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福建省闽东卫生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 年)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 2016 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和发布工作的通知(闽教办职成201618 号)文件精神,现将本校 20152016 学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报告如下。1.学校情况1.1 学校概况福建省闽东卫生学校是宁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职业学校,位于福安市坂中满春街 65 号,属于全民事业单位。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项目学校和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项目学校。学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培养护理、助产、妇幼卫生、临床医学、中
2、西医临床医学、高护等大、中专卫生专门人才,办学层次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等各类培训班。校园占地面积 86 亩,建筑面积 3.5 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 5560 万元。1.2 学生情况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2650 人,2015 年招生 1047 人,其中五年制高职 91 人,学生年入学巩固率达 97.8%。2016 年毕业生706 人。承担全市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任务,举办社区护理、计划生育技术等培训班,年均培训人数22995 人;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每年培训 1100人次。1.3 教师队伍
3、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 158 名,生师比 16.77:1。专任教师 131名,比上年度增加了 0.7%,其中本科以上学历 103 名,占专任教师 78.6%;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 19 人,占 14.5%,比上年度增加了 5.3%;高级职称教师 32 人,占专任教师 24.4%。专任专业课教师 92 名,占专任教师的 70%,其中“ 双师型” 教师 64 名,占专业课教师 70%,比上年度增加 7%;兼职教师 27 名,占专业课教师 29% 。1.4 设施设备学校现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微生物与免疫学、化学等6 个基础实验室和护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检验、药学等 8 个专业
4、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总值达 1580 万元,实验设备数量和实训工位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学校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确定了宁德市闽东医院、宁德市医院两所三级医院和 13 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作为我校教学医院,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学校建有万兆主干校园网、多媒体、校园演播系统等现代化教学系统。现有图书 11 万册。2.学生发展2.1 学生素质3学校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开齐开足德育课,在校生犯罪率为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注重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文化课合格率达 88.7%;有序开展技能训练,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水平得
5、到明显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考核合格率 100%。学生在 2016 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在福建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其中兰丽华同学获全省第一名。重视体育卫生工作,开齐、开足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加强学生体质监控,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达 97%;强化学籍管理,注重学业水平监控,学生毕业率达 96%。2.2 在校体验2.2.1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文化积淀,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的办学管理理念,教 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构建多样课余生活等
6、方面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学生理论学习满意度达98%,专业 学习满意度达 97.6%,实习实训满意度达 96.4%、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达 98.6%,校园安全满意度达 99.2%,生活满意度达 95.6%。2.2.2 学校重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进行职业生涯成长规划教育;认真做好职业需求预测和职业需求调查工作,多渠道多途径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建立就业信息库;每届学生毕业前夕,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召开毕业生供需见4面会;建立与毕业生跟踪联系制度,为毕业生提供长期就业信息和服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达 99.2%。2.3 资助情况我校高度重视免学费
7、、国家助学金以及贫困生助学工作,学校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抓,负总责;下设专门的办公室,挂靠财务科,具体抓负全责,并明确分工,教务科负责学生学籍档案建立;财务科、学生科负责享有国家助学金学生资格核对,系统信息上报工作,并做好发放和落实,保证按月足额发放。对财政下达的助学金专项款,专账核算,做到款项一到账,就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并在校园网上公布助学咨询电话,接受各部门的检查和社会、家长、学生的监督。助学金的发放,严格按申请、评选、公示、审核程序进行。20152016 学年,学校共计免学费 433.4 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 74.2 万元。2.4 就业质量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的实
8、习就业工作。今年我校共有中职毕业生 706 人,各专业就业率平均达到 99.1%,对口就业率达到80.5%,学生本地就业底薪达到 2200 元左右,就业率与以往比较基本持平,底薪有所提高。2.5 职业发展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5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努力培养“专业加特长” 、“学 历 加技能 ”的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为 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毕业生的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
9、赞誉。3.质量保障措施3.1 专业动态调整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增农村医学、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等专业,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行业,形成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社会影响大、教育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办学优势。在广泛听取医疗卫生单位、教育专家的意见基础上,每年重点在专业培养专门化方向、职业能力和教学内容安排、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建设等方面进行滚动式调整。3.2 教育教学改革3.2.1 学校稳步推进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根据中等医学教育“ 培养高素 质、实用
10、型第一线劳动者” 的目标,本着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对接现代职教体系,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国家统编教学大纲,对接护考、医考、药考大纲,对接职业能力与岗位群的调研结果,对接工作岗位过程。以市场为导向,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理论课程设置,不求高深只求够用;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重视实践技能,增加专业课实践技能课时和临床见习时间。改革教学内容,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与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人文社6科知识的内容,如护理专业开设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将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达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的目的
11、。3.2.2 学校重点加强数字化校园投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我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现有校园网为局域网(60MB)光 纤接入,在宁德市学校率先建成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信息点覆盖所有教学场所(教室),教室安装了触摸液晶书写屏、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字投影仪、中控多媒体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100% 的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学校还建设有多套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室,实现了在仿真环境下开展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学校现有计算机 631 台,多媒体教室 33 间,设备配置齐全,运行良好。3.2.3 学校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先后投入 800 多万元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改造护理等专业实验室。引进了
12、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化仿真训练系统和模型,如护理实训中心的静脉虚拟穿刺训练及考核系统,妇产科实训中心的全功能智能孕妇模型,内科实训中心的网络版健康评估模型,外科实训中心的智能 ICU 模拟病房、智能急救模型,检验实训中心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码显微实验室等,贴近临床一线的技能操作需要,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3.2.4 加快信息化教学建设。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涵盖教学和管理核心业务,实现校长决策支持、教务管理、教师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学分管理等现代办公自动化7管理手段。目前,课堂教学信息化手段已覆盖我校所有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培
13、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3.2.5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2 + 1”院校结合、 “3 + 2”分段教学、 “一对一订单式”培养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与福安市卫计局、周宁县卫计局开展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委托培养,学生毕业后到当地乡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有利尽快改变农村乡村医生“ 青黄不接” 局面。3.3 教师培养培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 的办法,聘请高校教授、医院专家来校交流指导工作,组织骨干教师赴优秀学校参观学习。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180 多人次,其中参加国家级培训的 23 人次,参加省级培训 66 人次;选派 31 名
14、 教 师 参 加 福 建 医科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进 修 班 学 习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名师工程,激励人才成长,制定并实施了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制度等激励措施,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教学教研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构建了市管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三个层次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举办课件制作比赛、微课制作比赛和“ 三优” 教学 评比,进一步提高教 师教学、教研能力。3.4 规范管理情况3.4.1 加强教学管理。根据部颁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就业的需要,我们制定了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8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题型,认真组织教学、考试,使学习考试与执
15、业准入零距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的全过程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教学进度、备课教案、作业批改、集体备课情况检查,并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同时制定闽东卫校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开展学习评比活动,从课堂纪律、考勤纪律、考纪考风等各方面加强教育、检查和监督。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三级听课评课制度和教学反馈制度,加强平时考查和阶段考试,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效果。3.4.2 加强学生管理。一是构建德育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校领导带班、中层干部值日、生管老师值班和教师晚自修下班制度,进一步发挥学生干部、寝室长的带头
16、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每周召开班主任会议和生管老师会议,每学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德育工作会议,研究班级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及时了解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学生思想动态,采取针对性措施。二是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落实生管老师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并实行月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调动班主任、生管老师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落实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假期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帮助教育,通过家校互动,有效促进了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四是开展“ 养成十种好 习惯 ,争当合格白衣 战士” 、“老生做榜样
17、,新生学规范” 等形式多 样的德育 实践活动,加 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9促进学生的转变和提高。五是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创建评比,促进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3.4.3 加强后勤管理。一是进一步落实服务承诺制。增强“无缺服务” 工作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及时添置教学、生活设施,并安装建设其他配套设施,对报修设施及时修配,保证学习、生活设施完好。二是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学校实行食品卫生专人负责制度和每日记录报告制度,并定时定期对食堂、服务部的食品卫生状况进行检查,认真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坚决杜绝食品卫生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对学校固定资
18、产账目进行全面整理、归类细化,组织开展资产自查和核查,建立学校固定资产数据库,明确资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资产利用率。3.4.4 加强财务管理。完善闽东卫校财务管理办法、 闽东卫校财产物资管理暂行规定、 闽东卫校规范收费管理的规定等十多项内控制度,各项经费支出实行“财务审核把关,一支笔审批” ,大额费用开支经过党组会议或班子会议研究决定,内控管理逐年得到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法规,规范设立总账、现金出纳会计,所有物资采购及支出一律实行先申报、后实施的运行制度。财务运行做到用款有计划,收支有标准,分析有资料,监督有要求。3.4.5 加强安全管理。认真贯彻实施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
19、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强化学校安全管理,10深入开展“六打六治 ”打非治违和“清剿火患”及“ 护校安园”行动,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确保校园和师生安全稳定,学校未发生违规违纪现象,无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事件。积极开展专题安全教育,每月确定一个安全教育主题,通过宣传栏、图片展、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师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禁毒宣传教育、消防安全知识等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并组织全体师生参加防洪、防台风、抗震以及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自救自护能力。我校被宁德市教育局评为 5A 级平安校园和安全标准化二级达标学校。3.4.6 加强科研管理。一是充分发挥
20、学科教研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承办宁德市中职学校公开课观摩交流活动,共举办德育、英语、数学和护理、农医两个专业 5 门课程 17 节公开课,我校有 7 位教师开设了公开课,通过观摩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完善论文和课题研究管理,制定闽东卫校教科研成果奖励的实施意见,营造良好教科研氛围。本学年在 CN 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19 篇;申报省级立项课题 1 项、市级立项课题 4项。编辑出版闽东医学教育研究校刊一期。三是积极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举办课件制作比赛、微课制作比赛和“三优” 教学评比,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我校教师 6 件作品入选宁德市中职教师信息化和“三优联评” 活 动;4 篇论文入编省职教论文汇编。在全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以及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3.5 德育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