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13081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摘 要】亲社会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历来是社会心理学和道德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5.12 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上下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口号,在救灾过程中表现出前所未有规模的亲社会行为。本文着眼于其中具有表演性的亲社会行为,运用社会动机理论、戈夫曼的剧场分析理论,以及哲理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观点,分析该类行为的表演性特征,及行为者的表演性动机。对其进行探讨的意义在于这种表演性的亲社会行为目前备受争议,对它的评估与判断直接体现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取向,因此,其意义不仅是限于心理层面,而且直涉于社会层面。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动机 表演 舞蹈家 一、前期

2、研究简述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对社会行为的研究追寻到其驱动力量社会动机上。社会动机是以心理内驱力和心理性需求为动力源泉而形成的促使行为主体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对于社会动机的动力来源,社会心理学上有本能论解释与非本能论解释。前者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由本能来驱动的。达尔文强调本能是人的感情、欲望和意愿的基本来源;詹姆斯将本能视为与身体结构相关的一种机能;麦孤独将本能定义为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物质倾向;弗洛伊德更是将性本能看着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源泉。习性学本能论的代表洛伦兹认为行为受内生性的“行动特异性能量”的内力支配;廷伯根认为本能是一种呈阶梯结构的神经性机制,能够对内生性的或外在性的刺激

3、因素做出反应;爱德华.O.威尔逊发展的社会生物学则认为社会行为都有其生物基础。后者的代表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社会动机产生于人的层级需求;强化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动机来源于外界施加于个体身上的强化;归因理论则从人们对已有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的认知出发,来探讨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问题。 社会心理学中对亲社会行为动机的研究可追溯到孔德、斯宾塞的时代。最早使用“亲社会行为”一词的是美国学者维斯伯,他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中,认为“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动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的反应组成” 。对亲社会行为动机的研究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关注议题。爱德华.O.威尔逊提出有关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似)的生物

4、学观,认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基因安排的,旨在最大程度地复制其自身的行为。而后天解释的代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内和达利,他们更倾向于了解情境因素,特别是了解那些与最接近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本能与非本能解释、先天与后天之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亲社会行为动机研究的两条主线,本文意在 512 汶川大地震的背景中,发掘出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并在动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上的拟剧理论,还有哲理文学中米兰昆德拉的观点,尝试探讨表演性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二、基本概念介绍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是两个十分相似的概念,周晓红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不指望未来酬赏而且是出于意志自由的行动;而亲

5、社会行为既可以是不指望未来酬赏且是出于意志自由的行动,也可以是为了回报以往曾经得到过他人帮助或补偿自己曾使他人受损失而做出的助人行为,同样还可以是抱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动机而做出的助人行为。只要是客观上有利于他人或整个社会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主义的概念更广,而利他主义则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本文中要分析的利他行为是具有表演性的,上升不到此处定义的利他主义,因此取广义的“亲社会行为”概念。 表演性的亲社会行为。在戈夫曼剧场分析理论看来,社会自我并不是一个自我条理的世界,意义也不是行为中固有的。人将重要性归于社会秩序和特定行为的意义,后者才变得重要起来。因此个人在互

6、动中不仅互相表现他们自己,而且还试图“管理”他们表现的形象,也就是“印象管理”行动者据以操纵其举止以在一特定的社会场景中创造出一种印象的方式。这样,社会行为多少类似于剧场的表演。 舞蹈家。戈夫曼描绘的人性图景人类充满着他们给予他人的印象,这种描绘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中变成了摄像机镜头这种不由我们选择的人类处境。米兰昆德拉用“舞蹈家”这个名称来窄化、具化了戈夫曼的表演者。他指出舞蹈家不想要权利、只想要荣誉,他只是要占据舞台,发扬自我。舞蹈家所擅长的是道德柔道,而之所以以道德为工具,是因为社会认为“道德的姿态是美的” 。本文借用长于在小说中寓哲学思考的昆德拉的形象定义用语,将在此次地震救灾中行了表

7、演性亲社会行为的那部分人喻为“灾难中的舞蹈家” 。 灾难中的舞蹈家。政府官员深明大义、演艺明星深情义演、企业家倾力捐款、自发民众奔赴一线这些亲社会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起到切实的作用,但是其中一些救灾者被民众认可,而另一些被视为作秀。对于灾难中的舞蹈家的界定,除了要考虑美善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纯粹性的预设,还要考虑行为在媒体上的呈现方式。灾难中的舞蹈家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清楚美善与道德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要获得美善的赞誉,就必须大跳道德之舞,大行亲社会之举。然而道德的极致讲求一种完全利他主义的纯粹性,因此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必须显得无私忘我、义无反顾。但是,他们是舞蹈家,这个身份,或者说对这个身份

8、的向往,使得他们必须通过媒体展现出、传播出自己的善举。灾难中的舞蹈家就是以那些不可见的道德“名”为目的的人。 三、表演性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分析 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有这样一个定义,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每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它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理中介。动机的来源有本能与非本能,先天与后天之说,在此我以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分析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就内在而言,有两点:(1)个体的性格特质。汶川大地震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场面恢宏且壮丽的舞台背景,而此时最适合的舞姿就是表演性的亲社会行为。

9、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社会上其他人的眼眸里,而舞蹈家,他们的性格特质就在于他们期望获取更多人的目光,并在这种目光的聚焦中获得满足。 (2)中国人的表情方式的变化,由内隐到外显到张扬。中国人向来以含蓄和内敛的国民性著称,然而到了 21 世纪,这种国民性发生了反向的变化,人们的表情方式已由内隐发展到外显,甚而到了张扬。就亲社会行为而言,以往都是只求一个君子坦荡荡,不求留名。而现代化的中国,国人的表情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宣扬的是大声说出口,大肆表出情。这种表情方式的变化,使得救灾中的亲社会行为者不是怕留名,而是怕留不下名,更甚者为了能留名而助人。戏剧里的夸张手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表演也因为“宣扬表

10、情”的大背景而更显自然,不显矫做,近而连表演者自己也都为自己感动了。对于擅长表演的舞蹈家,这是一个更为自由的心理舞台。 就外在而言,也有两点。 (1)动机的情境性。芝加哥学派理论家托马斯很早就有了“情境”的思想,他认为“人们一旦被情境所限定,他们的行动也就随之而确定了。 ”地震创造出的情境是惨烈、悲壮、冲击的,大多数的人都会被激发出一种热爱生命、互助互爱的心理共鸣。然而这种社会情绪的生成又造就了一个人道主义因子蔓延的社会情境,造成一种情绪感染效应,每个人在行动之前的动机生成与决策中都会纳入人道的影响因素。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可能会在此情境压力下变成“不得不”的亲社会行为。 (2)现代媒体手段的发达

11、。最吸引舞蹈家的还不是舞台,而是照相机、摄影机,媒体是舞蹈家的呈现手段。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资讯、文传事业空前发达,为舞蹈家扩展了舞台空间。舞蹈家之区别于舞者就在于,他们不是等着媒体来捕捉他们的镜头,他们主动出击,获取镜头的聚焦。 四、总结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亲社会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着眼于 512 汶川大地震这一自然灾难中蕴含的社会事件,从中挑选出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对其动机进行分析。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动机理论、剧场分析理论,以及哲理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相关观点。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 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动机的影响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内在的有:表演性

12、亲社会行为者的个人性格特质,如喜好外显、暴露,乐于受到注目;中国人的表情方式由内隐到外显到张扬的变化,这种变化为舞蹈家提供了宽松的心理舞台环境。外在的有:动机的情境性,包括社会情绪的感染效应,以及群体情境的压力,这些为舞蹈家的舞蹈渲染了气氛,而这种气氛的强势又足以激发或改变他们的舞步;媒体手段的发达,媒体是舞蹈家的必需工具,它的发达使舞蹈家有更多展现的机会。 表演性亲社会行为的性质与程度。表演的性质决定了舞蹈家借助道德之名的风险性。虽则亲社会行为都会带给其实施者一定的心理补偿,并非完全无偿,但是因为道德与美善直接相连,并且社会尊崇的是其纯粹的无功利性,因此越是以道德之名跳亲社会之舞的舞蹈家,从

13、性质上看,都会或多或少带有“虚伪利己”的针砭色彩。但这里又涉及到表演的程度问题。行表演性亲社会行为的舞蹈家,如果他表演出色,并且运用媒体得当,那么他就获得道德的名,反之,如果表演拙劣又运用媒体不当,那么他将受到比逐权、逐利者更多的指摘。 从公众的评价来看,道德的弹性空间在扩大,道德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讨论表演性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原因就在于对于它的评价与争议触及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和民众的道德认知。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表现出对这种现象的极端鄙视,怒其虚伪;有的表现出冷淡视之,事不关己;有的表现出觉可理解,为其说理;有的表现出冷静看待,理智分析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对此发出不同的评价之声,这本身就表明道德的弹性空间较传统有所扩大,道德的表现形式也在多样化。就整个大的趋势来看,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还是很浓厚的,注重德行的表里如一,至少舞蹈家要博取注目与赞誉,他们的亲社会舞步还得遵从传统的仁义道德轨迹。 参考文献: 1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全国 13 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仵从巨.叩问存在:米兰昆德拉的世界.华夏出版社,2005. 5米兰昆德拉.马振骋译.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中国救灾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