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题目:浅论阿形象专 业 2013 秋中文本科姓 名 陈 开 显学 号 13420012579452目 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1、麻木、愚昧二、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三、夸大狂与自尊癖5四、欺弱怕强 6五、精神麻醉法6六,结束语 8参考文献93论文摘要 阿 Q 是鲁迅作品 阿 Q 正传中的主人公,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典型,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鲁迅先生所塑造的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欺、质朴直率但又狡黠无赖、霸道敏感但又奴性麻木、思想顽固但又盲目随时的彻底“无产者”阿 Q 形象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无处不在,就是在现在的中国亦是随处可寻,阿 Q 的名字和形象遍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由阿 Q
2、而引发的思考也永远是一个不老的主题。关键词 阿 Q 农民 形象4浅论阿 Q 形象阿 Q 正传是鲁迅小说中著名的一篇中篇小说。作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塑造了中国封建农民的典型形象阿 Q,揭露了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人类所具有的“精神胜利法”这种劣根性。因此,阿 Q 形象成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而享誉世界。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命运,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基础中的重要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
3、而向封建势力妥协,这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在当时还没有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领导力量出现的情况下,以阿 Q 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即使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这些阿 Q 们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文中,作者采用白描、夸张、反讽等写作手法,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主人公阿 Q,他那麻木、愚昧,质朴直率,但又狡黠无赖,夸大狂与自尊癖,畏强凌弱“阿精神”更是在那个时代家喻
4、户晓,成为人们不愿效仿的榜样。鲁迅为什么要作这么一篇文章呢?因为他看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一、麻木、愚昧。阿 Q 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 Q 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滑而无赖。阿 Q 又是个愚昧,麻木,浑浑噩噩的人。在严重的封建经济剥削和封建政治压迫之下,过着一种居无定处的奴隶生活。本来阿 Q
5、是最应有反抗性的,而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已被剥削的现实,麻木,浑浑噩噩的苟且偷生。赵家被抢,这本不关他的5事,但被抓到县衙门,他却糊里糊涂地招认了。他从监狱里抓进抓出,心里却很坦然,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圈圈的”。最后他被拉出去杀头,在游街示众时,“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使得他不能清醒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可悲命运,而迷迷糊糊,安安稳稳地忍受着剥削和压迫。他在路上走着要“求食”,看见熟识的酒店,看见熟识的镘头,但他都走过了,不但没有暂停,而且不想要。他所追求的不是这类
6、东西;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已不知道。鲁迅用这段文字写出了阿 Q 的一生是在麻木中度过的,他不知道自已在追求什么,只是为活着而活着。看不到希望,未来,也从未有过希望与未来。阿 Q 的这种精神状态也是二十世纪初旧式的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二、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在未庄这个特定的环境里,阿 Q“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作为雇农,他靠出卖自己的劳动维持生计,生活虽然无着,但也过的踏实。“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 Q 以这样的方式向吴妈求爱,让人看出了他的坦诚直率。他在迫于生活无奈而参与偷盗,回到未庄后的的毫不掩饰,也是坦白的可爱。但是很多时候,阿 Q 又显得狡
7、黠无赖:在被王胡“癞皮狗,你骂谁?”的质问后,阿 Q 两手叉在腰间,“谁认便骂谁!”接下来打王胡一过,“君子动手口不动手!”意欲了断;在因骂了假洋鬼子而挨了一棍子之后,“我说他!阿 Q 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辨说”;在偷静修奄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后,竟来了个“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一幅无赖的嘴脸被勾勒的清清楚楚。“我的意见,以为阿 Q 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三、夸大狂与自尊癖阿 Q 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8、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阿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6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的文明之邦、地大物物博,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不过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随地
9、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这何异于阿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 其实,在生活上的自欺欺人,盲目乐观,麻木健忘,就是“ 宽容”。但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 Q 精神在工作中和学习上是万万不行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勇敢面队挑战,遇到困难要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不怕任何挫折。因为自吹自擂只会使人没有现实感,不敢面对现实;自轻自贱会使人没有人格,失去了自尊,那就没有人尊敬你,特别是麻木健忘,会让我们再次落后挨打!四、欺弱怕强阿 Q 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
10、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 D 身上;革命到来,他不许小 D 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 Q 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阿 Q 虽是一个下层农民,但他也懂察言观色,凡事自有他的一番理论。与人吵嘴打架,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微薄弱的小,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徐旭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
11、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五、精神麻醉法阿 Q 生活艰难,经常受到别人侮辱,又没有能力改变现实,无法面对现实,便只好在想象中麻醉自己,忘记痛苦。精神麻醉法是阿 Q 的主要性格特点,这种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阿是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麻木不仁 ,鲁迅深入挖掘国民劣根性,把我们国人的病态灵魂深刻地勾勒了出来。(一)精神扭曲。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阿 Q 无力抗拒黑暗
12、的现实和恶势力的7迫害,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近乎于精神失常。王胡有络腮胡子,阿 Q 因此“看不上眼”。阿 Q 与王胡比赛捉虱子,因为自己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多,不如王胡的大,所以阿 Q 很是不平。于是阿 Q 挑起了事端,与王胡打架,但却以失败而告终,被痛打一顿,自取其辱。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时,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阿 Q 也很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
13、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封建思想的毒害使人的精神扭曲。因为赵家遭抢,阿 Q 被人陷害,一步一步走向刑场,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反抗,为自己辩白。最后要画押了,阿 Q 又为担心自己画不圆,被人笑话而烦恼。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这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二)健忘是阿 Q 麻醉自己的一个方法。阿 Q 受了别人的侮辱,十分恼恨,但很快就忘了,于是心情便平静下来。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也才能重
14、新高兴起来。如阿 Q 遭王胡和假洋鬼子的痛打后,就是用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来求得解脱的,使他有心情去“调戏”小尼姑。再如,阿 Q 欲对吴妈非礼遭到了拒绝,被秀才打了后去干活,舂完米,觉得有些热,便脱了衣服到外面去看热闹。他到赵太爷的院子里看到许多人对着吴妈在说些什么。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却忘了刚才自己对吴妈非礼的事。阿 Q 反应太慢,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刚才对吴妈非礼所引起的事端,差点又要遭一顿毒打。这简直是健忘之极! (三)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阿 Q 气质的核心内容,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自轻自贱、健忘、以丑为荣等种种秒法来自欺自慰。在阿 Q 身上,一般
15、赋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贱与健忘等含义。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葛中义说:“所谓精神胜利法,我们应当把它看成一个人在认识客观现实时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就是说,一个人在面对客观现实的矛盾时,只从主观的头脑的感受出发寻找解决办法,用主观和精神上8的解决作为实际的解决,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解决。”精神胜利法是唯心主义的,在思维上,在心理上来说,他是无往而不胜的。阿 Q 正是在无法面对现实时选择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无奈办法,它因此也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阿 Q 生活在
16、未庄的最底层,什么人都可以欺负他,阿 Q 与人打架,经常是要吃亏。但他却常常十分得意,他有一种妙法以自慰:“就算儿子打了老子了”。自己的钱被人抢了,他在愤怒之中抡圆了巴掌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打了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凌辱,他也会用类似的方法为自己解脱,从而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就是阿 Q 的精神胜利法,这是阿 Q 的最本质的性格特点。因无法摆脱惨痛的失败或被人侮辱的巨大痛苦而在虚拟的世界中想象与现实相反的结局,或施以假设条件,在精神上得以解脱的一种方法,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精神,也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阿 Q 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恐怕也活不到被枪杀。精神胜利法虽然使阿 Q活了下来,但也使他
17、丧失了人格,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生不如死。这是一种被极度扭曲的病态心理,这类自欺欺人的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十分常见。这正暴露出国人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只好在想象中度日的弱点,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或从阿Q 时才有了这一正式的说法。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是集种种病态心理于一体的精神状态,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人身上遗留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林毓生说:“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为基本的特征则是他缺乏内在的自我如果我们把阿 Q 通过社会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因素,也包括进去作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 Q 便可以称为几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为的动物了”。 为
18、了更好地刻画阿 Q 形象,作品在注重细节描写的同时,运用了白描、夸张、反讽、漫画式的写作手法。当一个老头子颂扬阿 Q 能做时,阿 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阿 Q 求爱之后因为爱看热闹而寻到赵太爷的内院里时,“虽然在昏黄中,却辨得出许多人,赵府一家连两日不吃饭的太太也在内,还有间壁的邹七嫂,真正本家的赵白眼,赵司晨”,这样的描写,将阿 Q 与周围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阿 Q 形象的突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多中国人的阿 Q 式的社会现象,就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极度概括性的心理特点。无论是“儿子打老子”,还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忌讳“癞”字竟连“灯”
19、“烛”都讳了等等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夸张处理。通过夸张,让人们感到触目惊心。阿 Q 与小 D 的“龙虎斗”,阿 Q 与王胡的捉虱比赛,就像一幅幅漫画,让人在笑的同时感到十分难受。9六、结束语阿 Q 身上所体现出的各种精神并不是单纯的落后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封建思想,它存在于各个阶级的人物身上,存在于广大的国民当中。1925年,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所写的这些话,“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就更像是
20、对于阿 Q 精神的高度概括。阿 Q 正传这部杰出的作品已经诞生了八十多年,阿 Q 这个不朽的人物已在人民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就是在物质高度富有的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对阿 Q 的形象进行分析并自省,毕竟在我们的周围又何尝不是许多人总是以“知足者常乐”“难得糊涂”来安抚自己不平的内心,聊以自慰。 “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就是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等,其实就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也
21、就是说,在“兴国”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二字,意义何在,就是要让我们的国民具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动力,统一的行动。特别是作为我国人口的主力军八亿的农民,可以说,农民的进步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摒弃那些落后的思想,以史为鉴,树立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才可能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当然,我们全社会的公民都要有时代的意识,我们整体的国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公德缺乏、职业道德滑坡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重温鲁迅的“立人”思想,预防新时代的“阿 Q”出现,对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将有着悠久文明的中华建设成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国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鲁迅著,鲁迅作品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年。2.李平主编,作品讲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3.林志浩、王庆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