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常熟市“十一五” 财政工作和“十二五”财政工作规划一、 “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总结“十一五” 是宏 观经济 形势复杂多变的五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开拓创新不停步,内强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收入规模持续扩大,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351.46 亿元,是“十五”的 2.92 倍,年均递增 22%,保持全国县域经济财政第一方阵地位,荣获省政府 2010 年“财政收入新增 贡献先进单位” 称号,实现了财政增收与支持发展的良性互动。(一)“十一五”时期是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地方
2、财政实力迅速壮大的五年。五年来,全市财政系统主动适应宏观环境变化,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财政体制、财政资金等手段,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 2008 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为全市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2006-2010 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 43.08 亿元、60.06 亿元、70.15 亿元、78.08亿元和 100.05 亿元,年均递增 22%,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于此同时,收入结构更趋合理,税收主体地位更加巩固,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从“十五”
3、期末的不到 8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 80%以上,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财2政规模和整体实力实现新的跨越。(二)“十一五”时期是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职能日趋完善的五年。五年来,全市财政系统努力克服收支矛盾,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三 农 ”、民生、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集中力量 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五年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支出 318.77 亿元,是“十五” 期 间的 2.68 倍。不断加大“三 农 ”投入,促 进城 乡统筹发展。积极推 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低保标准调整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
4、生活权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蔓延影响,发放就业资金,保持就业、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不断完善科教文卫事业保障力度。全市地方财政教育总支出从 2006 年的 10.98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20.72 亿元,年均增长 13.54%,积极对上争取,统筹财政资金,支持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世茂实验小学落成启用,浒浦高级中学完成基建投用,理工学院东南校区、省中图文中心等重点项目抓紧实施。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扩建、美术馆二期竣工投用,完成仲雍墓、言子墓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三)“十一五”时期是财政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五年。五年来,
5、全市财政系统积极推进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了预算编制、执行、绩效和监督“四位一体” 的财政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工作的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不断完善。2002 年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以来,市级3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循序渐进,取得实效,预算细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面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编制程序规范化、编制方法科学化、内外资金一体化、编制执行分离化”。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落实“省管县” 财 政体制改革精神,按照“鼓励发展、 倾斜乡镇 、支持开发区建设、集中财力办大事” 的原则,调研制订新一轮市镇财政管理体
6、制方案,做到对上与对下政策的一致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实施。2006 年六月底,市级部门预算单位全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成为全省首个实行网上国库集中支付的县级市。五年来(2006-2010)共办理集中支付业务 498047 笔,累计支付财政性资金 156.2 亿元,其中授权支付152.13 亿元,占全部支付资金的 97.39%。非税收入收缴改革逐步推进。全面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网上运行平台,构建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长效机制,至 2008 年底市级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全面完成,全部实行“电脑开票、银行收款、实时入库” 的收缴模式,四年来,通过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收缴行政事业性收费 14.79 亿元,政府性
7、基金 96.77 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 93.52 亿元)。政府采购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着力加强财政部门对各主管部门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政府采购专管、监督员制度。启用政府采购管理业务综合系统软件,开展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不断加强对采购人和政府采购中心的监督管理。2006-2010 年,全市完成政府采购 12.73 亿元,年均增长11.12%,较预算节约 2.13 亿元,资金节约率为 14.33%。2009 年成功举办“龙芯” 电脑 政府首购仪式,带动 省政府首购 15 万台,安排资金 3.5 亿元,支持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4一步提高。国资总量持续增长,经
8、营性公有资产较快增长,至2009 年末(2010 年数据未汇总),公有资产总量达到 96.16 亿元,与 2005 年末的 36.95 亿元相比,增长了 1.6 倍;同期实现利润总额 3.31 亿元,与 2005 年的 6824 万元相比,增长了 3.85 倍。认真实施国资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国有经济综合实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制,进一步理顺关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建立绩效管理框架,从制度上规范全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日益完善。严格贯彻执行常熟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完善评审操作规程,严格控制概算投资。2008 年 12月份,成立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相继出台常熟市财政
9、投资评审管理办法和常熟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操作措施和政策,政府性基本建设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提高。财政日常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全面推开“大监督”格局, 围绕财 政工作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制度保障。认真实施常熟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整合财政管理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规范行风监督员制度,定期召开行风监督员会议,健全财政、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落实长效财政监督体系。会计服务工作实现提升。开拓创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提升服务工作,2009 年,变革我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模式,首次实行考试无纸化工作,提高会计管
10、理工作效率、节约考试资源、规范考试管理;2010 年,改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实行网上学习集中机考模式,提供一个公平、安全、便捷的会计学习、考试环境。5(四)“十一五”时期是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财政干部综合素质逐步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市财政部门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项基础工程,加以强化,打造了一支“ 政治 过 硬、业务 熟练、作风优良、理 财为民” 的团队,为做好财政工作建立了可靠的人员保障。注重学习培训,坚持“双月讲座”学习制度,不定时开展异地财政业务培训,不断地给全体财政干部“ 集中充电” ,开拓 视野和胸襟,增强 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狠抓作风建设,按照“人人代表
11、财政形象,事事皆关经济发展,时时不忘敬业自律”的要求,认真落 实实行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科室考评,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审批中心财政窗口成立了党员服务队,积极尝试网上审批服务和邮件受理、快件送达等远程服务,对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复印等服务,使窗口服务做到零障碍、零距离、零收费。局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结对帮困行动,有的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有的结对资助贫困家庭,有的到社区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强调党风廉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状,明确责任主体,形成责任网络。开展各类形式的党风廉政教育,纪检组在内部办公网上开设廉政教育专栏,分“警钟长鸣、廉政论坛
12、、音像资料”三个栏目,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建立完善干部管理长效机制,先后制定了系统内惩防体系重点工作项目、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纪检监察工作要点等,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连续多年被评为预防职务犯罪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以“五五” 普法为载6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重点学习公务员法、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公务员考核规定、 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 劳动合同法、 企业所得税法等,开展行政执法专题培训,组织全体财政干部行政执法知识测试和网上学法活动,全系统 100%干部通过每季度网上学法考试,提高干部依法行政水平。近年来,围绕“创建文明行 业、构建和谐财政” 的创建
13、目标,深入开展“ 增强素质 、提高效能、服务发 展、促进和谐” 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先创优、勤政廉政、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财政工作发展和改革,我局先后荣获全省财政系统 2003-2006 年、2010 年先进集体、2004-2010 年连续七年捧得市级机关“ 公仆杯” ,并成功获得常熟市“文明行 业” 、苏州市“文明行业” 和“ 江苏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称号。三、 “二十五”时期工作安排“十一五” 时 期是我市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财政深化管
14、理体制改革、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关键阶段。因此科学制定并实施好财政“十二五” 规划,对于我市财政在新的平台上实现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市委第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常熟财政发展的实际,全市财政“ 十二五” 发 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坚 持科学发展、弘 扬城市精神、建设美好常熟” 这一主题,以深7化财政改革为动力,以健全公共收支体系为主线,以提升技术支撑为手段,以构建绩效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全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改善和发展
15、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建设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透明化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最新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新机遇,确立新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把常熟建成同类城市中城市环境最为秀美、文化事业最为繁荣、富民强市最为协调的现代江南名城作出更大贡献。在“十二五” 时期,切实做到“五个并重 ”:质量与效益并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显突出,要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
16、级、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财政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大力支持转方式、调结构、保重点,努力推动财政经济和谐稳定增长。全面与协调并重。“十二五” 将是社会深度 转型及矛盾凸显期,财政作为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担负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加大支农力度,努力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区域均衡协调发展。8公平与正义并重。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财政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
17、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财政分配调节职能作用,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正,体现群众利益诉求。保障与民生并重。公共财政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各级财政要把增进民生福祉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财力配置,把更多的财政资源尤其是新增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科学与规范并重。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高效,源于管理的科学规范。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围绕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 四位一体” 的监督管理体系,继续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加大财政监督
18、力度,逐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稳定经济增长,助推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探索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功能的有效途径,增强地方财政政策与国家调控协调性,提升地方财政调控的主导地位,增强地方财政调控的主动性、灵活性,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态势。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9构,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继续建立健全政府融资平台,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实力。大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积
19、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投入,创新扶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的扶持引导作用,加快推动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坚持“工 业立市” 基本方略,坚持以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和国际化为导向,支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制造业。按照“企业自主、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原 则,加大政策扶持、 资金支持,加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壮大规模经济,培育地方支柱财源;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加速推进服务业发展,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服务外包业、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二)健全收支体系,优化收支结构,全面提升配置资源能力。“十二五” 期 间,预计 全市经济增速将进 一步
20、放缓,而全市财政收入规模在高基数平台上也难以继续高速增长,今后五年,财政收支结构调整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收支体系,优化收支结构,强化资源配置功能,努力形成财政收支分配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机制。继续健全收入增长机制。继续强化税收征管措施,确保税收10收入稳定增长;同时,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加强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收益、土地出让金等非税征缴管理,积极稳妥逐步将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体制并轨,逐步建立涵盖政府全部收入内容的公共收入体系。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政府调控为补充,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努力提升社会资源
21、的配置能力。继续按照“ 有进有退、有保有压 ”的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继续压缩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等“三公” 经费 ,进一步建立健全一般性支出增长控制机制;同时,努力将新增的财力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围绕社会保障、公共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公共事业发展,进一步构建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三)发展民生事业,维护和谐稳定,全面提升财政保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民生投入增长机制,支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努力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推进、规范各类养老保险之间转移衔接;建立城乡各类人群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优惠政策,支持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