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考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工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追述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推移理论” ,可以推断出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之路:由东部沿海开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较落后地区,最后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仅靠梯度转移来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难度较大。所以中西部地区还应积极创造自己优势的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实现与东部地区经济均衡的发展。关键词:加工贸易 梯度转移 产业集群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占出口总额的 55左右,对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目前
2、,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 10 省市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 97.8%,中西部 22个省市占 2.2%,其中中部 6 省只占 0.6%。可见,我国加工贸易在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是国民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梯度转移理论: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梯度转移理论是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的理论基础。通过国内外经济学者关于区域梯度理论的论述,我们可以将该理论的核心论点归结如下: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是客观存在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产业的发展有个过程(即创新扩展成熟衰老) ,而处在创新阶段的产业
3、一般出现在高梯度发达区域,当产业衰老时,一般都会存在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的趋势;梯度理论强调客观上存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而产业和技术由高梯度向低梯度的扩散和转移趋势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适应这一区域所能提供的经济条件诸如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等,同时应该符合区域利益最大化原则。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反之若处于衰退阶段,则应该将其划分到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区域。该理论还认为,
4、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一方面在局部范围创新活动的扩散由创新活动的发源地向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邻近城市推移,另一方面在大的范围内,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照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渐进的向广大区域转移。梯度转移理论在中国表述为:把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看成不同的梯度区,即东部地区处于第一阶梯,中部处于第二阶梯,西部地区处在第三阶梯。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东部地区的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具体来说,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将会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产生一系列直接的经济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5、对西部落后地区有利的扩散效应和不利的极化效应。如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的高工资、高利润、高效率及完善的生产和投资环境,一方面不断吸引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受到制约,两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向周边地区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周边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移民,提高了西部落后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短期来说,东部的极化效应会大于扩散效应。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东部发达地区会产生“聚集不经济” ,从而促使产业向四周扩散,因而地域上的扩散效应将会超过极化效应,以缩小东西两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由此可见,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
6、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梯度转移是当今世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普遍采用的发展方式。我国东南沿海和其它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必须选择梯度转移的路径,即通过东南沿海向较低梯度区扩散资源和产业。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条件(一)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特点决定了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加工贸易基地必须尽可能地贴近国际市场,以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提高运营效率。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除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直面国际市场的优越地理位置。除此之外的地区,虽然这些年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尤
7、其是交通条件大大改善,运输距离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但时间和成本因素方面仍不能令人满意。(二)加工贸易发展要求便于资源聚集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一种形式,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体现了国际产业的转移,其中的内在动力则是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的需求。所以,能否提供加工贸易所需的必要生产要素就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基本前提。东南沿海地区在特殊政策优惠、区位优势和本身资源禀赋基础上,又能吸纳国内其他地区的资源,如劳动力、资金,形成了适宜的要素条件和投资生产氛围,因而集聚了大量加工贸易项目的进入。而其他地区在开发本地资源和聚集外部资源方面,还不能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提并论,如对外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很弱,导
8、致当地劳动力成本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并且同样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三)有必要的产业配套能力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水平已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绝大多数项目已难以独立存在,必须有本地产业和相关上下游项目的支撑。如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加工贸易业务相互配套,加工层次多,加工程度深,加工链条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为主的加工贸易。多数企业的零部件均能在本地完成配套,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而东南沿海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配套产业基础差,大规模的加工贸易转移难以形成,
9、只能形成一些特定的、相对可以独立发展的产业群。(四)加工贸易集聚形成的环境氛围与产业集聚一样,加工贸易企业的集聚,也可以导致所有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对每个个体企业产生积极效应。如海关监管、商检、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便利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加工贸易项目越少,加工贸易企业在这些方面付出的成本就越高。产业集群:实现中西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齐头并进的今天,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科技产业群:如美国硅谷的信息产业、波士顿 128 公路、法国的索菲亚等。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加州的葡萄
10、酒酿造业、浙江嵊州的领带、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以下原因可以解释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一)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由于地理上的相互邻近,集群内易形成专业化人才市场;企业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相关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能在集群内迅速传播。这样,集群内的企业能够享有诸多益处:如降低企业与雇员之间的相对搜寻、谈判与履行成本,机会主义行为大为减少。同时,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共享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或教育研究项目,可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二)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
11、力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创新的制度优势。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三)产业集群能够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能够在集群中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原材料、资本、技能和劳动力,老企业能够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了解自己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它们都从集群内获得更多参与竞
12、争与合作的机会。(四)产业集群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即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如具有人才优势的区域突出发展信息产业,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城郊地区可以发展花卉业等。(五)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投入要素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而且强调企业家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还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除了积极寻求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作用外,更强调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使区域成为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学习型区域,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与外界经营环境相适应,使区域具有动态
13、的竞争优势。正因为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内全要素的投入,最终出口产品在区域内具有巨大乘数效应,而且区域内收入分配相对平均,区内基尼系数差异较小,有利于区域的持续发展。结论本文分析了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即梯度转移理论,这是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一种发展方式。接下来,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条件,具体包括: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特点决定了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加工贸易发展要求便于资源聚集;有必要的产业配套能力;加工贸易集聚形成的环境氛围。最后指出,产业集群是实现中西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并阐述了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即: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14、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总之,产业集群可以依靠由集聚、竞争、合作、创新等内生因素来形成其独特优势,而不一定需要依靠传统的自然禀赋等外生因素。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集群,而不要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上。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1.张可云,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2.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马宇.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并非易事.大经贸,2005(1)4.夏靓.产业集群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挑战.北方经贸,2005(1)5.胡宇辰.产业集群对梯度转移理论的挑战.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6.彭丽芬.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梯度转移再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