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实证研究.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18843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实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实证研究赵颖文 1,2 吕火明 1,2(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66)摘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四化同步”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面临的综合性课题。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互动机理,构建了“两化”联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中国数据对“两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测评,结果显示,我国“两化”协同度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滞作用,需通过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质量促进“两化”协同发

2、展。最后,本文点出了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协同发展;对策建议一、引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 “四化”中,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问题最为突出,是掣肘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两化”发展方式、速度和动力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 “两化”关系也顺势进入了新阶段、新征程。 “两化”关系能否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直

3、接影响到我国能否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为此,有必要厘清新时期中国“两化”所处的阶段特征与互作机理,对新常态下“两化”协同发展的创新思路和路径进行探索与分析。作者简介:赵颖文(1985) ,女,江苏盐城人,经济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Email:yingwenzhao_。通讯作者:吕火明(1963) ,男,四川蒲江人,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Jb1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JBK1507007)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4QNJJ-005) 。2二、文

4、献回顾(一)新型城镇化内涵界定目前,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就其内涵基本能达成共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农村剩余人口与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并从事非农产业,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强调集约式发展路径。一改过去单纯依靠物质资本投入和资源大量消耗的发展路径,利用人力资本和创新要素走内涵式发展;注重城乡协调统筹发展。促进优势资源与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形态和文化结构协同发展,逐步消除城乡社会经济利益矛盾;重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改变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以追求绿色、生态、文明、和谐为目标,促进城市文明、生活理念不断向农村

5、渗透,谋求城镇化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目前学界针对城镇化水平的测度,分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类。其中,单一指标法如以常住城镇人口比重或户籍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城镇化进程测度,以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或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城乡一体化水平等。而学者更偏向于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城镇化水平,例如,李振福(2003) 1从城市发展潜力、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装备等三个方面对城镇化进行评价;赵雪雁(2004) 2认为应从经济实力、居民素质与生活质量、科技与信息现代化和环境发展水平四个维度对城镇化进行测度;孙长青等(2013) 3基于经济学视角,在评价框架中考虑了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生态宜居、集约协调等四个方面内容;沈宏超

6、等(2015 ) 4在分析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认为要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六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总体而言,复合指标法更能反映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比单一指标法更客观、更加贴近现实。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测评体系的构建需要把握三个重点:第一,把握新型城镇化在发展模式上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指标的选择应尽量反映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第二,要认识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多层面、全方位的有机体,指标体系要能反映一定时间维度上社会、经济、民生和环境的基本面貌;第三,从指标体

7、系构建的方法来看,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进行有机分割,表现出由宏而微、由总而分、由上而下、由繁而简逐层推进和逐层罗列的特征,确保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明与有机统一。(二)农业现代化内涵界定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测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学者们对其本质存在共识,但是在具体表述及所强调的重点与测评方法上存在差异性。柯炳生(2000) 5认为农业现代化有三大总目标:农业生产目标、农民收入目标和农村环境目标,这也大致代表了农业现代化的广义内涵,基本方向就是促使农民和3农业更具现代性。而狭义的农业现代化则侧重于研究农业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科学化和集约化是从属农业产业化发

8、展需要的必要属性。如王琴梅(2014) 6从农业生产投入水平、农业生产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李富军(2012) 7从农业投入现代化发展程度、农业科学技术化实现状况、提供农业支持的状况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状况四个方面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方面,通常以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恩格尔系数等表现农业生产结果的指标予以反映,通过这些指标横纵比较来判别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又普遍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方式和完善的农业制度,促使落后的传统农业向先进的现代农业演进

9、。类似于城镇化测评,本文认为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的建立需把握两方面重点:第一,指标的系统性,指标设定要全面考虑农业现代化的各个领域及其内在联系,尽可能全面考虑到涉及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指标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定位,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更要突出农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握农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双安全”目标。(三)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测度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关系,早已经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10、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要求,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撬动内需的最大动力,而农业现代化又为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战略保障。在两化协同发展与测度研究方面,刘玉(2007) 8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并不协调,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与现代工业、服务业脱节、农民与城镇居民脱节、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脱节。孙云霞(2009) 9通过构建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来计算两者的协调度,结论是我国大陆各省市区城

11、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差异明显。王贝(2011) 10使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三化发展不协调,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变动呈现出反向趋势。陈志峰等(2012) 11通过构建函数和立方体模型分析了“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认为目前我国工业化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在迅速推进和提高,但农业发展较为薄弱,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夏春萍(2012) 12通过建立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 VAR 模型分析了三者协调发展的关系

12、,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正向带动作用高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具有正向效应但是对于工业4化呈现出负向影响。赵颖智(2013) 13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协调度测算函数计算中国近 20 年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度,认为协调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点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纵观现有研究,多将“两化”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归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发展,而这种判断多出于定性结论,基于“两化”深刻内涵及互耦合互作机理的研判较少,即使是定量研究,其在方法选择或模型设计时,考虑不够周全,所用数据指标的解释力度较弱,不能较好反映“两化”的丰富内涵及协同发展状况。因此

13、,本文将做出如下改进:第一,基于“两化”内涵搭建“两化”耦合互作机理,构建“两化”联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框架,实证分析测算 2000-2013 年我国“两化”之间的匹配协调度及其演变趋势;第三,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我国“两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三、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机理分析(一)理论分析耦合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用于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之间交互影响的现象。借鉴该定义,本文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通过各自系统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联关系称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系统耦合。根据不同的耦合状态,将“两化”的耦合关系分为

14、正向耦合和负向耦合两种情况。正向耦合指两者之间配合得当、互利互惠,即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要素互补和功能支撑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产城关系、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同发展上(见图1) ;反之, 若彼此制肘、相互摩擦时则为负向耦合,即城镇化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其发展能力,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可能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限制条件。从经验来看,我国“两化”正向耦合关系还相对较弱,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结互动机制;二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依赖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冲突与矛盾,对“两化”关系的协同发展造成阻滞。5农

15、业机械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需求增加产业发展资本农产品产业集聚 新型城镇化产品多样化 产品需求增加盈利性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规模经济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产品价格补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产城关系调整城乡关系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调整图 1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正向耦合机理(二)模型构建借助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理论进行实证测评,以判别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两系统交互作用的强弱度及其耦合协同程度。1功效函数设变量 是“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系统序参量, 为第 i 个序参Ui( i=1, 2)

16、uij量的第 j 个指标,其值为 , 为第 i 个子系统第 j 个指标标准化后ij( j=1, 2, ) uij 数值,具体过程如下:uij =( Xij-ijmin)( ijmax-ijmin) 0.9+0.1正功效( ijmax-Xij)( ijmax-ijmin) 0.9+0.1负 功效 式中: 为变量 对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数值取值范围为(0,1 ) 。由于新型城镇uij xij化、农业现代化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对子系统内各个序参量的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可通过线性加权方法来实现:i= mj=1ijuij, mj=1ij=1式中:m 为评价指标数, 为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有序贡献

17、; 为各个序参量的权重,Ui ij可通过熵值赋权法予以确定。 62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函数耦合度函数主要是用于分析两个子系统间耦合关系的强弱。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函数构建为如下形式:=( 12) /( ( 1+2) 2式中,C 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其值介于 0 到 1 之间。当 C=0 时,说明两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极小;当 C=1 时,说明两子系统间的关联性达到最大。耦合度函数用于判别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耦合作用的强弱,但是不能反映两子系统耦合作用的整体功效,因此,还需要构建耦合协调度函数,函数表达为:=(T)1/2=1+2式中,D 为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 T 为

18、两者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了两子系统间的整体协调效应或协同贡献;、 为待定系数,本文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故 、 均取值为 0.5。通过借鉴相关研究,将耦合协调度值划分为四个连续的区间(表 1) 。表 1 耦合协调度分类及等级划分耦合协调度 协调状态 耦合协调类型 主要特征D ( 0.8, 1.0 高度耦合(+) I 表示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子系统之间能够很好地良性互动发展。D ( 0.5, 0.8 磨合阶段(+) II 表示系统处于良好发展态势,但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较不一致。D ( 0.3, 0.5拮抗阶段(-) III表示系统处于轻度失调或协同发展的低级阶段,至少有一个子系

19、统的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两者发展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矛盾。D ( 0, 0.3 低水平协调(-) IV表示系统处于失调状态,至少一个子系统已濒临或处于失调状态。注:“+、-”分别表示正向耦合和负向耦合。3权重确定对于变量赋权,本文采用“熵权法”这种相对客观的变量赋权方法。具体步骤为:数据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结果即为上文介绍功效函数得到的 。uij 求解信息熵=ej-()1ni=1pijlnpij其中, = 表示第 j 个指标下的第 i 个子系统占该指标的比重。pijuijni=1uij求解权重7= ,ij1-ejm-Ej Ej=mj=1ej四、实证测评与分析(一)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构建合理的联合评价

20、指标体系是衡量两子系统耦合关系的基础,本文基于之前的理论认知,依据指标可获取性、可比较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等原则对指标予以筛选,选取 14项指标作为表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另选 14 项指标作为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据本文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将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分解为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4 个维度进行分析;而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分别从农业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 3 个维度进行分析,指标体系详见表 2。表 2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 目标层 指标层 计量单位 计算方法 指标含义C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第三产

21、业增加值 /全社会 GDP 反映产业结构优势C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反映城镇居民富裕程度经济城镇化维度C3 单位 GDP 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第三产业产值 /GDP 反映经济结构中能源利用效率C4 城镇常住人口比重 % 城镇人口 /常住人口 反映人口向城镇集聚程度C5 城镇户籍人口比重 % 城镇户籍人口/户籍总人口 反映人口在城镇定居状况人口城镇 化维度C6 非农产业人口比重 % 非农就业人数 /社会总就业人数 反映就业结构优势C7 城镇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 % 城镇就业人数 /社会总就业人数 反映人口在城镇就业状况C8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城市建成区

22、 面积C9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C1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m2 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生态城镇化维度C11 城镇污水处理率 %反映城市生态绿化水平C12 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 - 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部门比 较劳动生产率 反映城乡经济二元差异性C13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城乡统筹维度C14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农村居民人均消 费额 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15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反映农业总体产出水平C16 劳均耕地面积 hm2/人 耕地面积 /农业从业人员 反映

23、劳均占有耕地资源量C17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动力 kw/hm2 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 反映单位农机动力量C18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 /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就业人数 反映农业劳动力投入产出效益农业生产能力维度C19 农业土地产出率 元/hm 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耕地面积 反映土地投入产出效益C20 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倾斜 程度C21 有效灌溉率 % 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 反映农业水利化水平C22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 kg/ hm2 有效化肥施用量 /耕地面积C23 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 kg/ hm2 农药施用总量 /耕地面积 反映农业化学投

24、入强度农业可持续发展维度C24 农作物成灾率 % 农业成灾面积/农业受灾面积 反映农业抗灾能力C2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反映农村居民富裕程度C26 农民人均社会福利 元 教育文化娱乐费用+医疗保健费用 反映农村居民社会福利现状C27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人均食品消费额/消费总支出 反映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农民生活质量维度C28 农村人均用电量 kwh/hm2 用电总量 /农村人口 反映农村能源建设水平注:带号的是逆向指标。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 四川统计年鉴 、 四川农业统计年鉴 (200

25、12014 ) ,大部分指标数据可以从年鉴中直接获取,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查找到的数据,则通过一些简单8运算得到,如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劳均耕地面积、劳均农机动力、有效灌溉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生产率等。(二)结果分析与描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我国 20002013 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序参量值及耦合协调度(见表 3) 。表 3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演变年度 新型城镇化序参量 U1 农业现代化序参量 U2 “两化”协调度 D 耦合协调程度2000 0.09421 0.12675 0.33056 III2001 0.10370 0.13949 0.34

26、680 III2002 0.10409 0.14871 0.35272 III2003 0.11187 0.16000 0.36577 III2004 0.13738 0.16619 0.38872 III2005 0.16547 0.17974 0.41528 III2006 0.19216 0.19695 0.44107 III2007 0.21917 0.21799 0.46752 III2008 0.25256 0.24859 0.50057 II2009 0.28222 0.28356 0.53187 II2010 0.31861 0.31635 0.56345 II2011 0.3

27、5812 0.37645 0.60595 II2012 0.39264 0.42376 0.63867 II2013 0.43495 0.48098 0.67631 II图 2 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各维度发展对比 图 3 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各维度发展对比实证结果显示,2000-2013 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处于稳步提升的增长态势,但截至目前, “两化”耦合协调度仍处于正向耦合中的磨合阶段,这也意味着“两化”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从子系统序参量值来看,新型城镇化相对低于农业现代化水平,这与现有多数文献研究结论是相悖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化”协调发展的短板在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

28、。因此,要确保“两化”协同发展,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增长的同时,更要重视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从新型城镇化指标层来看, “城镇户籍人口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指标测评较低,反映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城镇化发展仍然偏重于数量与规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较不合理,忽视了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协同推9进的重要性,对于弱势群体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门槛。图 2 也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中,统筹城乡维度和生态城镇化维度是我国

29、城镇化发展中最薄弱的两个环节。而“农业现代化”中的“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得分较低,是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图 3 所示,农业可持续发展维度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发展仍然摆脱不了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困境。五、结论与启示区别于以往多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提升“两化”耦合协调度的关键环节在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要真正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促进“两化”良性互动。而城镇化理念、内涵及路径上的偏差不仅会阻碍自身的有序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会造成巨大的阻滞作用,不利于“两化”协同发展。目前,新型

30、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主要受制于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制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桎梏。尤其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城乡就业公平问题等一系列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问题不断凸显。二是现行征地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制大大制约了“两化”有序发展。一方面,城镇化通过土地改革获得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另一方面,农民难以充分获得土地红利,土地财产权得不到保障,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难度较大。三是土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加快。城镇生态系统随着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居民膳

31、食消费结构不断提升逐渐超出负荷。农业也承受着来自城镇工业的“三废”等严重污染,如农业水污染中约有 50%左右的地表水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四是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弊端凸显。政府通过行政权力促使大量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单向从农村流入城市,从农业流入非农产业,造成城镇化发展偏离正常轨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福利差距扩大,农业产业链及农业多功能性的拓展不能通过城镇化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得以拓展,造成“两化”发展协同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速度慢、水平低、滞后于工业化或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而,针对目前“两化”发展中的现实难题,要大力推进

32、城镇化的转型升级,主攻薄弱环节,注重内涵与质量提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探索能够起到支持引领作用且能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镇10化模式,着力做到:一是尽快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让所有城镇化人口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特别是要保障 1.6 亿存量和未来增量农民工享受到同城镇户籍人口均等服务于福利。二是做好城镇发展科学规划,尤其是要加强中心城市与众多建制镇的有效连接。尽快提高各类城镇建设与管理水平及对农村发展的辐射能力,增强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的接纳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三是进一步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合理规划配置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

33、化土地市场,有效缓解城镇建设用地资源瓶颈问题和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以市场为纽带打破城乡分割局面和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全面系统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就业、教育、金融、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逐渐形成城乡互动发展条件、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局面。五是走绿色城镇化道路,促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降低产业发展对能源、水资源、空气等生态资源的消耗或破坏,重视资源占用与分配、环境污染方面的矛盾、冲突。参考文献:1 李振福. 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研究J. 规划师,2003,03:64-66.2 赵雪雁. 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0

34、5:69-73.3 孙长青,田园. 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58.4 沈宏超,洪功翔. 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03:412-418.5 柯炳生. 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 中国农村经济 ,2000,09:4-8.6 王琴梅,杨军鸽. 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效应分析 以陕西省为例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40-147.7 李富军.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J. 中国商贸,2012,13:38-41.8 刘玉.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7,06:37-40.9 孙云霞,叶金国. 我国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性评价研究 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05:87-90.10 王贝.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 城市问题,2011,09:21-25.11 陈志峰,刘荣章,郑百龙,曾玉荣.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