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国青年报 扬子晚报看媒体图片新比较摘 要:对于主流媒体,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习惯上,我们将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党刊以及电台、电视台视为主流,而将市场化生存的报刊以及新兴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纳入非主流媒体之列。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和扬子晚报为例,对于其图片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关键词:主流;非主流;媒体;图片;比较对于主流媒体,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通常我们将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党刊以及电台、电视台视为主流,而将市场化生存的报刊以及新兴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纳入非主流媒体之列。本文选择中国青年报和扬子晚报为例,对于其图片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一、相同点图像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
2、一方面消除了文字信息对人文化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消除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人们的理解差异。正所谓一图胜千言,那些自然生动、真切感人的画面一下子就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灵的震撼,这是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正是由于新闻图片具有直观、生动的特征,报纸媒体越来越重视利用新闻图片来传播信息,新闻图片在报纸媒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要形象生动的来表现这个世界我们就需要用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直观形象思维的发展,图像成为我们表现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我们都被图像包围着,大街上的广告牌、宣传画、书刊中的插图、电视节目中五彩绚
3、烂的影像。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中,图像消费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消费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时候人们买一样商品并不是由于它的实用价值,仅仅是因为它好看。1842 年德国人比乌和 K.F.史特尔茨纳拍摄的汉堡大火废墟是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开启了用图片传播新闻信息的先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的挑战,报纸也开始大量使用新闻图片。 “对报纸媒体而言, 读图时代已经到来”1 。美国的报业市场竞争激烈,但是1982 年创刊的今日美国却凭借其彩色印刷、大幅照片、以新闻图片为中心的全新的版式设计迅速打开市场销路,跻身成为美国的主流报纸行列。加拿大
4、公民报摄影部主任斯蒂夫说过,任何一家报纸如果不能满足读者对直观图像越来越高的需要,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中国青年报总编陈泉涌表示,报纸版面是一个视觉媒体,照片是整个版面的视觉中心,也是版面语言的最强音。多用照片,逮住好照片不惜版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色。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观念叫“五秒钟效应” ,指读者在报摊上浏览时,关注每份报纸的时间平均只有五秒钟,能在五秒钟内抓住读者,就有可能促成购买行为。现在许多报刊头版的一张图片往往占据了大半版、甚至整版的版面,形成了杂志封面化的效果,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在五秒钟之内留住读者的目光,增强报纸卖点,比如扬子晚报在报纸的封面位置有一张具有吸引力的大图片,已成为近
5、年来每期报纸版面的组版习惯。图片占据整个版面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加大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的目光。自从近代报纸出现之后,办报人为吸引读者,一直追求报纸版面的图文并茂,以致新闻照片日益成为报纸版面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中外都是如此,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的普及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地阅读完一份报纸,他们更多的是从图像中快速接受信息,接收心理与素质正在向有利于图象传播的方向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心理上的惰性,相对于文字的艰涩难懂来说,更喜欢看那些直观、形象的东西,它们对我们的眼球更具有吸
6、引力。图片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进而促使他们去购买和阅读。我们会根据报纸上的图片提供的信息快速的浏览报纸并从中选择重要的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阅读。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五秒钟效应”观念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失去这个机会那也意味着你的报纸将失去一位读者,同时也意味着你的广告收入可能会因此而减少。二、差异性首先,作为党的喉舌,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图片硬新闻多,对于国家政治方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图片运用得多,较为严肃。 扬子晚报作为都市报,更重视民生、民情,软新闻图片多,生活趣味多。作为新闻传媒,它总是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有着不可脱离的共生关系。在政治上,中国一直延续“政治家办报”的思
7、想,中国共产党的办报理念是以明确的新闻舆论导向表达国家意识形态,以突出党的领导,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在主流媒体上出现的政治新闻图片篇幅多。在经济环境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国内报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各地的新闻传媒纷纷寻求特色化发展之路,积极开拓市场,实施营销战略。报纸的生命力来源于市场,即广大读者。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图片使用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读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报纸的读者大部分集中在有不同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人们渴望获取更新的信息,并偏好于贴近性强、接近真相的新闻,这为报纸上的深入报道、特别报道等纪实类新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诸如扬子晚报等都市报上
8、出现的新闻图片侧重于照顾读者市场,刊登的多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图片。从图片内容看,多为社会生活。报纸媒体刚诞生时主要是以文字为主的传播载体,无形中对阅读报纸的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这就限制了阅读报纸的人数,也就降低了报纸的传播效果。文字的高度抽象性使得人们在理解其意义时必须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就大大增加了阅读者的负担,同时易导致人们理解的歧义性。然而新闻图片则能以它直观、形象的特点有效的避免这样的缺陷。新闻图片是与新闻保持着直接和密切关系的图片,它们或直接反映新闻,起到更加直观地传递新闻信息的作用,或者评价新闻事实。前苏联著名摄影理论家 A?德科说过,新闻摄影就是事实的力
9、量,纪实的说服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有时间去详读一份报纸或者是一篇文章。但是新闻图片具有的直观、生动的特点恰好弥补了文字的不足,它不再需要发挥想象力去理解作者的意思,只需要仔细观察一下图片就能够快速的掌握报纸中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越来越多的报纸纷纷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有冲击力、新闻性强的大幅新闻照片,以招徕读者目光;一些四开报甚至不惜版面用整版篇幅刊登独幅新闻照片,足可见对新闻图片的重视。其次,在新闻图片使用的创新性上,非主流媒体更胜一筹。由于非主流媒体在管理上不像主流媒体那么严格。图片编辑、摄影记者的空间较大,为他们在图片使用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机会2。 扬子晚报 、现代快报等都市报
10、设立了大家拍的版块,为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和公民记者提供了展示空间。主流媒体严格的版面控制,无法做到这个互动。新闻的魅力在于新,因此时效性成为众多媒体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城市都市类生活报的迅速发展,一个中等城市有几家,甚至十来家都市报已不奇怪。媒体要发展就要抢新闻时效,但城市有效的新闻源有限,尤其是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便成为众媒体的争夺焦点,图片新闻的竞争更日趋白热化3。这点对于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使用尤为重要。非主流媒体应该重视新闻图片专题的使用。所谓图片专题,就是对新闻事件做专门的挖掘,将新闻事件放大来处理,更详尽地用图片的形式反映出来。若想挖掘新闻图片专题的独特性,就要在日常消息中动脑筋,善于
11、以小见大,发掘新闻内涵。非主流媒体对于其网站建设也十分重视,对于新闻图片会第一时间在上面刊登。而主流媒体需要一级级审查,在时效性方面有所耽搁,所以相对滞后。 扬子晚报的扬子网上图片更新速度很快,有了突发新闻都会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发布消息。非主流媒体开设图片库网站一方面使报社内部图片应用更加规范化,快捷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图片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和其他网站进行沟通,搞横向交流提高图片利用率,使图片增值。网络管理最大的好处是资料管理科学化、合理化。三、总 结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和扬子晚报的新闻图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无论作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现在都极其重视新闻图片的使用。媒体对于“一
12、图胜千言”已经有了深刻得认识。著名新闻学者穆青认为, “图片在宣传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新闻图片读者既能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到图片在视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是最真实,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的事实统证” 。新闻摄影的理论家蒋齐生提出“图文并重” 。这些都为如今新闻图片的大量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由于定位不同造成了主流与非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差异化。主流媒体政治性更强,把握时代前沿,发挥了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而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非主流媒体以市场为依据,在新闻图片使用上更加具有社会性、重视日常生活的呈现。这可是硬新闻图片和软新闻图片的差异所在4。3.主流媒体新闻图片
13、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生硬,图片使用僵化,时政新闻难有突破。这需要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共同努力。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将是主流媒体未来图片版块的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拍摄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是主流媒体时政摄影的优秀作品,他跳出了一般领导人活动摄影的思维定势,合理的视角、时机选择造就了这张成功的作品。所以,摄影记者的创新思维对于主流媒体图片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使用问题主要体现在图片编辑的能力不足。出色的图片编辑可以盘活摄影图片版块,而且将文字与图片合理结合,相得益彰。目前的问题是很多媒体图片编辑水平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图片编辑。图片编辑是新闻图片的“把关人” ,编辑将判断哪些图片的新闻性更强,更适合报纸版面的需要。因此,我们亟待加强图片编辑能力的培养。参考文献:1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吴飞.新闻编辑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3李培林.当代新闻摄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汤天明.读图时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