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凸致失稳症的X线测量及影像诊断.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26075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后凸致失稳症的X线测量及影像诊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颈椎后凸致失稳症的X线测量及影像诊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颈椎后凸致失稳症的X线测量及影像诊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颈椎后凸致失稳症的X线测量及影像诊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颈椎后凸致失稳症的X线测量及影像诊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颈椎后凸致失稳症的 X 线测量及影像诊断【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失稳症与颈椎后凸之间的关联性和 X 线测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5 例颈椎后凸畸形致失稳症的影像学资料,均摄标准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侧位(过伸位、过屈位)。采用多种颈椎测量法测量椎体曲度改变及水平位移角度。结果 全部病例 X 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颈椎后凸椎节失稳处椎体后切线夹角、Boren 氏值、DC1-T1 值和 DC2-C7 值、水平位移(HD)或角度位移(AD)均异常。CT 与 MRI 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结论 颈椎后凸是导致颈椎失稳症的重要因素,正确掌握后

2、凸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测量是诊断颈椎失稳症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颈椎后凸 失稳症 X 线测量 影像诊断 颈椎后凸畸形是一个由多种病因诱发多个节段颈椎生理前凸丢失、颈椎后伸力矩变为前屈力矩,并继发关节突关节脱位、颈椎失稳,可伴有局部椎体后移、椎管狭窄及邻近节段褪变的症候群。颈椎失稳是在颈椎后凸过程中所出现的,近年来已将其单独作为一种疾病进行研究,为提高对颈椎失稳症在影像学表现上的认识,笔者收集了 125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 2005 年至 2010 年颈椎失稳症患者125 例,男 60 例,女 65 例,年龄范围 37 岁74 岁,平均年龄 51

3、 岁。患者均无外伤史及先天发育畸形。临床症状:头晕、耳鸣 64 例,颈肩部不适、颈僵 55 例,颈部疼痛 35 例,伴有恶心 28 例,手部麻木 17 例。 1.2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摄标准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侧位(过伸位、过屈位),其中 54 例行 CT 检查,48 例行 MRI 检查。 1.3 方法 X 线平片标准测量:椎体后切线夹角和 Boren 氏测量法及 DC1-T1 值和 DC2-C7 值测量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和曲度改变:有无僵直或后凸畸形,S 型或反 S 型等。测量水平位移(HD)或角度位移(AD)判断椎体位移情况。 2 结果 125 例病例后切线夹角测量法大于 1.5 6

4、3 例占 50;Boren 氏法测量屈伸范围 C 值小于-5mm 74 例占 59;DC1-T1 值和 DC2-C7 值前移 88 例占 70;椎体水平位移 HD 值3.6mm 65 例占 52,其中C3C7 椎体 537 个;角度位移 AD 值11 67 例占 53,其中 C4C7椎体 642 个。全部病例椎体生理曲度异常(100),其中包括颈椎后凸 85例占 68,S 型或反 S 型 22 例占 17;侧弯 18 例占 14。X 线平片显示椎体骨质增生 38 例(30),椎间隙变窄 47 例(37)。54 例 CT 检查中颈椎间盘膨突出 34 例,其病变部位皆与失稳节段相吻合。48 例 M

5、RI 检查中,颈椎间盘膨突出 32 例,其失稳节段椎间盘改变 100。 3 讨论 Gore 研究发现:男性颈椎生理曲度在 1622之间,而女性在 1525之间,并认为少于此角度为后凸畸形,大于此范围为颈椎前凸过大。颈椎后凸畸形的不同测量诊断标准是一种定量性的诊断。 Borden 氏测量法即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 C7 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为 A 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一连线为 B 线,在 A、B 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C 线,此即为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法,正常 C 值为(125)mm。此法为目前颈椎测量被公认为客观、准确的测量方法,虽有相关文献报道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仍在颈椎曲度测量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

6、地位。Borden 氏测量值为正值时称“前凸” ,为颈椎正常生理弧度;C 值为零时称“变直” ,即颈椎生理弧度变直;C 值为负值时称“反弓后凸” 。后切线夹角的测量方法是由 Jackcon 提出,被他称之为生理性应力线,指的是 C2 和 C7 椎体后缘切线。Gore 等应用椎体后缘切线测量颈椎的生理前凸。测量值为正值则表示颈椎后凸畸形。但椎体后切线夹角不能反应颈椎的曲度的真实情况,局限的后凸畸形不能从总体的后切线夹角值中反应出来,椎体的后缘切线反应了椎体后缘的倾斜度,构成了颈椎的生理曲度,后切线测量可提供工程学上的分析。DC1-T1 值和 DC2-C7 值的测量是颈椎在正常的矢状面上,经过 C

7、1 的铅垂线应该经过 T1,在 C2 和 C7 的后方,头在正常的位置时,脊柱前部处于张力,脊柱后部处于压力状态。如果 C1 的垂线向前迁移(头重力线向前迁移)则使颈椎的屈曲力矩增大,伸展力矩减少,造成颈椎后凸畸形。测量 C1 后弓到 T1 椎体后缘的间距或 C2 齿突后缘到 C7 椎体后缘的间距可反应头迁移的程度对判断头和颈椎的平衡有重要意义。按谢宁等所述方法测量,在过屈和过伸位片上,自 C2 齿状突后缘及 C7 后缘分别划线,两线相交成角,取其之和为全颈椎屈伸活动范围。正常屈伸活动范围为(75571571)。本组病例的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测量椎体 HD 即上位椎体后缘相对于其下位椎体后缘

8、的水平位移,即椎体水平位移;测量椎体 AD 是相邻椎体下缘延长线之交角,即椎体角度位移。当 HD 值3.5mm 为失稳或 AD 值11为失稳 颈椎由于生理的特殊性,活动度最大,故其退变最早。颈椎后凸致失稳症是颈椎退变的结果,椎骨及其附属结构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导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导致椎间盘萎缩与髓核位移突出;可使椎节韧带及小关节囊松驰,伴随关节软骨和钩椎关节退变,致使椎节间出现异常活动,造成颈椎后凸失稳,引起或加剧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由于颈椎退变后凸致失稳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标准,同时又有相符合的临床症状,排除外伤及先天发育

9、因素,即可确诊为颈椎退变性失稳症。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中,X 线平片的表现具有显著意义。常规 X线平片均摄 X 线标准正侧位、双斜位、动力性侧位(过伸位、过屈位)。通常从以下方面来测量 X 线平片表现:后切线夹角和 Boren 氏法和 DC1-T1 值和 DC2-C7 值测量来确定椎体曲度是否发生改变;同时测量椎体 HD和 AD 值的位移,其改变处可疑颈椎失稳节段。颈椎失稳症的 X 线平片首要表现为颈椎顺列排列不良,曲度明显变直、后凸或双弧。颈椎后凸畸形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至于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于临床指导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作者认为应在不同的测量者之间和相同的测量者不同测量次之间有较可靠的重

10、复性,同时颈椎在整体脊椎中矢状面的平衡也是重要考虑的问题。并且颈椎侧位片要包括 T1。在手术治疗中对于判断颈椎后凸畸形(特别是节段性后凸)真实反应颈椎的曲度,后切线夹角较合适,可能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对判断整体矢状面的平衡,则 Boren 氏法C 值的测量方法更加直观。总之对颈椎后凸致失稳的不同测量方法,对后凸畸形严重程度和分型的目的是便与更好的指导临床。 颈椎失稳于 CT 表现中不具有特征性改变。当其伴有椎间盘病变或椎管狭窄等改变时,CT 会有所表现,起到辅助性诊断作用。对于单纯的颈椎顺列改变,因为 CT 属于静态影像,其诊断意义有限。只有在患者仰卧位时仍存在颈椎排列不良时,CT 才可以诊断。

11、本组行 CT 检查的病例中有 65 例占 52的颈椎 CT 显示阴性。MRI 检查对于颈椎失稳的判定有一定意义。在矢状面及横断面上均可发现平片及 CT 上的椎体失稳征象,且可直接观测脊髓受累部位、程度及特点,如受压、移位、中断及多种异常信号改变、椎间盘信号的异常。缺点较之 X 线平片费用高,于基层普及有一定困难。因此,对于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中,应首选 X 线平片,CT 与 MRI 则是对平片进行补充完善。综上所述,颈椎退变后凸致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 线平片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指出对颈椎生理曲度正常(按目前的定义标准)而头位置前移患者的研究有待于深入。正确认识本症,掌握有效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方式,对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