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1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规划一、 “十五”期间城镇发展的现状(一)城镇发展现状1、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番禺区位于广州市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番禺区所辖的行政区域范围(不含南沙区) ,总面积约 786 平方公里,下辖 10 镇,7 个街道办事处。区政府设于市桥街。2005 年番禺区地区生产总值达 596.28 亿元, “十五”时期年均增长 14.7%,延续了“九五”期年均13.8%的快速增长,并超出原计划目标 4.2 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6989 美元(户籍人口口径) ,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8.2 亿元,年均增
2、长 19.31%(按可比口径) ,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分别是 5.7%、15.9% 和 14.8%,比重由 2000 年的 8.8:55.3:35.9 演进为 2005 年的 5.7:55.6:38.7(其中第三产业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总体上达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一阶段。在全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迅速推进的条件下,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第二、三产业增长迅速,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突出。受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十五”期间番禺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仅提高了 2.8 个百分点,而 2005 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1.3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9%,比 200
3、0 年增长了 2.52 倍。各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也十分显著。按照“稳粮、减蔗、控蕉、增菜、优鱼、扩花、调牧”的思路调整生产结构,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2005年全区蔬菜、水果、水产、花卉的种养面积比例比 2000 年分别增长 0.3%、23.7% 、46.4%和 5.08 倍,建成标准化农田 41.3 万亩。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型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逐步增强,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逐步替代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05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1158.96 亿元, “十五”时期年均增长 15.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22.6
4、%,比“九五”期末上升 7.03 个百分点;经上级政府部门认定的三类先进技术型企业由 2000 年的 19 家增长到 98 家。第三产业步入快速增长轨道。大型商业项目不断进驻。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五年来,新建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达到 862.31 万平方米;旅游业共接待游客 3025.31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168.68 亿元。餐饮酒店业蓬勃发展,2005 年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 46.47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2.35 倍。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5 年海关进出口总值达135.98 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为 75.92 亿美元,比 2000 年分别增长 132.6%和 13
5、0%,外资的投入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延伸。2005 年全区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18157 元(不含南沙,本段数据口径相同) ,增长 4.1%;职工年平均工资 23226 元,增长 4.5%。据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2番禺区 120 户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8122 元,增长 4.2%;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40.3 平方米。2000 年 6 月,番禺撤市设区。2002 年 3 月番禺区行政区划调整,下辖市桥、沙头、东环、桥南4 个街道办事处,沙湾、石碁、钟村、大石、南村、新造、化龙、石楼、榄核、灵山、大岗、东涌、鱼
6、窝头、黄阁、横沥、万顷沙共 16 个镇,1 个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305 个村民委员会,新造镇的小谷围岛由于大学城的建设也单独成立小谷围街道办事处。2005 年 4 月 28 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南沙区。将番禺区的南沙街道和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的部分区域,东涌镇的庆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区域划归南沙区管辖。目前,番禺区下辖共有 10 个镇,7 个街,247 个行政村。2、城镇规划编制(1)总体规划为配合广州南拓战略的实施,围绕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沙湾镇总体规划已于 2003 年 12 月经广州市政府批出并公告实施, 化
7、龙镇总体规划已获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批准。 石楼镇总体规划 、 大岗镇总体规划已于 2005 年 8 月经广州市政府批出并公告实施。原榄核镇、原灵山镇、石碁镇、原鱼窝头镇、原东涌镇、钟村镇、南村镇总体规划已上报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审查。这些总体规划的编制对完善全区的规划体系起到良好的作用。(2)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 番禺片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全区开展了中心城区南区、西区、东区、北区、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已完成并于 2006 年 11 月上报市规划局审查,市规划局已有审查意见。另外,各镇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正在开展之中,其中石碁镇中心区、石楼镇中心区、化龙镇中
8、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已上报市规划审查;沙湾镇中心区、榄核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中。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及工业结构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区共完成 30 个工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其中 25 个已获得市有关部门审批。现代产业园控规调整已编制完成,正在市规划局审批,东涌万州工业区控规正在编制中。(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某专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对相应专业领域的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番禺区目前已完成丹山河二期改造规划、德兴公园规划、高尔夫球场发展规划、全区密度分区规划、番禺区加油站布点规划、番禺区中小学布点规划、青少年活动中心周边道路及用地控制方案、城市中心商
9、贸区规划、余荫山房旅游区总体规划、番禺区通信管道网专项规划、体育公园规划、五星级酒店的初步选址规划、大北路地下步行街规划方案、百越广场规划、水晶宫改造规划、跨国产业园河涌改造方案、番禺区道路客运站布局规划、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沙湾镇福涌、龙岐片整治规划、广州市番禺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全区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安置区及村经济留用地选址规划、水利会战两类留地规划等,充分发挥了规划的龙头作用,有效地引导了各专业领域的建设。此外,全区村民住宅布点规划、全区医疗机构布点规划、全区高压电网规划、全区停车设施规划及番禺社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3区基础设施布点规划等专项规划正在编制或审查中。3、城镇
10、建设现状(1)番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受广州市区经济扩散和影响,工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并积极发展房地产和旅游业,极大地推进了番禺北部地区城乡建设的步伐,城镇发展空间与周围农村地区已形成一体化雏形。南部地区工业发展较慢,农业经济相对较发达,农业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约 70%,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南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较小,城镇除大岗镇有连片发展趋势外,其余城镇仍为小规模的“点状”发展,农村居民点基本是沿河涌分布和发展。(2)积极配合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完成了大学城约 18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地铁 3 号线(含新光快速路) 、南部快速干线的征地、拆迁安置用地选址;东新
11、高速公路、产业园大道的用地选址;金枫大道拆迁安置用地选址;广南变电站拆迁安置用地等。并开展了各镇闲置用地情况调整及有关历史用地的调查补办工作和广州新火车站规划控制范围内沙湾镇、钟村镇及大石街、洛浦街的建设用地、建设情况等的调查。(3)完成了南洲水厂原水管网改造工程(番禺段) 、省重点项目“LNG 输气干线工程” (番禺段) 、 “珠江三角洲成品油管道工程” (番禺段)的选线工作。(4)按照现代化大都市新中心城区的标准和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十五”期间,全区公路建设累计投资 28.6 亿元,是“ 九五 ”期间的 3 倍。新建公路 284.4 公里,新建桥梁 96 座 17
12、648.16 延米。加快地方公路建设,全区投入资金 2 亿元,新建和改建镇村公路 57 条、117 公里,301 个行政村开通了客运班车。投入近 6 亿元推进各项硬件工程建设,完成了福德路二期、市区宽带管道铺设、光亮工程二期、S362 线沙湾至紫坭段改造等工程,完成西环路及市桥三桥扩建、番禺汽车客运站、德兴大桥、西丽大桥、禺山高中东区、少儿活动中心、番禺中学第二校区、前锋净水厂首期等 7 项工程;完成工程总量 90%以上的项目有市广路扩建、新殡仪馆二期、市桥北二环、S111 线龙美至大同段改造第一标段、西线公路榄核段、仲元中学扩建、城北公园二期、教师进修学校改造等 9 项工程。西丽公园、德兴桥
13、头绿地、平康公园二期、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等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狠抓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全区有 4 项工程获市优良样板工程奖,1 项获“五羊杯”奖,2 项获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优良样板工程奖。(5)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查处违法建设的工作例会等制度,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对城区部分主干道进行了立面整饰,对洛溪大桥等 5 个出入口和市良路等 8 条主干道进行了绿化和整治。清拆违建违章广告和不规范防盗网 5.4 万平方米,完成了三枝香水道“一河两岸”的景观道路建设。扎实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公园和道路新增绿化面积 23 万平
14、方米,群众性义务植树达 5 万多人次。改造林相 2460 亩,植树 28 万株,营造生态防火林带 3 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0 公里。随着各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明显增强。4、城镇管理现状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4城镇规划及规划管理工作在“十五”期间得到高度重视,全区 13 个镇全部编制了总体规划;番禺中心城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都已编制完成,各镇中心区都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正在积极开展规划管理单元的控规编制工作,提高控规覆盖度;沙湾镇的紫坭、三善、蚬涌三个中心村、大石镇的猛涌村编制了中心村
15、规划;洛铺街的厦滘村,石楼镇的大岭村编制了文明示范村整治规划、中心镇的 61 个中心村中有 30 个村编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大学城及其安置区编制了谷围新村详细规划。这些规划,对镇、村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及镇区建设、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人口现状特征、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科学的安排,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环境保护、旧城改造、防灾减灾等做了周密的安排和规划,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政府施政行为,确保小城镇建设有序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项目决策科学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番禺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经济增
16、长主要依赖村镇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质量不高。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进入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广州城市空间南拓等多方面形势的发展要求。2、以村镇经济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导致土地利用功能混杂,特别是工业布局与土地开发的无序,造成环境的污染,妨碍城乡的集聚发展,给农业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造成较大的压力。以村镇招商引资为特点的房地产开发,规模过大且各自为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且相对落后。3、空间结构不平衡。主要是受广州市区的辐射影响,番禺城镇空间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以沙湾水道为界,北部城镇密集,南部城镇密度较
17、低;北部城镇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南部城镇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北部交通发达,城镇间联系密切,南部交通网络不完善,城镇间联系不便。4、市政设施。番禺城市化的最大问题是短时间内人口大量集聚所引起的城市交通、能源、市政设施、环境问题。目前市政设施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造成资源和投资的浪费,给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5、规划管理。(1)番禺片区规划(含路网)均未完成审批程序,导致下一层次规划(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缺乏合法的规划依据,增加了下一层次规划的难度,延长了规划的审批时间。(2)广州市重点控制区(如广州新城)及不少大型市政设施建设尚在论证中(如高压走廊、LNG
18、干线等)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一直没有发出文件具体明确控制要求,使得对该区域的规划控制无法把握,该区域的具体项目报建手续也无法操作。(3) “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开展遇到不少困难。镇工业集聚区由于引导工作等种种原因,导致项目未能按规划纳入工业园区。城镇的道路交通、各种管线等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够,不按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严重。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5(4)关于受规划控制的闲置用地的处理办法。部分用地已办理国土用地手续,但由于受片区规划控制等原因,导致用地不能建设。二、 “十一五”时期城镇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大珠三角” 、 “泛珠三角
19、” 、广州“南拓、中调”战略的实施和创造“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的生态住区”为目标。以番禺的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规划,营造优良城市环境,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明确、功能分区明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质量良好、综合效益高的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城区。(二) “十一五”时期城镇发展的总体目标1、建设安全、舒适、设施完备的城市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现代化中重要的方面,城市住宅、给排水、通讯、经济供应、防火体系、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建设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方便程度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安全、舒适、设施完备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
20、标志之一。2、建立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的经济结 构番禺区经济增长应逐步改变以加工型为主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开放度,特别要增强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使城市的发展更富有效率,人民生活更加方便,城市产业发展更富有弹性。3、建设与自然和谐的高质量人居 环境要建设与番禺区自然相协调的城市发展空间,发展适当的城市规模,逐渐强化区域内村镇之间、乡村之间的功能分工。同时加强城市环保意识、提高全区绿化程度,形成有机联系的绿化网络,保护并逐渐改善番禺区的自然与人居环境,使二者能够协调有序地共同发展。4、建设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现代化城市应该为各阶层、
21、各年龄段的城市居民提供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其能够为城市社会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力。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和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城市的社会治安、福利、商业、服务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各项事业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市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5、建设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文化 环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番禺区应当利用并不断充实完善已有的科技实力使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城市文化有利于激发市民的创造性,强化城市的凝聚力,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所以应当高度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6事业的发展。6
22、、建设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城市管理体系现代化是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必备的条件之一,谋求富有效率的管理体系对城市协调有序发展,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与浪费有着重要的意义。(三) “十一五”时期城镇发展的目标体系实现经济、城市和社会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发展的质量和广泛参与性不断提升。到 201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比 2002 年翻一番,取得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和广州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展望 2020 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比 2010 年再翻一番,达到广州市人均水平。1、活力番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 1 万美元,三
23、次产业比重达到 4:50.2:45.8,进出口总值 192 亿美元,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5 平方米,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 86.2%。2、生态番禺: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每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左右, “三废” 处理达标率达到 95%,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23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70%。3、创新番禺:深化企业、事业单位、财政体制等各项改革,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务流程再造工程,构建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大学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预期到 2010 年,高新技术产品产
24、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25%,科技进步对工业贡献率为 55%,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比重为 2%,年度专利授权量达到 1500 件。4、文化番禺:围绕“ 文化古邑、水乡新城”的定位,树立星海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文教卫体等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到 2010 年,预期幼儿入园率100%,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95%,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及其它服务业增加值达 153 亿元。5、和谐番禺: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到 2010 年,户籍人口控
25、制在 102 万人以内(按现行政策测算) ,城市化率达到 60%。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5%。到 2010 年,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 7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8 岁,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 35%,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富裕型小康水平,基本实现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三、 “十一五”时期城镇发展规划(一)城镇空间布局1、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72000 年 6 月,广州花都、番禺撤市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广州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市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广州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中
26、国加入 WTO 与知识经济发展等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与条件及各方面的增长需求,广州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亟需拟定一个新的目标,制定一个新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指引。为此将全市划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番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划入都会区范围。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强调“区域协同发展”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建构广州“山、城、田、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将广州建设成为适于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强调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
27、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实施“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战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型向多中心型转换,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广州市沿珠江轴线跨江向海的发展方向已成定局。番禺北部将成为广州市重心南移的主要发展区域,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广州新火车站、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落户番禺。2、面向 2010 年亚运会的广州城市 发展的要求2004 年 7 月 1 日,广州成功获得 2010 年第 16 届亚运会的主办权。亚运会的成功申办将对广州市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与形象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广州迎来了迈向国际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空前机遇,未来三
28、年广州城市发展将利用举办亚运会的契机,着力打造现代化亚运城市。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构筑“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即中心主城区, “三副”指番禺-南沙、萝岗-新塘、花都三个副城区,形成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中心主城区将发挥服务业、科教文化、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区域中心的地位。合理调整功能分区,疏解旧城区人口和交通源,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交通负荷。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划入广州中心主城区,重点建设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铁路新客站周边地区、广州新城等地区。其中 2010 年第 16 届亚运会的亚运村就规划选址在番禺区
29、东部的广州新城核心区内,番禺区借此契机启动广州新城发展。3、番禺片区发展规划的要求(不含南沙区)2000 年 7 月番禺撤市设区,番禺区是广州市现代化新中心城区,是珠江三角洲客运交通枢纽,商贸、旅游、咨讯综合服务中心,知识与创意产业基地、适宜居住的生态住区。在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指导下,番禺区土地利用规划覆盖 786 平方公里区域范围,既落实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南拓”的战略,依托“南拓”轴线和广州新城、新客站等市级乃至区域级大型项目构建广州南部都会区;又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延续性,发展南部新市镇。番禺片区空间结构可以描述为:“二区四轴、三心三港”由二个城镇发展区、四条城市发展轴、三个城市中心
30、、三个特色功能区,共同构成的具有南国水乡特色的网络型组团结构。 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8(1)两个城镇发展区广州南部都会区以广州新城、广州铁路新客站、广州大学城、市桥中心城区、汉溪长隆万博为核心的都会区,是广州市南部重要的商贸旅游服务中心、商品流通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交通枢纽,也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创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市镇与农业发展区含大岗、榄核、东涌三镇,是发展新市镇农业与生态休闲业的南部生态产业区,也是生态、活力、宜居的城镇发展区。(2)四条城市发展轴生活服务发展轴沿迎宾路汉溪长隆万博地区市桥中心区榄核大岗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以汉溪长隆万博地区、市桥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商贸、
31、生活服务基础,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形成生活服务发展轴。知识创新发展轴依托轨道交通四号线和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将大学城、跨国产业园、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沙港新区等一批基于知识和创新的新兴产业地区联系起来,向北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对接。带动广州城市产业的“南拓”与升级。商贸旅游文化发展轴沿兴业大道、汉溪大道,将新客站、汉溪长隆万博地区、大学城、东部创新产业园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东西向的城市发展轴,带动番禺区东西组团间的功能联系与互动。广州新城发展轴沿大夫山森林公园市桥中心城区广州新城海鸥岛的东西向发展轴,将市桥传统城市中心与广州新城中心有机联系起来,带动广州新城的开
32、发和市桥服务功能的提升,并通过广州新城的开发提升整个番禺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是一条集生活、旅游、综合服务、创新科技为一体的城市发展轴线。(3)三个城市中心广州新城中心:位于广州新城,是以广州亚运村的建设为契机的重点建设地区,广州南部都会中心、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中心、国际亚运旅游休闲地、创新水都、生态宜居新城。未来以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配套成为番禺较有吸引力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也是带动番禺城市空间向东拓展的重点地区。市桥传统城市中心:位于市桥中心区,社区环境成熟,公共服务完善,是广州市南部重要的商贸繁荣并辐射番禺片区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商品流通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交通枢纽之一和番禺区的行政
33、中心。汉溪商贸旅游服务中心:位于汉溪长隆万博地区,是连接广州市中心、新客站、番禺其它组团的城市中心,以大型商业、休闲旅游、餐饮美食为主。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9(4)三个特色功能区客运港:广州铁路新客站及周边地区。位于番禺区钟村镇,以交通为带动,商贸物流服务型组团中心。智慧港:位于大学城以及二期用地,以科教、文化功能为主,产学研结合的组团中心。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功能区。创意港:位于番禺片区东北部,以跨国产业园、广州汽车自主品牌研发基地等园区为带动,以创意、资讯、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产业
34、发展区。4、番禺自身发展要求在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番禺片区发展规划指导下,番禺积极配合广州南拓战略的实施,响应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号召,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广州市新中心城区适宜居住的生态住区为总目标,统揽全局,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把番禺的发展置身于广州的大格局当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规划和布局调整,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层次。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抓紧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地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以改革为动力,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
35、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创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综合环境。规划将形成“两城、三组团”格局来进行发展。(1)两城是指番禺新中心城区和番禺新城。规划将番禺市桥城区和广州新城核心区连为一体打造成番禺新中心城区,相互依托相互带动,发展成为适宜居住的生态住区;番禺新城是指将新客站地区和长隆汉溪万博地区连为一体,发展成为整个珠三角洲的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成为番禺的新名片。 (2)三组团是指大学城发展区,番禺东部沿江创新产业发展区和番禺沙湾水道以南生态控制发展区。大学城发展区是指以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
36、为核心,涵盖京珠高速公路以西、北二环以北,中部干线以东的地区,包括化龙、石楼、南村、小谷围街四个镇街等部分区域。是广州城市南拓轴上的重要节点,是广州信息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面向21 世纪的信息化生态型城市新功能区。东部沿江创新产业发展区位于京珠高速公路以东,珠江以西,番禺北二环路以北,以广州汽车集团研发基地、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为带动,以商贸、创意、科技研发、信息软件、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沙湾水道以南主要作为生态控制发展区,打造成为珠三角洲的生态绿核。(二)城镇发
37、展规模广州市番禺区城镇发展“十一五” 规划102005 年末全区总人口 93.0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46 万人,增长 4.3%。全区出生人口 11138 个,人口出生率 11.03,上升 0.19 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 5.06,下降 0.09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7,上升 0.29 个千分点。根据番禺区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各镇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预测,规划到“十一五”期末(2010 年)全区总人口 180-210 万人(含暂住人口 90万) ,城市建设用地 200-250 平方公里左右。 (三)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番禺区市政设施规划,应遵循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
38、则,主要管线的架设或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其走向应与生态廊道、道路相协调并尽量沿生态廊道、道路布置,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供水番禺区近期应以沙湾水道、陈村水道作为生活饮用水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治理保护,防止水质恶化,确保水源长期稳定的供给。番禺区沙湾水厂顺德水道紫坭段和大石东乡水厂取水口已迁移至顺德水道,南沙水厂在沙湾水道上游取水。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供水规划 ,番禺区用水量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为 9001000 升/人.日的标准。以全区统一联网供水为原则,全区的生活用水和区属工业用水应全部由区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重点发展以沙湾水道为水源的水厂,对于采用其他水源的小型水
39、厂,实行关闭或改为工业用水厂。近期充分利用现有区属沙湾水厂、东涌水厂的生产能力,与扩建中的大石东乡水厂联网,以沙湾水厂、东涌水厂、东乡水厂为主,东涌镇、沙湾镇、鱼窝头镇、榄核镇、钟村镇、石基镇水厂为辅。远期除扩建沙湾水厂外,应在上游选择水源,新建大型水厂。广州南洲水厂设计生产能力为 150 万吨/日,以顺德水道为供水水源,原输水干管经过番禺,可以考虑与之协调,共同取水。供水管网以现有区属自来水厂管网为主,完善供应北部大石、南村、新造、化龙的输水干管,形成全区系统的供水网络。2、排水规划 2010 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70%,以后逐步提高,达到 90%。逐步对旧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截流式合流制改造,新建城区严格按雨污分流制排水进行规划和建设。雨水管渠按就近排放原则敷设。为保护沙湾水道、陈村水道等饮用水源,番禺区已于石基镇前锋村建设前锋净水厂,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生活污水采取分区域集中处理的原则,分别在大石、钟村、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深水港区、潭大灵分别设置污水处理厂。近期在沙湾水道以北地区建设污水处理厂,保护饮用水源。同时建设前锋净水厂二期工程。规划在大岗镇设置一处污泥处理中心。3、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