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西省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省政府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20142020 年),充分发挥创新对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方案执行期为 20142020 年。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部署,全省工业经济体系上下一心,多措并举,创新理念全面提升、创新体系逐布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团队日益壮大。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2012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2、 经费支出达到 116.2 亿元,占全省 R&D 经费支出总额的 81.8%,同比增长 2 个百分点。企业正在成为全省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我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政府令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2008 年第 219 号)及一系列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工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截至 2013 年底,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26户、省级中心达到 180 户、市级中心超过 400 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 10 户。以技术中心为核心,各类研发平台为辅助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产学研用合作持续深化。全省建成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32 户,产学研
3、合作示范基地 3 个,省级以上企2业技术中心与高校共建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超过 400 个。产学研长期、有效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截至 201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企业 R&D 项目数达到 2795 个,有效发明专利达到 2345 件,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数达到 592 件,同比分别增长 28.7%、19%和 45.4%,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创新成果应用明显加快。截至 2012 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达到 2726 个,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928.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5.6%和 7.8%。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虽然
4、我省工业经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企业主体地位仍需强化、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创新团队层次不高、创新体制亟需健全、创新应用推广偏弱等问题,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勇于创新、先行先试,以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措施,切实发挥创新对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二、思路目标(一)工作思路紧紧抓住综改试验区的建设契机,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目标,着力实施创新主体强化、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团队培育、创新机制优化、创新应用推广五大工程,重点推进九大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研发,切实发挥创新在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全力推动我
5、省工业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的轨道。3(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我省工业经济创新驱动机制初步建立,力争达到以下工作目标:全省规模以上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比在2012年0.64%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20年超过1.5%。全省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在2012年600余户的基础上,年均增长6.5%,到2020年超过1000户,其中国家级超过35户,省级超过280户。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2012年2345件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到 2020年达到5000件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12年928.4亿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到 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三、
6、重点工程(一)创新主体强化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活动、产出的主体。1、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95%以上的省级技术创新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带动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强与省税务部门的沟通联动,降低企业研发投入成本。提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中研发投入占比指标的分值,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须达到 1.5%以上,到 2020 年除能源类企业外须达到 2.5%以上。42、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完善企业创新活动管理、奖励办法。制定年度省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指南,鼓励企
7、业围绕煤炭产业清洁、安全、低碳、高效发展,电动汽车、物联网、煤层气装备等我省支柱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专题培训,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最新的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和财税政策,明晰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3、鼓励企业获取创新产出。强化对企业技术秘密保护的工作指导,推进以技术秘密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实施,通过试点企业带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提升,到 2020 年试点企业达到 100 户。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更多的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对作为第一变革单位新制定以上标准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二)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
8、为核心,其他研发机构、技术服务组织为辅助的技术创新体系。1、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落实省政府第 219 号政府令,完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技术中心优胜劣汰机制。制定年度技术中心申报领域指南,重点推动煤基重点产业及物流、文化、农业等非工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技术中心对全经济领域的覆盖。研究科技创新城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权限及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在科技创新城及国内外发达地区设立分中心、开展国际合作或海外并购,并对通过以上方式掌握核心技术5的给予一定支持。2、打造公共技术服务组织。改进行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完善行业技术中心建设机制,支持有能力的行业技术中心着眼产业链的核心产品、核心技
9、术、核心装备进行技术开发,填补产业链技术空白,到 2020 年行业技术中心超过 20 个。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在我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联盟发挥对行业内企业的平台、组织、服务作用,到 2020 年重点产业技术联盟超过 10 个。3、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完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到 2020 年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超过 100 户。指导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结建设经验,挖掘创新特色,突出创新优势并在全省范围内对优秀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逐步形成与技术中心相配合,特色创新与全面创新
10、相补充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格局。(三)创新团队培育工程以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以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不断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1、加快技术创新团队培育。围绕煤基低碳等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和战略性产品开发,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培育 30 个以上在全国具有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探索“ 技术领导 +创新团队”的培养 组织模式,联合省有关部门,对创新团队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共同6服务企业创新的长效机制。2、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申报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创新中心建设管理,扩大创新中心对经济各领域的覆盖,到 2020 年
11、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超过 50 家。总结“双导师” 培养机制的 经验 ,推广优秀企业导师成功案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鼓励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承担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对企业依托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给予优先支持。3、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联合相关部门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以企业的技术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相关高职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从源头上提升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水平。增加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技能人才指标的考核,鼓励企业恢复并保持企业的老技工师徒培养的优良传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企业内部高级技工更新、培养、使用体系。(四)创新机制优化工程以技术创新项目为抓手,
12、优化政府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支持方式,逐步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1、完善项目管理程序。规范项目立项程序,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专家的作用,完善网上评议工作,从源头把好审核关。健全项目监管机制及跟踪督查,不定期对立项项目特别是资金扶持项目进行检查评估,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推进资金项目验收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做好资金项目的事后监管,并将绩效情况作为以后扶持的重要依据。72、优化资金扶持方式。规范项目预算审核机制,督促企业做好资金项目预算的科学编制,加强对资金项目预算的专家评估机制。严格项目经费支出管理,督促企业专款专用并按照评审通过的预算进行经费支出,支出需要重大调整的必须经项目主管部门
13、批复同意。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后补助 ”方式,采取政府先行对重点项目进行立项,待企业先期投入完成项目并经绩效评估通过后择优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和研发资金投入。3、拓宽政策支持渠道。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与投资实体联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及投资实体对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加大投融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强化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探索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检验设备进口补助等政策,提升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推进重大装备首台套政策的制定实施,并对填补国际、国内、省内空白的新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给予重点支持。(五)创新应用推广工程以产学研深入合作为重点,创新内外部创新应用推广形式,进一
14、步提升创新应用的推广效果。1、加强产学研用深入合作。总结运城市产学研用合作的成功经验,高层次推进我省煤基重点产业、区域优势产业与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促进企业具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尽快产业化、市场化。推进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在8已有运城市、县、行业“三位一体” 示范基地的基 础上,推动各市重点产业企业强化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到 2020 年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达到 10 个。2、搭建创新应用交流平台。举办工作交流会、探索构建网上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对创新应用推广过程中的相关热点、难点进行交流合作,充分吸收行
15、业内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全面主动利用社会资源服务企业发展,实现相关技术跨越。组织新技术应用推广会,遴选一批技术含量高并成功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进行现场推广,提高行业内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力度。3、加强企业创新应用实施。指导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创新成果数据库,促进对失效专利及其他公开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企业技术的升级换代。鼓励企业对自身形成的成熟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集散,使单项创新成果逐步成为多项创新成果综合集成的整体优势。研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应用推广的考核指标,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将应用推广成效纳入对各级领导的考核,并制定相关的奖惩办
16、法。四、重点产业依托五大重点工程,重点围绕煤基低碳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我省工业经济技术水平。1、装备制造业:开发煤炭高效自动化采掘成套装备、千万吨级工作面自动化回采装备、露天矿半连续开采成套设备。研发智9能化重型机械装备、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及元器件、纺织成套装备。推进煤层气千米定向钻机、井上井下抽采设备、深冷液化设备、压缩设备等煤层气装备研发。研究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大型风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开展高功率半导体、光纤激光器,传感器,高端仪表仪器,智能佩戴设备,无人机和 3D 打印设备等研制。 (牵头处室:投资处,装备处)2、煤及煤化工:研究煤炭洗选、低阶煤提质、水煤
17、浆制备等煤炭加工技术,稀缺煤种深度分选技术。研究高灰熔点粘结性煤直接气化技术。研发煤直接液化装置工艺流程优化、高性能催化剂技术、快速加氢热解一体化煤提质技术、煤基熔融直接还原铁技术、直接液化残渣气化及其它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中低温煤焦油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关键技术。推进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布局。合成氨行业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节能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化肥企业推广固定床富氧连续造气技术改造。电石行业采用大型密闭式电石炉,推广电石炉炉气利用、空心电极等节能技术。己二酸、硝酸生产行业推广使用先进控排技术。 (牵头处室:投资处,配合处室:能源处、节能处
18、、创新处、产业处)3、新材料行业:研究铝合金板材新型轧制、中厚板固溶淬火、预拉伸与多级时效技术。开发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制备技术、低成本镁合金大型型材和宽幅板材加工和腐蚀控制防护技术。开展铝镁合金材料生产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的应用示范。研制石墨烯、高导热泡沫炭、高性能球状活性炭等新10型炭材料及先进复合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橡胶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及生物化工材料、纳米材料。开展 LED、OLED、高纯度金属有机源等研制和应用示范。 (牵头处室:投资处,配合处室:创新处、电子信息处)4、节能环保行业:针对煤炭、焦化、电力、钢铁、有色、化工、水泥行业的典型能耗过程,研究过程优化设计
19、、工业余热回收新途径,实现系统高低温余热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发高效电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和节能变压器等制造技术。开发炉顶压差发电、干法熄焦、转炉负能炼钢等关键技术。开发锅炉窑炉节能技术。开发煤矿粉尘综合治理、燃煤烟气排放污染物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规模化应用。 (牵头处室:节能处、资源处,配合处室:投资处、创新处)5、新能源汽车: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重点研究电动汽车电池及管理技术、电机及驱动技术、整车控制技术。重点开发高密度长寿命电池制备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突破电动汽车发展关键技术瓶颈。研究甲醇汽车动力提升技术,甲醇随车制氢催化剂技术。开发 CNG、LNG 汽车。研究车用铝镁合金材料及成型技术。支持太原市、晋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 (牵头处室:产业处,配合处室:装备处、节能处、投资处)6、信息技术行业: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展新型显示、高端摄像机技术开发及产业示范。开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及地理信息等相关软硬件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开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游戏、APP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