三高”行业消费。如果再加上走基层的车油费、过卡费、住宿费、餐补费等等,生产一档电视节目比采编一版报纸所花成本要多若干倍。于是,有些基层广电媒体只注重稿件数量,填满空档,而忽视稿件质量和传播效果。为了节约成本,控制了采访车辆,削减了差旅补贴。再加上走基层采编的好稿报酬高不了多少,使得新闻从业人员不能走基层, “走”了个人也不划算。这便从运行机制上制约了新闻从业人员走基层。下不去、浮在上面,也就自然会出现作风、文风上的种种问题。(四)重
13、“企”轻“农” ,为了图方便,不想走基层。 “基层”这个概念比较宽泛,进社区、下企业叫“走基层” ,下农村、下湖下海也叫“走基层”相比之下,下企业是“点对面”的采访,企业大多在开发区和园区,离城不远,相对方便,可以叫被采访对象派车接送,也能在企业接受招待。而下农村、下湖、下海是“点对点”的采访,路途远,艰难多,身上要出汗沾泥巴,采访突发事件和下湖、下海弄不好还会有些危险。于是,有些媒体从业人员就重视企业而轻视农村,为了图方便、快捷而不想去农村。不接触最基层的农民朋友,也就不可能与农民心心相映,不可能采访到鲜活典型和学到生动的语言。(五)重“利”轻“责” ,为了创优获奖,不常走基层广电从业人员都
14、十分重视节目创优评奖,能被评定上政府奖项,不仅在本单位有奖励,而且还能申报更高一级的专业职称。而要想在节目创优中获奖,呆在上头采制会议和领导活动是不可能的。只有走进基层,广泛调查,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题材,精采细做,反复打磨,才有可能获奖。但有些人重利益轻责任,创优时能下基层,而平时大多时间却不下基层,仍热衷于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作风漂浮、文风呆板,使得节目质量长期没有提高。因此,我们基层广电媒体的从业人员,平时务必要常走基层,使“三贴近”变为“常贴近” 。三、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重在深入实践“走、转、改”活动的滚滚热潮,已漫卷全国,这项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生
15、命力也在实践。我们基层广电媒体如何将此项活动制度化和常态化,如何确立长效机制,将要我“走、转、改”变成我要“走、转、改” ,将“走基层”转化为扎根基层、设点联系长驻基层、更好地为基层服务。真正通过“走”的途径,实现“转”和“改”的目的。(一)扎扎实实自上而下深化学习讨论,从思想深处切实解决好“依靠谁、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这次中央五部门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意见,是以往“三项学习教育”的继续,它的目的是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三贴近”的工作原则,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
16、关切,坚持正确导向,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质量水平,树立新闻单位良好形象,更好地为“十二五”大局服务。我们基层各级各类新闻单位务必要认清这项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媒体融合时代的特殊性,学习教育不能“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 ,更不能“文件发了、会议开过了,此后就不了了之了” 。 “转作风”首先要从媒体领导转起,要在媒体内部转变学风。学风不转,上级文件精神吃不透, “依靠谁、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解决不好,内部从业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内在的迫切要求,那永远走不出“轰轰烈烈走过场、认认真真骗上级、安安稳稳走老路、平平静静陷困境”的怪圈。因此,现阶段要按照中央
17、五部门的部署,联系本地本媒体实际,认真制定好活动计划,细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整改。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走、转、改”活动抓好,抓出成效。(二)建立完善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与机制,使“走、转、改”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制度、机制对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至关重要,制度除了约束、规范功能外,还能产生动力、活力。比如说,怎样才能把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与民生、法制报道各占多大比例,记者走基层该有哪些激励措施,各类稿件考核如何定分计酬,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假、大、空”稿件该有什么问责措施,对故意疏远群众、淡漠群众、流离于
18、群众之外、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新闻从业人员怎么处罚,在职称评定、提拔使用、优秀先进评选和名编辑、名记者评选等方面如何体现向“走、转、改”业绩突出的人员倾斜等等,都应该建立健全明确的制度和量化考核机制,真正建立奖优罚劣的工作环境,有好制度好机制,记者就会踊跃走基层、尽心尽力转作风、改文风。(三)经常开展一些有利于“走、转、改”的业务培训、新闻行动和主题活动,尽可能地多采用直播和连线报道,促进“走、转、改”落到实处现在,基层广电媒体的从业人员“80 后” 、 “90 后”的人数较多,媒体要选择资深记者、百佳记者和阅评专家有计划地对年轻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老带新,以师带徒。还可以组织一些“走基层头条新闻
19、竞赛” 、“走基层谈感知专题演讲比赛” 、 “走基层沿海行、国道行、乡村行等大型新闻行动” 、 “走基层语言集粹展览”等活动,还可以请市民代表来电台电视台为编辑记者上课,请农民代表评节目等方式,帮助编辑记者把基层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多写百姓故事,多为人民放歌。尤其是帮助年轻编辑记者学会仰视大众,增进群众感情,深入群众一线,学习群众语言,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走、转、改”的好传统就一定会得以传承。另外,直播和连线报道是广电媒体的强项,到基层去直播,与台里连线,从形式上就能保证沉下去,与群众面对面报道新闻。(四)建立基层联系点,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基层广电媒体要在本地区选择一些好、中、差的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结合栏目定位和特点,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通过与当地群众结对子、定点帮扶、双向互动、建立健全和培育通讯员队伍、实施报料有奖等方法,促使从业人员多走基层、常住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五)加强城际间的合作交流,扩展走基层的范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基层广电媒体所辖范围有限,典型不多,而城际间先进典型较多,完全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以各地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互为借鉴、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