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23220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成 果 名 称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打造一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成果完成人 王丽丽、卢小君、李冲、李鹏、 蔡小慎 等 成果完成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申 请 等 级 一等奖 申 报 时 间 2017 年 12 月 28 日 2一、成果背景与意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对于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满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公共事业管理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十几年,依然面临着定位难、发展难的现状。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方向不十分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社会对该专业认识、认可不够,培养模式杂乱、人才培养模式

2、不够开放、培养目标定位狭窄,课程设置随意、实践环节薄弱,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缺乏,毕业生出路不清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亟待加强建设,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二、成果内容与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自 2012 年始,为迎接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以评促建,大连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持续深入地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特别是 2014年 10 月获得国家质量工程项目,成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之后,按照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及辽宁省“质量提高工程”的改革导向,形成了以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为核心,全面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能力的研究型和

3、应用型的“精英人才” ,通过构建和实施系统化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改革和实践,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一系列成果,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2013 年底在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中排名第一,2015 年入选辽宁省首批优势特色专业(该专业唯一入选) 。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和实践工作。1.不断完善“精英人才”导向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首要基础性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和抓手。为此,我们按照学校提

4、出的“精英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目标牵引、能力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体思路,持续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首先,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精英型人才为特色,在培养方案优化设计时系统考虑了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管理等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提出了以培养方案带动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保障培养方案实施的理念。其次,依照“目标牵引、能力导向”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同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调查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从而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符合国家

5、发展战略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研究3型人才。并从能力素质的视角明确界定了两种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掌握现代调查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内涵是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具有良好科研潜质和科研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研究人才。进而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即基础厚、能力强、潜质优、视野宽,并提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把这些能力落实到课程体系设置中。第三,依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对国内外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科学设

6、置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特色之一是按照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突出应用型和研究型培养层次,科学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和“方法工具课程、 ”“公共事务管理” 、 “城市与社会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四个课程模块。核心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依据全国教指委确定的 8 门平台课建议,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适当调整,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和“公共性” 。在专业方向课程与方法工具课程设置中,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有机衔接,突出能力导向,增加了实务性课程和前沿性课程,设计了实验环节,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学科的“实践性”和“专业性” 。特别是方

7、法工具模块课程集中了公共管理学科主要的研究理论、方法和工具,难易程度、高低层次有所不同,适合于研究型和应用型取向的不同选择。课程体系建设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设计,自 2012 年起,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共有 10 门课程设置了实验或设计环节;建设了两门实验课程,即公共事业管理案例与设计 、虚拟公共决策 (这门课由海天学者特聘教授和本专业青年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海天学者 Igor Mayer 教授为教师团队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这门课在全国率先将游戏化教学引入专业本科教学。游戏化教学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学已经得到较多应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采用游戏作为主要的学习环境来进行科学

8、探究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目前该课程拥有两套软件,从荷兰“The Barn ” 游戏工作室购置的严肃游戏软件“TeamUp” ,用于培养学生在危机状态下群体性协作的能力;自主开发拥有知识产权的一款严肃游戏软件社区合作治理模拟软件通过模拟社区合作治理的基本机理和运作流程,营造一个“类游戏”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体验行政组织的变革过程及策略行为,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管理问题所需的领导力、沟通交流及合作能力) 。目前,专业课程中实验、实践学分达到 30.5学分,占总学分要求的 25.4%。总体来看,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了前后衔接、相互联系,以及跨学科的融合

9、。达到了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素养的目的。其中方法工具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具有先进性。2.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4(1)研究影响人才质量的因素和人才成长规律。2015 年以来,对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 、 “专业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学资源等) ”调查,分析发现,同学们对案例分析、研究式专题、深度讨论、角色模拟等方法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教学活动感到满意。调查也反映出同学们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和环境有很高的期待。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为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2)探索

10、和实施校内外联合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化知识应用和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管理能力为导向,鼓励学生参加实验和实践等实训活动。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托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落实各项保障与管理措施。如,在公共管理前沿课程教学中邀请校外导师为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实践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在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中设置调研专题,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大四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实践,实习报告要求针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典型案例提出解决对策或建议,通过学生的实习

11、报告所获得的案例信息并进一步开展调研,编写成教学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毕业论文面向解决实际问题,鼓励调查研究,请校外实践导师参与答辩指导;组织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调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调研并应用于教学,已经撰写 18 个教学案例,汇编成公共管理教学案例 ,已签订出版合同,将于 2018 年 2 月出版。(3)探索和实施学习与科研相贯通的连续一体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为目标,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在改进课堂教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和创新训练项目。在大一

12、、大二的教学中运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如通过深度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框架的形成与作用,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从大三开始,以“问题探索和课题研究”为核心,以学年论文、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论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科研工作中,由本科生导师具体负责指导,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对学生从“文献阅读-研究设计-数据获取-分析工具运用-研究结果总结提炼-论文撰写”等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连续的科研训练。依据辽宁省本科专业平台数据,2012 年至2014 年底,本专业学生参加创新训练、教师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以及

13、科技竞赛获奖水平在辽宁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均遥遥领先。为进一步发挥创5新训练项目的作用,培育高水平的创新训练项目,2015 年以来,我们通过开展全系本科生创新训练经验交流会,总结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典型案例加以推广,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申报创新训练项目的积极性。2015 年以来获得国家级项目 8 项,省级项目 4 项,校级项目 46 项,所获项目总数、国家级项目数和项目结题优秀率始终位于人文学部前列。另外,我们依托国家质量工程项目支持,建设了一个公共管理系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通过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扎实具体的工作,将研

14、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落到了实处,收到了良好效果。近年本专业 8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院系级以上的创新训练,承担校级以上项目 80 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20 余项;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其中 2014 年 11 月以后指导本科生发表和录用论文 22 篇,核心以上论文 5 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知识和科技竞赛。据统计,2014 年 11 月以来,本科生有 50 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竞赛奖励。其中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获奖 7 项;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竞赛奖 15 项次,获得国家专利 1项。本科生竞赛获奖对于扩大本专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型

15、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本科生继续学习深造的信心和能力。近三届毕业生中,有近 50%的学生通过推免和报考,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 985高校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继续读研深造;学生们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受到实习单位的广泛好评,大连市政协每年都主动联系我们派学生前去实习;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全部就业。走上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分布在政府、事业以及企业等单位,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很快得到肯定。3.全方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1)培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把视频公开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调动整个专业的力量和资源,有重点有步骤地培育。每年挑选 1-2 门专业核

16、心课程或骨干课程,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团队、实验设置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 、专业核心课政策分析和专业骨干课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已经完成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和管理学原理先后获得国家质量工程在线课程建设,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慕课已经上线,管理学原理课程已经完成视频制作和课程资源建设,拟于 2018 年 3 月上线。此外,获批了 3 门本科双语课程。(2)加强教材建设。与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大连6理工大学出版社建立联系,通过项目和经费支持,鼓励教师持续编写和出版专业教材。教材建设面向人才培养能力要求,以“

17、思路清晰,内容简捷,科研渗透”为特色,注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材中。目前,本专业教师结合课程教学主编的教材已达 19 部,其中纳入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的已达到 13 部。在已有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近年进一步提升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水平,加大实验课程教材和案例教材的建设力度。2014-2015 年,先后有两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公共事业管理学 、 公共行政管理学入选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2016 年出版了公共管理实验教程 、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两本教材,2017 年组织全系教师分工编写了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和虚拟公共决策两本教材书稿,已签订出版合同,将于 2018 年上半年出版这两部教材

18、。(3)加强双语课程建设。以增强学生对专业核心理论理解、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选择前沿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运用英语为主进行授课。通过课程团队建设,建立教师出国交流的长效机制,提升青年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鼓励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英语水平高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双语课程,已建设 3 门双语教学课程,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良好。(4)拓展和完善实践教学资源。与教务处教学实践科共同论证,建成了公共管理系创新实践基地,配备了计算机、交换机、电子白板等设备。依托基地和导师制,开展课程实验及拓展训练、创新训练、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参加导师课题、毕业论文等教学和研究活动,实现理论、实验、实践、创新项目、科技竞

19、赛、科学研究的集约化人才培养。同时,与 5 个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签约,设立了 5 个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了 14 名校外实践导师。依托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公共管理实验室,先后投入 130 万元,配备了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满足了本专业新增实验课程教学需要,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完善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平台。4.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等积极申报教改项目。2014-2017 年,获得国家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1 项,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2 项,教育部和辽宁省教改项目 3 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 3 项,校级本科教改项目 8 项

20、。此外获得学校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 2项。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已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30 余篇。(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了一套包括深度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研究式专题在内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模块,如,通过深度讨论,使学生了解和思考如何形成基本概念、某个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形成理论的方法是否值得改进、理论观点有没有缺陷等;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深入7地理解某个理论,或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从案例中发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在研究式专题教学中,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指导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调研的问题或解释案例中的问题。把这些方法模块在教学中灵活组合

21、运用,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同时,把研究型教学方法与学生团队式自主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课上布置题目,课下分组完成,强化学生调查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进而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内在需要。(3)完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请在全国多媒体课件竞赛中两次获奖的教师卢小君(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课件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行为面试法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一等奖)介绍经验,加强课件制作和课堂使用经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讲课竞赛,提高讲课水平。近年青年教师

22、参加讲课竞赛全部获奖,1 人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4 人次获二等奖。还有一位教师获得首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4)改革考核方式。摒弃单一的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加强平时考核和实验、实践考核,合理设计成绩的比重,平时及实验成绩比例最高达 40%,形成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模式,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达成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指导。(5)加强实验、实践过程指导。组织教师精心编实验教材和案例教材,为实验教学提供教材支持;强化实验研究内容和方案设计等环节,加强过程指导;制定实验评价标准,加强实验点评、监督和考核;鼓励高水平教师指导实验和实践教

23、学。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机制。5.打造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教授为带头人(每位教授至少主讲一门本科专业核心课或基础课) ,围绕专业核心和各个模块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 、 公共事业管理学 、 公共政策分析 、 公共管理前沿 、 公共管理案例与设计 、电子政务 、 计量经济学等组建了课程教学团队。在各个团队之间定期交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2)健全青年教师培训机制。依托课程团队,建立教师有序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制定青年教师出国交流计划,保证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1-2人次/年,每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和会议

24、交流 10 人次以上。2015-2017 年去荷兰、新加坡做访问学者 2 人,出国参加国际会议 8 人次,参加国内召开的国际国内会议 20 余人次。举办了 10 余场由国际国内学者主讲的学术讲座;创办8了辽宁省首届公共管理青年论坛,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 20 余位教师参会,本专业有 5 位教师作报告。(3)实行教师队伍的开放动态管理。一是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适度扩大教师队伍规模,调整教师队伍结构。2013 年以来共引进 8 位优秀青年教师,其中 6 位具有海外教育经历,对引进教师实行了新教师培养人制度。二是依托各个研究方向团队,打造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交融的教学团队;三是充分发挥

25、海天学者的作用,近年共引进 5 位海外知名学者作为本专业的海天学者特聘教师,开设向本科生开放的讲座和学术报告(台湾中山大学汪铭生教授为本科生做专场报告“互动管理” ,其他讲座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加) 。四是请校外实践导师开展专题讲座,指导毕业实习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目前,本专业共有任课教师 28 人,海天学者特聘教授 2 人,校外实践导师 14 人。(4)加强专业文化和师风师德建设。在教师中开展不定期座谈交流活动,研讨专业建设工作,交流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了本科导师指导规范,要求导师立德树人,以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感召和引导学生,形成了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26、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潜能发挥的尊师爱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的专业文化氛围。6.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在严格执行学校、学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本专业的本科生导师指导规范、学年论文写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创新训练项目工作规范、毕业实习规范、创新实践基地使用规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规范化管理。创新性地开展本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经过征求全体教师意见,制定了考评内容和标准,具体考核工作由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组成的民主管理小组负责。此外,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检查、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广泛

27、征求教师意见,使教师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责任感和管理水平。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 2013 年底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中名列第一;2015 年入选辽宁省首批优势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在省内乃至全国同行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国内同行曾来本专业调研学习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这说明本成果达到了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水平。(一)成果特色1.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全面且具有系统性。为保证改革切实取得成效,首先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阅读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借鉴已有研究的积极成果;实践探索中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了国内外相关专业调研,学习借鉴9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调动全

28、体教师参与决策,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及辽宁省“质量提高工程”的改革导向,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能力的研究型和应用型“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系统考虑了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管理等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进而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型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具体改革和创新举措,构建和实施了系统化的专业综合改革方案。2.人才培养模式务实而富有示范性。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

29、养素质定位为基础厚、能力强、潜质优、视野宽;人才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并从能力素质的视角明确界定了两种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掌握现代调查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内涵是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研究人才。两种人才的内涵界定清晰,切合实际。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外延分界又有内涵融合,实际操作层面的措施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具体可行,富有实效性和示范性。

30、3.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提升了专业影响力。本成果自 2012 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开始,依托 2014 年国家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辽宁省教改项目支撑,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与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全方位实施了系统化的专业综合改革方案,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在导师的引导下,近年本专业 8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院系级以上的创新训练,其中校级以上项目 80 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20 余项;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其中 2014 年 11 月以后导师指导本科生发表和录用论文 22 篇

31、,核心以上论文 5 篇。导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知识和科技竞赛。据统计,2014 年以来,本科生有 50 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竞赛奖励。其中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获奖 7 项;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竞赛奖 15 项次,获得国家专利 1项。本科生竞赛获奖对于扩大本专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了本科生继续学习深造的信心和能力。近三届毕业生中,有近 50%的学生通过推免和报考,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 98510高校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继续读研深造,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研究生导师的充分肯定,形成了良好的大工声誉;学生们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广获好评,大连市政协

32、每年都主动联系我们派学生前去实习;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全部就业。走上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分布在政府、事业以及企业等单位,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很快得到肯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 2013 年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中名列第一;2015 年入选辽宁省首批优势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在省内乃至全国同行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国内同行曾来本专业调研学习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二)成果的创新性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谢舜等,2012) 。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概

33、念层面,实际操作层面的措施不够具体、缺乏有效性;二是研究与实践脱节,学者们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没有落实到实践中,或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不足;三是实际工作中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切合实际、求特求异,或者目标的内涵不清,难以落实到实践中。本成果依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流向确立切合实际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清晰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的积极成果,针对研究中的不足,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培养等内容发表了相应的学术论文。从实践层面看,通过对近年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总结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实施了校内外联合的开放式应

34、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与科研相贯通的连续一体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管理能力为导向,依托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为目标,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以课堂研究型教学为基础,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和创新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从文献阅读-研究设计-数据获取-分析工具运用-研究结果总结提炼-论文写作等研究过程的连续科研训练。2.课程体系设计模块化、重能力,具有先进性课程体系设计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毕业生就业去向、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等因素,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