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脉化疗病人的 血管保护 黄 艳 2009-7-7 概 述 静脉化疗 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与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人体组织也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 化疗药物分类 根据渗漏后药物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将化疗药物分为三类: 1 发疱性(腐蚀性) 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 表阿霉素 、柔红霉素、放线菌素 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 诺维本 、胺苯丫啶、美登素等。 化疗药物分类 2 刺激性 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 足叶乙甙 、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化疗药物分类 3 非发疱性(非刺
2、激性) 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 环磷酰胺 、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 氟脲嘧啶 、阿糖胞苷、 顺铂 、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静脉损伤的主要表现 血管壁弹性下降。 静脉萎缩变细,血管变薄,脆性增加。 皮肤沿静脉走向出现树叉形黑色斑。 长时间输液后肢体水肿,影响静脉循环。 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 是指化疗药物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与细胞 DNA结合的药物可导致组织细胞坏死,细胞坏死后,含有化疗药物的 DNA会再度与细胞内 DNA结合形成 恶性循环 造成 组织细胞不断坏死 。 不与 DNA结合的药物,主要是通过其溶脂作用来破坏细胞膜。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
3、刺激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 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药物渗漏是引起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渗漏早期局部出现 红、肿、热、痛 等炎性反应,如处理不及时可出现大 水疱 及成簇 疱疹 ,随后出现局部 紫斑、溃疡、坏死 。紫色红斑坚硬,呈持续性烧灼样疼痛,皮下组织受累,活动受限。 化疗药物漏出血管外发生率虽低,但易引起局部坏死,皮肤溃疡,甚至损伤肌腱,引起剧烈疼痛,并累及深部组织。 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物的 pH值,药物的渗透压,药物的浓度有关。 2.血管因素:长期静脉注射,采集血样致使血管脆性增加。 3.操作因素: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药物漏出的主要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未能完全进入血管。 4.病人因素:保护不当。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早期处理: 注射时发现药液漏出血管外,需立即停止输注,将针头保留并接注射器回抽后注入解毒剂。然后皮下注入解毒剂;局部涂氢化可的松软膏 , 冰敷 24h, 以减轻疼痛,使解毒剂停留于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