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学毕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011878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学毕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语言学毕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语言学毕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语言学毕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语言学毕业论文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路遥小说中“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以人生为例【摘 要】路遥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城乡交叉地 带”的概念由他提出,并成为其小说的核心意识。本文以路遥“ 城乡交叉地带”的典型代表作人生为对象,分析其中所展示的“城乡交叉地带” 的矛盾与冲突。论文从“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的具体体现、作为矛盾集合体的主人公高加林以及这种矛盾的产生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科学与愚昧、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具体到矛盾的主人公高加林,他身上的农村知识青年普遍的精神特点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冲突使他成为不可避免的悲剧主人公。这种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以来中国社会

2、状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与路遥笔下的主人公自身思想的不成熟有关。【关键词】路遥;“城乡交叉地带”;矛盾;冲突引 言路遥的写作秉承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社会的执着思考与追问。这份执着,让他在不断变化的写作潮流中坚定于现实主义创作,并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他曾说, “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检验,看其是否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1 纵观路遥的作品,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我国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社会发展的脉络。在一系列纪实性作品中,路遥紧握时代变动的大脉搏,其中“城乡交叉地带”是其小说的核心意识。“城乡交叉地带

3、”是1981年路遥在西安召开的“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交叉空间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于现代社会变迁引起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城市先进文明对农村落后文化的冲击,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中的个人,路遥将这一现象形容为“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 。 2 城市与乡村的交叉既是物质空间上的交叉,又是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在路遥的小说中主要呈现的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背景下,城乡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与冲突。对此,路遥曾说, “这一切矛盾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方面都表现了出来,又是那么突出和复杂

4、。” 2 路遥的小说以“城乡交叉地带”为切入点,生动而丰富地呈现了处于这一地带的青年的奋斗历程,全面表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小说人生是这一类型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打破了七八十年代塑造扁平人物的局限,塑造了典型多面人物高加林,并透视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农村青年追求上进又焦灼的心理特征,其强大的穿透力引人深思。2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乡村承袭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下,农民们怡然自得。然而,城市文明的出现与现代社会的变革搅乱了这一切。城市对农村构成绝对的吸引,但农村中古老、落后的文化又难以容纳新的文明,其排外的本质形成坚厚的保护膜,反对城市文明的“入侵” 。

5、与此同时,农村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在进城的过程中,其强烈的欲望又极其容易触碰传统道德,为人们所诟病。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交融时,一方的合理成为另一方所反对的不合理。在人生中, “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与冲突贯穿全文,构成小说的跌宕起伏。具体体现如下:从“五四”开始, “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然而,农村犹如一个封闭的系统,更新换代缓慢,仍旧固守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人生的写作背景是改革开放后的 80年代初,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与乡村的壁垒逐渐打破。当城市的文明与科学之风吹进农村时,农村几千年来的闭塞、贫穷与落后暴露无遗,由此与城市科学文明产生剧烈的冲突。文中首先表明落后与先进文化的冲突的是巧

6、珍刷牙一节。和所有农村一样,高家村极度排除异己。 “一天门外也没逛,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倒学起文明来了!” “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肚子下十几个价胖猪娃哩!” 3 乡民对干部和读书人刷牙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同样出山劳动的农村女孩巧珍刷牙,在乡民的眼中,便如邯郸学步般可笑,甚至是可耻的。乡民坚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有着朴素的生活哲学和对祖先文化虔诚的信仰,他们对巧玲、高加林等新势力熟视无睹,但是对于巧珍们的“叛变”却不能容忍。乡民同时很信赖村里的能人,这些能人往往拥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各方面起到带头作用,最先接触外界信息,掌握着村中的话语权,因此受到村民的敬仰,这类人就是拉扎斯菲尔德所说的

7、“意见领袖” 。在农村里,意见领袖往往就是农村权力的执掌者,权力促成了他们的权威,而掌权者往往最先接触新的文化,因此,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这些意见领袖向后知后觉的村民传播新兴资讯,并受到村民的推崇。高明楼正是高家村的意见领袖。高加林为了使闭塞的高家村感受现代文明, “发动”了一场卫生革命,不料村民竟将漂白粉当做洗衣粉。恰好经过的巧玲自以为可以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向村民解说,却遭遇村民的耻笑。最终,气势雄伟的高明楼以身试法,化解了一场矛盾,赢得村民们的拥护。高加林发动了“革命” ,却不得不靠这个村里的能人。而高明楼作为农村中的意见领袖,对村民的影响远远大于捉摸不透的科学。传统文化就像柏杨提出的“酱缸文

8、化”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朴素的村民们对这种神秘的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信服。为了守护这些神圣的传统习俗,他们崇拜村中的意见领袖,排除异己,也就是柏杨所说的“窝里斗” 。乡村传统文化的封闭守旧,农民们的愚昧、排除异己、屈服于环境等特点,在鲁迅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表现。鲁迅的药中,革命处于探索时期,人民志士鲜血被愚昧的人民当成治疗肺结核的药引;故乡中的闰土诚恳、善良,但是经过生活的风吹雨打,到中年变得麻木、安于现状。鲁迅塑造了各种愚昧村民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心理。这些描述都看出了农村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封闭外壳,里面的生活千百年不改变,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渐渐被这些文

9、化吞噬。一旦有朝一日受到外界文化的入侵,那滩死水立刻被搅动起来,城市文化的入侵与农村的反入侵形成强烈的对峙。3路遥的不少作品都描写了曲折的爱情故事,但是他的小说并没有被简单地认为是爱情作品,正是由于他笔下的爱情故事都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表现的是现代思想意识与传统道德的冲突。进城的主人公为了远大前程而放弃了爱情,抛弃了乡村的爱人。其中, 月夜静悄悄 、 姐姐 、 风雪腊梅 、 痛苦 、 人生 、 荒野在秋风中飘落 、 你怎么也想不到都描述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爱情,由于城市与乡村文化的冲突,他们的爱情最终夭折。而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也是由城乡交叉地带的特殊性所致。刘巧珍身上有典型的

10、传统女性的特点,温柔、善良、单纯、先人后己、有奉献精神,刘巧珍给予高加林的爱带有母性般的温存,在高加林人生的低谷时期给予其安慰,仿佛温暖的港湾,让累了的高加林找到前进的动力。因为爱,她变得更勇敢。在村民的调侃下刷牙,大胆坐在高加林的自行车后座上,晚上偷偷出来给高加林带许多吃的,知道高加林向往更广阔的天空后,主动鼓励他去城市大展拳脚作者笔下的刘巧珍无疑是传统美德的化身。和黄亚萍的时尚、知性相比,刘巧珍无疑是黯淡的,她嘴边永远不离的是吃穿用度、猪娃炕头等“俗”物,她每天和其他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身上抹不掉浓浓的乡土气息。如果说刘巧珍乡村落后文化的象征,那么黄亚萍则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代表。她个性

11、浪漫、独立、前卫、见多识广,和所有的城市女孩一样,甚至走在她们前列。高加林与她有共同的话题,每次高谈阔论,不仅满足了他思想上的追求,更满足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虚荣心。当高加林将两份爱放到了物质的天平上时,爱情本来的模样就已经扭曲了。 “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 4 与其说高加林是在追求爱情,毋宁说是对现代文明的极度渴求。高加林有知识、有才能,他不甘心一辈子呆在农村,他向往城市的现代化。在桥边一时冲动亲吻了巧珍后,他很快就后悔了, “他感到这样一来,他大概就要当农民了。 ”5 尽管巧珍在他满脸黄土的时候给了他无限的呵护,但是他对城市的向往依旧深埋心中,偶尔被唤起会有

12、一股苦涩翻上心头。而当他终于进城,面对黄亚萍与刘巧珍两份爱的抉择时,最终为了自己前程放弃了刘巧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爱情,在这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高加林不甘心自己一身的才能被乡村淹没,渴求出人头地,但是却面临抛弃爱人的道德问题。这种两难的抉择正是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激烈碰撞的表现。徘徊在两份爱之间,高加林等年青人最终衡量的标准并不是自己是否幸福,而是如何成就远大前程。路遥用细腻的笔触描述这种摒弃爱情、追求物欲的功利心理,是借用情爱生活的形式表达出城市文明对于乡村的强烈诱惑,表现道德与欲望的冲突。面对着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的强烈撞击,路遥通过理性的思考, “力求在历史的变动中把握着爱情的变动,赋予

13、其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 6 ,使小说以其深刻的文化意蕴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乡村与城市秉承着各自信奉的生活观念与习惯的生活方式,当乡村与城市撞到一起的时候,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与传统道德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合理的开始变得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正渐渐被一些人所接受。二、作为矛盾集合体的高加林形象分析与以往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不同, 人生中的高加林内心复杂,人生道路坎坷,表现4出多面的性格。高加林是典型的“城乡交叉地带”的“产品” 。他的根在农村,青少年时期,城市文明的洗礼拓宽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摆脱土地、渴望进城的欲望,但现实的无奈又使得他的道路注定坎坷。这一切造就了他典型的自傲又自卑、敏感

14、又自尊的多面性格。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强烈矛盾与冲突。受过城市文明熏陶的高加林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他并不和其他村民一样佩服村中的能人高明楼和刘立本,反而从心底瞧不起他们耍手段、没文化的浅薄。当父亲让他断绝与巧珍来往时,他把两条光胳膊交叉在结实的胸脯上,高傲地说:“谁高攀谁呢?” 但自傲神情之下,他也有自卑的一面,这在买蒸馍一节中表露无遗。当他挎着一篮蒸馍上街时,为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而羞愧,以致叫卖声迟迟不敢发出,感到浑身有无数虫子在咬。他这种极度的自卑被掩藏在内心深处,一碰到刺激便迅速自我保护,表现出极度的敏感。当老同学黄克南主动表示可以帮他买烟酒一类的东西时,伸被

15、高加林认为是一种侮辱,马上用刻薄的言语谢绝了。这种极端的性格特点让高加林瞬间判若两人,忽而幽默,忽而刻薄。城乡交叉地带的高加林是矛盾的。他并没有鄙薄农村,没有看轻农民这一身份,故乡养育了他,他怀有感恩之心,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当农民的心。 “不必隐瞒,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奴隶) 。 ”7 因此他憧憬着可以通过考试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再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他一直不肯承认教师身份被撤掉的事实,不肯接受自己的农民身份,不愿意出山劳动。当下定决心劳动的时候,他故意穿最烂的衣服,将自己“化妆”成农民,在土地上拼了命地干活,以此来反抗命运的不

16、公。他不愿意当农民,但也不能让城里人侮辱他的农民身份。在副食公司担粪的时候,高加林面对城里干部的嫌弃一直忍气吞声,但是听到“乡巴佬”一词后,他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对农民产生极大的同情而对城里人则产生了强烈的愤恨心理。走的时候,他在内心发誓:我非要到这来不可!高加林身上糅合着两种极端的性格。从小接受城市文明洗礼让他在乡民面前有天然的自我优越感,但农民身份却让他在城市人面前变得敏感、自卑,而知识分子的清高又让他立刻从自卑心理转变为极度的自尊。高加林接受过城市现代化的教育,打开了自己的视野,不再将眼光局限于闭塞的高家村。他从初中开始就养成看报纸的习惯,在高中时候曾钉过很大的笔记本,记录国际大事。

17、因为有了不一般的见识,所以在精神上难免有些自我优越感,这使得他在精神上看不起村里的能人。同时,他也具有新兴人类的反抗精神。当教师身份被夺走,他喊着要告高明楼;出山劳动的时候拼命地挥着出头,发泄心中的不快;在城里担粪时反抗城里人的互相勾结;并且在精神上并不认为自己配不起能人刘立本的大女儿。精神层面,高加林是强大的,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有更高的人生追求,然而,现实生活却是残酷的。身为农民子女的高加林能够进城的唯一出路就是高考。然而,高考这座独木桥很快就使他从高空中摔回原地,几年美好的城市生活瞬间被打回原形,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破碎的梦和残酷的现实。同样高考失败,他的城市同学却过上了另外的生活,他

18、们通过父母的关系,依旧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便利。他却只能灰溜溜地会到土地上,民办教师的身份让他的生活有了憧憬,却被村里人通过关系夺走了。他想反抗,却投诉无门,只能在土地上拼命挥舞着锄头。城市与乡村中的权势双重压迫着这位普通的农村子弟,他5的命运轻易地被改写。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满肚子的怨气与委屈却得不到平反,农村子弟跻身城市道路本已狭窄,在自己家乡还要受到来自权势阶层的压榨,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尽管高加林精神上藐视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却寸步难行,成为权力社会的弱者。高加林痛恨高明楼以权谋私夺走了他的教师身份,他本想状告高明楼,但在父母的劝阻下只好作罢。令人惊奇的是,他很快想起了自己

19、的靠山叔父高玉智,并试图通过叔父的关系进入城市工作。这种 180 度的态度转变表现了高加林性格中狭隘的部分,他此前的反抗与其说是反对社会制度与权力阶层,毋宁说是他纯粹的利己主义的体现。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通过关系成为通讯干事之后的如狂似醉。而他兴奋之余的惴惴不安与发奋图强以证明他胜任这个位置,无非是为了消弭心中的负罪感,成为城市人对于他太重要了,尽管内心矛盾,但归根到底,他是庆幸自己成为幸运儿的。痛恨权力,因为他抢走了自己的利益;喜爱权力,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城市梦。高加林前后完全矛盾的心理正是乡村青年渴望跻身城市的真实写照。这种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而忘却本我的形象在路遥的作品中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其中

20、,在你怎么也想不到中 8 ,薛峰经过城市文明的洗礼,突然“想通” ,违背与女朋友郑小芳的约定,争取留在城市。为了能留在北方杂志社,他甚至通过出卖自己的才华;为了让郑小芳留在林业大学,他大费周章托人找关系。在此之前,薛峰说不上恨权力,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违背诺言,为了能攀上关系不惜出卖自己的才华,在岳志明等人面前忍气吞声。在权力与本我的矛盾中,路遥笔下的年青人往往选择前者, “这是一种现代人的焦灼,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性格,这是变革时期向往现代文明的一颗不安定的灵魂。 ”9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中,有知识的农村青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他们身在社会底层,只好借助权力往上爬,然而,这种攀附权贵的做法又是

21、被传统道德所不耻的。高加林正是这两种相互对峙的文化的统一体。他渴望出人头地,为此不惜抛弃巧珍,对自己残忍,这在他看来是合理的,但是在村民眼中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关系户的侵犯时,内心愤愤不平,但自己同样成为私权的记得利益者时却认为这是合理的。 “当高加林成为证据的时候,环境却成为悲剧;而当环境力量成为正剧的时候,高加林又成为一个悲剧。 ”10 这一切合理又不合理的一切在城乡交叉地带扭成千千结,呈现出生活的现实与无奈。三、矛盾与冲突产生的原因探究城乡交叉地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壮丽的奇观, “种种的矛盾,纵横交错,就像一个多棱角的立锥体,有耀眼的光亮面,也有暗影,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相

22、互折射。 ”11 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命运往往曲折悲壮。那么,这些坎坷的命运背后有怎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支撑着?社会中的个人受到社会怎样的影响?他们的命运与自身性格有何关联?城市从诞生之日就一直与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近代以来,城市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历史的因素以及建国以后政策的倾斜,使得城市在发展上拥6有绝对的优势,吸引着无数农村人进城。大跃进以前,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初步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但很快,农民进城的自由被限制了。建国初期,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工业化路径,整个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 “要实现工业化,必须牺牲农民的利益。 ”斯大林的主张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农

23、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而为了保证资本积累,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户籍管理制度便应运而生。1958 年是中国人口管理制度的一个分水岭。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与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截然分开,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各方面的不平等衍生了城市“一等公民”与农村“二等公民”的社会地位, “农”字标签成为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去掉“农”字标签,获得与城市公民平等的社会身份,成为几代农民百折不挠、掺杂无数辛酸血泪的奋斗史。 12国家对城市的全方位倾斜,使得城市成为许多人的梦想之地。1978 年改革开

24、放以来,城市化迅速推进,城乡之间壁垒逐渐松动,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为我国城市化的恢复发展阶段,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和小城镇迅速发展。约有 2000 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就业;同时,高考全面恢复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并且,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 13人生中描述的社会背景正是城乡壁垒逐渐松动,整个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具有绝对优势的城市吸引许多农村青年进城,尤其对于有知识、有才能的高加林而言,现代文明的熏陶让他看清了世界的新形势,他渴望走出乡村,到灯光璀璨的城市挥洒自己的热情。城乡关系的变化让

25、他看到了希望,也催生了他心中的欲望,所以他心中的城市梦一直不灭,他一直期望自己的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使得人性的丑恶显露无遗。城乡壁垒的松动、城市的物质化催生了许多人的欲望,而欲望的膨胀直接导致了人们运用手中的权力跻身上流社会。尤其在农村,由于上升的渠道狭窄,有权势的人迫不及待实现个人利益,以权谋私成为再普遍不过的现象。这样一来,本来位居下层的农民子弟往上流动的机会就难上加难。高明楼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三星一份工作,挤掉了高加林。有权有势的人轻易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无权无势的高加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道路越来越窄,甚至被堵死。这就更加刺激了高加林的反抗心理,他认定在乡村比

26、不过高明楼,因此决意走出乡村,到城市闯出一番成就,然后和高明楼比个高低,这种反抗甚至带有一种复仇的意味。此外,城市文明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对于成功的看法更加物质化,社会承认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象征。人们急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渴望受到社会普遍肯定。这些都成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促使高加林走出乡村,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样的社会中,他自身的命运难以自我掌控,他的升降浮沉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受到外界力量的支配。在上述的社会大背景下,高加林们是痛苦的,他们受到文明的熏陶,成为乡村中首先觉醒的一代人。就像鲁迅所形容的,他们是铁屋里的清醒者,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并试图摆脱、改变

27、自己的命运。然而,他们无权无势,空有一腔热情不断往前冲,对社会现实认识不够,结果到处碰壁,而后彷徨。高加林的追逐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7而个人的追求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从自身出发,更多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这是他性格的悲剧。出生农村的高加林并没有轻视农民,但是已经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他不愿倒退回到土地上,毕竟,追求一种更为适合自己的个性和个人发展的生活并不是一种错。经过知识武装的高加林自然有种知识分子的清高,有更高的追求,因此有种不可避免的优越感。这种在农村中的自我优越感遇上城市时竟然变成一种极端的自卑与自尊。即使是黄克南无意的一句话,就能引起他猛烈的防卫;而黄克南妈妈对农村人的贬低又

28、引起他的愤恨心理,也成为他下决心跻身城市的助推器。可见,这种极端的心理特性是他决心走向城市的内在因素。他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推动他走向城市,这种刺激下的心理,无疑是不成熟的。高加林有一颗敏感的心,并且经常自然而然地在内心与别人作比较。高明楼夺走了他的前程,他决意要和他比个高低;卖蒸馍的时候,想起黄亚萍在广播室高雅地念着广播稿,而自己落魄地为卖几个蒸馍苦恼;偶尔看到县上和公社的干部骑着车奔驰而过,雪白的的确良衫被风吹得飘飘忽忽,心中一阵苦涩;被黄克南妈妈羞辱后内心的愤恨不平, “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人年轻人哪一点差?” 14这些有意无意的比较表现了高加林

29、庸人自扰的狭隘心理,许多愤怒之火往往在比较中点燃,然后萌发进城的想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受外界影响的不成熟表现。高加林的不成熟还表现在他容易受到外界评判标准的影响,而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尽管他没有轻视土地,但是他对于土地却从来没有真正喜欢,更不愿意接受自己是一名农民的事实,宁愿在家中也不出山劳动。当他在城市的工作中春风得意,和黄亚萍沉溺于爱河之中时,他开始飘飘然了,完全不顾周围人的目光,沉浸在两人世界中。他虽然来自农村,身上却完全没有农村人踏实、朴素的影子,我行我素的现代年轻特点实际上是高加林的性格悲剧。高加林的悲剧性格实际上也是当时社会变迁形势下,许多青年的特征。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 ,路遥一直在

30、思考“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的出路。如果说人生表现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青年进程的欲望与冲动,那么平凡的世界则表现的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进城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趋向。孙少平和高加林同样具有进城的愿望,与高加林的功利、愤懑相比,孙少平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满足。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笔下的年青人进城的意义有所转变,可以从孙少平和金波的谈话中体现。 “人就得闯世事!安安稳稳活一辈子,还不如痛痛快快甩打几下就死了!即是受点磨难,只要能多经一些世事,死了也不后悔!” 15在这里,进城本身即一种意义,不追逐名利,仅仅追求这个过程中的体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追求精神富有的品质。因此,当孙少平在工地

31、上扛着砖块,脊背被压得稀巴烂,当他每天全身黑头土脸从煤矿井里爬出地面之后,他还是挤出时间看书,充实自己的生活。进了城之后的孙少平依然保持着农村人的朴实、厚道,身在城市又怀恋农村,他身上依旧有着良好的品德,崇尚劳动,认为劳动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劳动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 16要走什么路,要做什么,孙少平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他最终拒绝了妹妹和妹夫帮他留在城市的好意。而对孙少平这一形象的塑造,实际凝结了作者探寻交叉地带的出路的思考。对于这类型的青年,作者曾在文中借助田晓霞概括了出来:“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

32、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者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8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者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的生活和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17显然,作者在这里已经清晰地塑造了“城乡交叉地带”有着清醒自我意识的青年形象,这与人生中的高加林是有本质区别的。孙少平最终选择边缘地带,其实是作家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如果田晓霞没有死,或许孙少平会

33、前程似锦,圆了进城的梦想。然而,作家有意将田晓霞放逐,让孙少平拒绝妹夫的帮助,最终自己选择放弃进城,坦然回到郊区,正体现了孙少平洗尽浮华,不惧生活苦难的可贵品质。孙少平抹去了高加林形象中的彷徨、焦虑和为追逐名利的耿耿于怀,变得更加理性和思想上的独立,因此在选择人生的道路上显得更从容与稳重。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是独立的表现,因此,孙少平的进城与高加林的进城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路遥在两个形象上的不同思考可以看出,高加林们的彷徨受到他们对自我认识不足的性格悲剧的影响。高加林是已经觉醒的农村青年,有自己的追求,并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是社会机制并未完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处于分裂状态,城市文明带来的物欲

34、横流,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人才流动机制残缺等缺陷阻碍了个人的发展。高加林们性格中存在的不足如浮躁、焦虑、自我认识不足、容易受到社会潮流以及外界评判标准的影响等也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这也是当时社会变革中许多年轻人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表现。结 语人生的小说结束了,但是关于高加林的去向并没有成为定局,作者特意在最后一章表明“并非结局” 。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高加林这一形象的思考,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小说到此是结束了,但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在小说结束时结束;而且我为此专门在最后一章标了并非结局几个字。 ” 18可见,作者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是用心思考并不急于下定论的。纵观路遥的小

35、说,无论是人生 ,还是后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 、 痛苦 、 荒野在秋风中飘落 、 你怎么也想不到 ,亦或是最后的纪实性巨著平凡的世界 ,都围绕着“城乡交叉地带” ,描述进城青年遭遇社会变迁带来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者一直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将个人命运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下,探讨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出路。起初,在对高加林何去何从的讨论上,路遥是困惑的,但随着生活阅历和创作的不断深入,他对于这个地带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从进城到回乡再进城,最后回到郊区这一边缘地带,作者竭力展现了孙少平从彷徨到最后的从容、沉稳,强调了青年在社会中要守住自己的根本,不屈不挠地面对生活挑战,并忠实于自己的

36、选择的品质。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许多迷茫中的青年以启迪,有助于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路遥对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关注与大量的纪实性描写,也引起我们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现状的思考。当下,我国城市进程加快,更多的农村青年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城市打拼,根 据 国 家统 计 局 数 据 , 2011 年 末 , 城 市 化 率 达 到 51.27%, 比 上 年 末 提 高 1.32 个 百 分 点 。 19新形势下,旧有的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打破,新的二元结构正在凸显:大量城市外来务工者并未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实际上,城乡交叉地带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纵

37、横交错,9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更加模糊,同时衍生出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农村城市化依旧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社会中寻梦的青年人同样遭遇着高加林式的彷徨与苦闷。因此,路遥作品中对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问题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依旧有重要的价值。但凡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都不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语句与华丽的辞藻层面,而是通过作品传达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并给人启迪。路遥是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对生活的理解之中,将内心最真实的体验通过个人认真思考后表达出来,他反对赤裸裸的新闻性质的所谓作品;反对纯粹的为写作而写作;反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20。路

38、遥一直主张“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21 “你抓住一个题材,哪怕是很小的题材,都应该把他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考虑。” 22他深深地热爱着故土,并将这股爱化作笔下一部部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小说。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人生的意义有了重新的审视。【注 释】120路遥答编辑部问, 延河,1985 年第 3 期2路遥 关于 和阎纲的通信 ,作品与争鸣,1982 年第 2 期345714路遥 人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40、136、38、48、98 页6宗元 路遥小说情爱模式解构, 济宁师专学报, 1994 年第

39、 2 期8路遥 你怎么也想不到,路遥文集 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9王西平,李星,李国平 路遥评传,太白文 艺出版社,1997 年10蔡翔, 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物谈, 路遥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年,第 2 页11晓蓉,李星深入生活,写变革中的农民的面貌和心理, 文艺报,1981 年第 22 期12中国城 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历史解读http:/ 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审视http:/ ,卷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259、419 页17路遥 平凡的世界,卷二,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277 页18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0、,1993 年,第 84 页19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 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年,第 6 页22路遥 东拉西扯谈创作,文学 简讯, 1983 年第 2 期【参考文献】10参考书籍: 1路遥 人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2路遥 平凡的世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3路遥 你怎么也想不到,路遥文集 ,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4雷达 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 出版社, 2006 年5石天强 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6李建军 ,邢小利路遥评论集,人民文

41、学出版社,2007 年7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年参考论文: 1路遥 关于 和阎纲的通信 ,作品与争鸣,1982 年第 2 期2路遥 答 编辑部问, 延河,1985 年第 3 期3宗元 路遥小说情爱模式解构, 济宁师专学报1994 年第 2 期4晓蓉,李星深入生活,写变革中的农民的面貌和心理, 文艺报,1981 年第 22 期5路遥 东拉西扯谈创作,文学 简讯, 1983 年第 2 期6杨海荣 充满欲望与重归自我的人生评 中的主人公高加林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 年第 7 期7唐歆瑜 乡土守望与乡土疏离的碰撞浅析高加林、刘巧珍 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文

42、艺生活 文海艺苑,2010 年第 2 期8罗京, 孙郁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 现代性重评中高加林的形象,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 1 期9吴芬芬 人性的回归路遥作品中人物命运研究,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7 年第 910阎慧玲 守望于“ 城乡交叉地带” 论路遥小说的艺术张力,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9 月11夏楠 “城乡交叉地带”:人的生存矛盾的集 结地,山 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2008 年 4 月【Abstract】Lu Yaos work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ealism. The concept of “intersection o

43、f urban and rural areas”was proposed by him, and become the core spirit of his novel. Taking Lus masterpiece The Life as model,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The thesis analysi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44、 interse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Gao Jialin who as the collection of contradiction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believes the conflict of science and ignorance, morality and desire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is contradiction. Specific to Gao Jialin, The general spiri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educated youth from him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conflict make him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agic hero.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contradiction is partly because of changes in the last century since the turn of the 1970s and 1980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