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谈蒙古族长调同美声演唱艺术之异同及影响摘要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美声演唱艺术起源于 16 世纪末的意大利,并于 20 世纪传入我国,对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客观地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声乐艺术类型,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共同繁荣,对于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平稳健康向前发展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关键词:蒙古族长调 美声 比较 影响长调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中同艰苦的自然环境抗争时的一种重要的情感抒发方式,其音乐风格高亢明亮、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
2、息,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奔放豁达、崇尚自然的人文情怀。美声演唱艺术起源于 16 世纪末的意大利,最早是源自“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后来逐渐发展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美声演唱艺术形成后,陆续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并于 20 世纪初传入我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声演唱艺术已经同中国本土的民族声乐艺术种类相互融合、影响,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的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比较这两种声乐艺术之间的异同,对于推动我国的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蒙古族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概述作为重要的声乐艺术类型,蒙古族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
3、都有着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都是已经成熟了的、系统的发声技巧和表演形式。1 蒙古族长调“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因此长调又被称为“长歌” 、 “长调歌” 、 “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有着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风格: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其曲式结构多为由上下句构成的乐段,或由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联句体,多不对称。偏好运用各种各样的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从而使曲调长短相济,疏密得当。部分长调民歌还带有引子、尾声、副歌之类附属性结构。另外,长调民歌的歌词一般为两行一
4、段,在不同的韵部上反复叠唱。其演唱方法繁多且难度较大,除了“诺古拉”外,还有真声与假声、头腔共鸣等独特技巧。2 美声演唱艺术美声唱法产生于 16 世纪末、17 世纪初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末期,“美声”一词源自意大利文“Bel Canto”,即“美好的歌唱”之意。美声演唱艺术最早是由“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发展而来,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早期的意大利,歌剧表演通常是由阉人歌手来担任女声演唱的,但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演绎一些情感较为激烈的戏剧性唱段时,阉人歌手已经无法满足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因此美声演唱艺术家便努力钻研演唱技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由此产生了具有极
5、强艺术表现力的美声演唱艺术。美声演唱艺术对声音的要求较高:音色要求圆润、光彩、清澈,共鸣充分,声音洁净。演唱时,演唱者要打开喉咙,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音波均匀,音域宽广,能高能低。总之,演唱者通过对声音位置、真假声音混合、共鸣运用、气息自如控制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塑造出美好的歌声,并达到最佳的剧场演出效果。二蒙古族长调与美声唱法之艺术比较蒙古族长调与美声唱法同属于声乐艺术的重要类型,在对人类发声器官的运用方面都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性,二者表现出在差异之上的艺术互通性。1 情感表现方式音乐是人类情感抒发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蒙古游牧民族和欧洲人民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历史和价值取向选择了不同的抒
6、情方式,同样也造就了长调与美声唱法略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蒙古族一直生存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方草原上,有“骁勇善战,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则是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气势宽广、字少腔长,唱起来激情豪放、一泻千里,在豪迈不羁、大气洒脱的声音背后,听众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挚的情意和淳朴的热情。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宗教使当地的民众审美趋于节制和容忍,因此美声唱法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感情又要富于节制的双重特质,甚至是在演绎塑造一些情感激烈的音乐形象时也是如此。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蒙古族人民在漫漫的自然之中斗争生存,也难免会有哀婉忧伤的情绪体验,如果将粗犷豪放视为其外在性格,哀婉忧伤则
7、是蒙古民族所蕴蓄着的内在性格,这种复杂的情绪表现在蒙古民族的音乐艺术之中,就形成了长调牧歌中“慢多快少、忧多乐少”的艺术表象。美声演唱方法则根据剧情需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抒发情感,既要尊重人的真实情感和性格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内敛性,二者在这一点上略有相通之处。2 演唱技法及特点长调与美声演唱艺术在气息、咽腔运用、共鸣及混声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与差异。(1)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气息在歌曲演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歌曲的快慢、强弱、连顿、张弛,声音的抑扬顿挫都同气息的控制有直接关系。长调歌唱艺术同美声演唱艺术在气息运用技巧有着共性规律,二者也都十分重视呼吸训练,认为这对歌手演唱、发声技术起
8、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所使用的、具有独特民族个性色彩的歌唱技术发声的呼吸法,是腹式呼吸法,也称丹田之气法。歌手要会吸气、会贯通、会打结,还要会放松,并能够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乐句的长短、吸入或呼出气息。同时,歌手在歌唱中还要注意引导自己气息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以便均匀地控制呼吸,并更加自如随意地控制力度的变化。十分巧合的是,美声演唱艺术在其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样极其重视呼吸在发声中的重要作用,美声演唱艺术家从理论上提出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通过大量艺术实践阐明歌唱艺术实际上是呼吸的艺术这一声乐艺术概念,并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和完善。另外,在美声演唱艺术中,支持演唱者控制调动
9、吸入和呼出气息的控制力不仅仅产生在胸腔下部,更要充分调动调节气压的横膈肌积极地参与到呼吸运动中来,必要时需要借助腹肌、腰肌甚至臀部肌肉力量,这与蒙古族长调演唱者发声机制有一些相通之处。(2)咽腔的运用。从发声技法上来看,无论是长调艺术还是美声演唱艺术都十分重视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长调演唱者要打开咽腔引导气息,而美声演唱艺术理论同样要求歌手在意念上将咽喉部打开,向人体腔体内部做倒吸气的状态。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无论是长调演唱者还是美声演唱艺术家要具备借助由声带向下与声带由深部位的向上呼出的气息之间形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发出特殊质色基音的能力,并以这种能力建立起一个发声支点,进而为引发
10、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后腔、鼻咽前腔、头腔等的整体歌唱共鸣管道的共鸣提供必要的可能性,以便发出的声音可以具有持久耐力及穿透力,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当然,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还存在着诸如声音靠前或靠后一些、明亮一些或者是晦暗一些的色彩差异等细节性问题,但二者都以集中在较高位置的头腔共鸣技巧演绎音乐,是符合人体嗓音技术发声的科学标准的。(3)共鸣的运用。共鸣在歌唱发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使人的嗓音变得清脆、明亮,更富有穿透力。演唱蒙古长调,就特别需要这种明亮、光彩、穿透力极强的、金属般声音,也只有这种声音,才能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传送得更远。美声演唱艺术同样注重整体的共鸣音色,但美声唱法追求现场演唱效果,要求产生的声音浑厚结实,在剧场中能够凝而不散。因此,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虽然都重视共鸣体的连贯与打开,但二者之间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美声要求高位置发声,即在头腔产生共鸣,声音要求连贯统一;而蒙古长调在演唱中,将胸腔、咽喉腔、头腔整体结合共鸣的情况较少,中声区声音位置较低,在高声区声音才进入头腔,而这时假声多一些,产生的音量相对来说也就小一些。另外,由于长调演唱艺术中多运用上部共鸣,也就具备了咬字清晰、准确;声音明亮、清脆、集中;高音较为灵活的特点,这与美声演唱艺术技巧也有一定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