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The Contents Analysis of Social Skills Items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王欣宜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Dep. of Special Education Hsin Yi, Wang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skills items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2、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ccording literatures, the author concludes 5 fields about social skills between the 2 groups, they are “class learning”,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taking initiatives”,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interacting with others” a
3、nd “job-related social skills. Suggestion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Keywords: mental retardation, social skills摘 要本文將社交技巧分成教室學習技巧 、 與人溝通 、 與人相處個人主動技巧 、 與人相處與他人互動技巧 、 工作社交技巧等五大領域,並比較在這五大領域中,學者對一般社交技巧的訓練內容和智能障礙者的訓練內容看法之差異,其中以工作社交技巧的看法差異最大。最後建議在選擇訓練智障者社交技巧項目時,應考慮訓練成效與類化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上的需求。關鍵詞:智能障礙
4、、社交技巧壹、前 言社交技巧是指個人能在社交場合中表現適當的行為舉止,且能得到他人的接納和贊同。對於一般人而言,表現適當的社交技巧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個體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舉止,會被團體其他份子所2認同;更重要的是,許多關於精神研究的文獻顯示,對每個個體來說,社交技巧與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社交技巧是社會適應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張景然、林瑞發,民 87) 。對於普通大眾而言,社交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對於智能障礙者而言,這樣的功能也是存在著,因為根據 1992 年美國智能障礙學會(簡稱 AAMR)對智能障礙的定義是:目前功能有實質上的限制,其特徵為智力功能顯著低於平均的水
5、準,同時伴隨下列兩種或兩種以上可資應用的適應技能領域之相關限制(引自何華國,民 88) ,而這些適應技能的其中之一就是社交技巧。且 AAMR 在 2002 年的修正定義中更指出智能障礙係指在智力功能和適應行為上存有顯著之限制而表現出的一種障礙,而所謂的適應是指概念(conceptual)、社會(social)和應用(practical)三方面的技能,在智能障礙者需要支持的九個領域中,其一便是社交,而且 2002 年的診斷向度比 1992 年增加了參與、互動和社會角色這個診斷向度(引自鈕文英,民 92)。根據 Gresham & MacMillan(1997)整理相關文獻指出,障礙學生要有良好的
6、社會行為,才能讓他從融合教育中獲益,而輕度障礙的學生在普通教室當中不被同學所接納的原因,不是因為他被貼上障礙的標籤,而是他們表現出不適當的社會行為而導致同學對他們的排斥。在融合教育環境中,身心障礙學生有社會適應行為方面的困擾,在隔離的教育環境中,因為缺乏正確的示範模仿對象,智障者的社交技巧更差(Heiman & Margalit,1998);在社交技巧與職場的關係方面,更有許多研究文獻(Hanley-Maxwell,1989;Lagomarcino & Rusch,1990;Salzberg,1988)指出,造成智障者離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缺乏適當的社交技巧。由上述可見得缺乏社交技巧是智
7、障者一項很大的缺陷,造成他們在求學與謀職上的重要障礙,因此教導智障學生社交技巧,幫助智障者提升社會適應能力與人際的接納,對於智障學生的學校生活及職業轉銜,實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3智能障礙者的認知功能及類化能力較一般學生及成人低落,因此針對一般學生及成人所做的社交技巧訓練,訓練內容及範圍是否適合智能障礙學生及成人,確有進一步的探討必要。貳、智障者所需之社交技巧與一般社交技巧關係之比較一、社交技巧的定義Gresham(1986)認為社交技巧是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的一部份,而且社交技巧包含了人際的行為、自我有關的行為及和工作有關的行為。Gresham(1998)對社交技巧
8、的定義是個體表現出能有效地和他人互動的社會可接納的或是避免不被社會所接受的行為。Michelson 綜合文獻當中對社交技巧的定義,歸納出以下七個重要的內涵:(1)社交技巧是學習而來的。 (2)包括特定的口語或非口語行為。 (3)包括有效的與適當的主動引發與反應。 (4)可以增加社會增強的機會。 (5)是自然互動中的有效且適當的反應。 (6)社交技巧的表現受到個人的因素與行為情境的交互影響。 (7)缺陷或過多的社交技巧表現都需要介入處理(引自 Merrell & Gimpel,1998) 。蔡桂芳(民 90)整理了從 1973 年到 2000 年國內外學者對於社交技巧的定義,歸納而得的結果是:社
9、交技巧是學習而來的行為,讓個體藉由這些行為與人互動時表現出對方能接受的反應,也避免引起對方不愉快的觀感。且他歸納出文獻中關於社交技巧的五個共同的焦點,分別是情境性的 ,指的是社交技巧會發生在某種情境中;互動性的 ,指的是社交技巧是包括接受他人的行為並給予反應;應變性的,指的是社交技巧是會根據不同的環境、關係而有所改變;複雜性的 ,指的是社交技巧包含了內隱及外顯行為、語言和非語言的行為;增強4性的 ,社交技巧是有目的性的,如果個體表現出來的技巧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或目的,會對個體產生增強。所以蔡氏認為,社交技巧是學習而來的行為,目的是讓對方表現出能接受的反應,避免引起對方不愉快的觀感。綜合上述的定義
10、,研究者將社交技巧的定義解釋為,社交技巧是個體表現出與他人互動,並為他人所接納的適當的口語及非口語行為,而且社交技巧是可以學習的,如個體的社交技巧有缺陷或表現過多,都需要介入處理,以使個體的行為能為他人所接納。二、一般社交技巧的內涵至於社交技巧的內涵,各家學者也有其看法:Trower、Bryant、Argyle 和 Marzillier(1978)認為社交技巧包含的範圍和類別有四種:一是非口語行為(nonverbal behavior) ,如表情、姿勢、動作等;二是口語行為(verbal behavior) ,如提問題、交談、問候等;三是情意行為(affective behavior) ,如態
11、度、感受、情意等;四是認知技巧,如問題解決、認識規則與規範、角色取向等。而 Walker、McConnell、Holmes、Todis、Walker 和 Golden(1988)的社會技巧課程則有教室技巧(包含聽老師說話、服從教師指令、盡力完成工作、遵守教室規則等) 、基本溝通技巧(包含眼神接觸、適當的音量、如何開始交談、傾聽、回答、對同一件事表達感受、輪流發言、問問題、繼續談話) 、相處的技巧(使用禮貌的字眼、分享、遵守規則、協助他人、正當的碰觸他人) 、交朋友(包含道早安、微笑、稱讚他人、維持友誼) 、應付的技巧(包含別人說不時、如何表達生氣、面對嘲笑、應付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如何拒絕別人、
12、覺得事情不對時的處理)。Smith(1982)認為社交技巧是包含了五種要素:一是因應能力,是一種自我管理的行為能力,如應付讚美、應付挫折等;二是決策能力,5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社會效應,指被人接納的行為;四是社會互動,指透過眼神表、表情、語調、姿勢等,來表達答覆、順從等行為;五是社會認知指透過角色取向(role taking)及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去瞭解他人的情緒、觀點及感受。Elksnin Elksnin (1998)將社交技巧分成了:(1)人與人之間的技能,如介紹自己、提供協助、給予和接受稱讚、道歉等。 (2)與同儕有關的社交技巧:如,在遊戲中合作、尋求或接受
13、資訊、正確的評估他人的情感狀態。 (3)老師滿意的社交技巧:如遵照指令、盡力完成工作、專心聽老師說話。 (4)與自我相關的技巧:如評量適當情境、選擇適當的技巧、決定使用何種技巧、處理壓力、瞭解自己的情感、控制情緒等。 (5)表現決斷力:表現自己的需求而不攻擊別人、表現自己的需求、勇敢的接受或拒絕。 (6)溝通的技巧:傾聽的技巧、專心注意、給予適當的回饋等。根據 Sargent(1998)的看法,他認為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所應學習的社交技巧包括四大項:(1)與學校生活有關的社交技巧:會適當的利用空閒時間和學習空間;當別人誤解時能適當的否認、解釋或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不用負向的方法表達失敗的感覺;如何處
14、理在活動中自己被遺漏。 (2)個人主動的社交技巧:表達感覺和情感;為同學辯解;和他人訂約會;稱讚他人;如何向人申訴。 (3)與他人互動的社交技巧: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瞭解他人的感覺;瞭解與他人的適當空間;適當處理同儕帶來的壓力;如何面對憤怒的人;禮貌的拒絕別人;如何禮貌的回應他人的抱怨。 (4)與工作相關的社交技巧:如何尋找適當的公共服務;設定工作目標;處理匿名的批評;如何要求加薪或更好的工作回饋;記住自己的工作責任;在工作中選擇適當的聊天時機;瞭解結果和避免過多的抱怨。國內黃月霞(民 82)將社交技巧分成語情感和認知有關的的兩大類,許多情緒如基本的有趣、興奮、討厭輕視、害羞,再加上複雜的情6
15、緒,如焦慮、消沈、愛、恨等等,都需要適當的社交技巧以適度的、可接受的方式表達。延伸出來的就是教導自我表達、自我認同、自尊的發展,和覺察他人的感覺。而與認知有關的,如社會知覺、問題解決、自我控制、自我教導等。洪儷瑜、黃裕惠、許尤芬(民 88)對國中生所擬定的社交技巧包括傾聽、表達、發問、辨別他人情緒、表達自己的感覺、表達對他人的好感、處理自己的憤怒、處理他人的憤怒、處理自己的緊張、獎勵自己、如何抱怨、協商、處理嘲弄、避免麻煩、處理別人打我的小報告、處理團體壓力等等。以上國內外關於一般社交技巧內涵的文獻,主要是學者針對一般學生所需要的社交技巧所設計的內容,而從內涵可看出社交技巧的內涵小至單純的溝通
16、技巧,大至包括複雜的衝突處理或自我管理(洪儷瑜,民 91) ,而各個學者因其研究所需,有不同的分類方式,筆者試將社交技巧的內涵訂為教室學習技巧 、 與人溝通技巧 、 與人相處個人主動技巧 、 與人相處與他人互動技巧與工作社交技巧五方面。三、智障者的社交技巧訓練項目社交技巧的訓練主要發展於英國,但一開始是用於成人的謀職、面談、約會等技巧(蔡麗芳,民 81) ,但是隨著適用對象的不同,逐漸有了更多的發展,在本段當中,我們所要探討的是針對智障者所需的社交技巧。綜合 Smith(1982) 、Stephen 等人(1982)和 Walker 等人 (1988)和的看法所的認為應教導智障兒童的社交技巧包
17、括:增進生活自理能力(如清潔習慣、適當穿著與獨立行動的能力等等) 、建立健全自我概念(如認識自我、愛護及照顧自己、表達自我情感、自信、自我指導等等) 、發展語言溝通能力(如注意傾聽、回答和問問題、進行有7主題的交談、運用語言加入他人活動等等) 、增進社會知覺能力(如放鬆自己、瞭解事件的因果關係、瞭解社會期望及社會秩序等等) 、增進人際溝通的能力(如對他人積極而友善的態度、以積極適當的方式與他人接觸、讚美同伴等等)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六大方面。Bates(1980)運用實驗組和控制組對照的方式,實驗組採用多種教學方式(口語表達、示範、複誦、回饋、增強及家庭作業等方式) ,訓練 16 位 21
18、至 50 歲的輕度及中度智障成人四項社交技巧,包括自我介紹及短暫的交談、尋求協助、與別人意見不同時的處理、如何面對批評。Foxx, McMorrow 和 Schloss(1983)以自我監控的方式及其他方式,訓練 6 位智障成人包括稱讚、社會互動、禮貌、處理批評、質問及問問題/回答問題的社交技巧。Sherman、Sheldon、Harchik、Edwards 和 Quinn(1992)根據文獻指出四種智障者缺乏的社交技巧,分別是服從命令、會話技巧、接受批評和解決衝突。Rosenthal-Malek 和 Yoshida(1994)利用後設認知的方式,訓練27 位 9 至 14 歲的中重度智障學生
19、獲得正向的社會控制、社會合作,去除負向的行為。而國外學者認為智障者應有的職業社交技巧包括了:Foss 和Peterson(1981)的研究認為重要的職業社交技巧有:服從督導的指令、對督導的批評或糾正有適當的反應、不表現怪異的行為、在督導下能獨立工作、保持適當的儀容、在工作時能和同事有適當的互動、控制攻擊行為,以及在需要時請求協助。Cheney 和 Foss(1984)指出智障者在工作場合中所需的社交技巧有:(1)和督導之間的問題(如:服從指令、接受批評、請求協助) ;(2)和同事之間的問題(因被同事開玩笑或工作目標不一致而爭吵) ;(3)身心障礙者本身分心及困擾行為。8而在國內實驗研究方面,邱
20、滿豔(民 72)以行為塑造和模仿法訓練 36 名 6 至 17 歲五大項社交技巧,包括參與(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參與活動) 、溝通、合作(如,一起玩) 、支持(如稱讚、感謝、建議) 、負向行為。林竹芳(民 78)以教學實驗的方式訓練 20 名輕度智障的國中生四個項目的社交技巧,包括做到自我認識(如確認需求、確認興趣和能力、確認情緒、瞭解生理的自我) 、做到社會性負責行為(尊重他人及他人財物、認識權威並遵照指示、能表現出公共場合應有的行為、瞭解自己的個性、瞭解自己的角色) 、維持良好人際關係(傾聽和回答的技能、建立和維持親密的關係、交朋友並維持友誼)及與他人溝通(能判斷或處理緊急情況、能有效的溝
21、通、溝通的技巧) 。吳國淳(民 78)則以教學實驗(包含口語指導、示範、模仿、回饋、增強)的方式訓練 6 名國小啟智班的學生(8-11 歲)禮節(包括視線接觸、問候、表達謝意) 、參與活動以及合作等社交技巧。民國 89 年,教育部公佈的高級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班課程綱要中的社交技巧共分為兩部分,一是社交禮儀,此部分較重視的是合宜的穿著打扮、守時守信、用餐禮儀、待客的禮儀、喪葬的禮儀等等;二是人際關係,包含個人情緒的表達及認識、適當及不適當行為的認識,工作環境中各種角色的認識、互助合作的培養、欣賞他人優缺點能力的培養、傾聽能力的學習、等待與輪流的學習、說話開始與持續能力的培養、能夠適當的批評他人、能
22、夠接受他人的批評、能夠適當讚美他人、能夠接受他人的讚美、關心與體貼表達方式的培養、依親疏關係表現適當的行為。蔡桂芳(民 90)對高職階段的智能障礙學生所做的社交技巧訓練單元包括:讚美別人、承認錯誤並道歉、邀請同學、主動表達、尊重別人、檢討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遵照老師指示、交朋友、傾聽他人說話等十項行為。9在工作社交技巧方面,鈕文英(民 81)整理相關文獻後,認為有關的工作社交技巧有:增進自我形象、增加基本人際互動能力、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及與工作相關的社交技巧。而國內訓練智障者的工作社交技巧的論文,有:韓福榮(民 75)以模仿和講解指導的方法訓練 18 名中度智障者三個領域的工作社交技巧,包
23、括質問批評、禮貌問候及請求幫助。李怡倩(民 85)訓練兩名啟智學校高職部的學生打招呼、工作時請人配合、適當的電話禮儀。謝秀蘭(民 86)的研究則發現 6 名啟智學校高職部的學生最需要服從督導、與同事適當的相處行為、不隨便碰觸顧客的身體、不對同事一直複述同一件事、適當的人際溝通、不對顧客發脾氣、主動請求協助等。王欣宜(民 87)則訓練兩名智障成人專心聽他人說話、服從指令、在適當的時機說請謝謝對不起、能與他人打招呼。宋明君(民 89)調查啟智學校中重度智障學生工作社交技巧的需求,職場人員認為學生在人際關係中表現不良的項目,包括請求協助、合作、守信用。對於智障者社交技巧的訓練項目,研究者較少像一般社
24、交技巧作詳細的分類,一般而言,研究者都是選擇智障者所需,或研究者認為需要的項目進行訓練,較少對智障者所需的社交技巧做一完整的架構分析。因此,筆者以下將就訓練智障者的社交技巧與學者認為的一般社交技巧架構進行比較分析。四、一般社交技巧與智障者的社交技巧訓練項目的比較根據以上的敘述,研究者參考上述學者對社交技巧的分類方式,將社交技巧分成在教室學習技巧 、 與人溝通 、 與人相處個人主動技巧 、 與人相處與他人互動技巧 、 工作社交技巧五個領域,分10析比較訓練一般人社交技巧與訓練智障者社交技巧的項目,兩者的比較如表 1: 表 1 一 般 社 交 技 巧 與 智 障 生 社 交 技 巧 訓 練 項 目
25、 之 比 較領域 項 目一 般 社 交 技 巧 內 涵( 編 號 )智障者社交技巧內涵( 編 號 )服 從 教 師 指 令 ( 2.4) ( 9)盡 力 完 成 工 作 ( 2.4)教室技巧 專心聽老師說話 ( 2.4)眼神接觸 ( 2.3) ( 10)適當的音量 ( 1)與人交談 ( 1.2) ( 1.2.4.15)傾聽(並給與回饋) ( 2.4.7) ( 1.9.10)回答 ( 2.3.7) ( 1.3.9)問問題 ( 1.2.7) ( 1.3)溝通技巧輪流發言 ( 2)使用禮貌字眼 ( 2.5) ( 3.8.10.15)協助他人 ( 2)與他人適當的空間與碰觸 ( 2.5) ( 14)打招呼 ( 1.2) ( 10.12.13.15)稱讚或批評他人 ( 4.5) ( 1.3.8.11.12)訂約會 ( 5) ( 11)主動表達感受 ( 1.2.3.4.5.6.7) ( 1.11)遵守規則 ( 1.2)關心朋友為同學辯解 ( 5)自我介紹 ( 4) ( 1)向人申訴 ( 4)與人相處個人主動 處理自己的緊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