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19 例疗效观察作者:赵德明 张瑞军 杨璇 王秀花 唐淑华 【关键词】 切割 【关键词】 切割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远期的不利后果支架内再狭窄也日益增多 。因此,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 2000 年 8 月2003 年 10 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内再狭窄病人 19 例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后的近期、远期疗效。 1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19 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心绞痛症状复发,经冠状动脉造影复查证实支架内再狭
2、窄患者,行切割球囊成形术。其中男 16 例,女 3 例,平均年龄(58)岁。发生时间为支架置入后110 个月。以目测法或计算机定量检测系统(QCA)测量支架内狭窄的程度及长度。支架内再狭窄的标准为支架内直径狭窄率50%。 1 介入治疗方法 所有支架内再狭窄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立即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所有病例均采用与支架直径相同的切割球囊,以 68 扩张。介入治疗前 3 d 服用阿司匹林 0.3 g/d、抵克力得0 或氯吡格雷 75 。术后低分子肝素 0. 皮下注射,12 h 一次,持续一周;氯吡格雷 75 服用 4 周或抵克力得 0. 服用 2 周,继之 0.服用 2 周;阿司匹林0. 服用
3、6 个月,之后 100 长期服用。 1 成功标准 术后残留血管狭窄,TIMI 血流 3 级,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术或死亡。 随诊 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门诊、再住院随诊,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的发生时间。 2 结果 19 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疗效见表 1。19 例患者处理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20 处,均成功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成功率 100%。术中未发生冠脉穿孔、夹层形成、急性冠脉闭塞或死亡。所有患者于介入治疗术后 7 d 无并发症出院。19 例治疗成功者在12 个月随访中,16 例患者无症状存活,占 84,3 例因心绞痛复发而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再次置入药物
4、洗脱支架,占 15.79%,无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表 1 19 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的疗效 项 目参 数项 目 例数(n,%)切割球囊成形术前 QCA 分析 病例成功19(100) 最小管腔直径(mm) .冠脉并发症0(0) 直径狭窄百分数(%) .死亡0(0)3(15.59%) 直径狭窄百分数(%) . 再次血运重建3(15.79%) 3 讨论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治疗器械的改进,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已从当初的球囊时代进入到目前的支架时代。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虽然使再狭窄率从球囊时代的 30%下降至 20%30%,但支架内再狭窄仍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支
5、架内再狭窄的常用治疗方法有再次 PTCA、再次置入裸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切割球囊扩张及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等。目前唯一证明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方法为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 ,但由于该方法需要带有放射性的特殊器械,存在边沿效应、血管内皮化延迟导致晚期血栓形成、放射剂量过大引起放射段血管瘤样扩张及 14%32%的复发率等不足而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已知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机制为内膜过度增殖 。切割球囊表面纵形安装有 34 个金属刀片,当球囊膨胀时,刀片突出到球囊外面并刺入到过度增殖的血管内膜内,造成血管内膜连续性中断,解除环匝应力,从而达到最大扩张效果,并减少了球囊扩张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因而切割球囊
6、成形术后再狭窄率较普通球囊成形术后低 。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证明,切割球囊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价格相对低廉的支架内再狭窄治疗方法,其近期、远期疗效良好。但由于本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例数太少,尚不能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率做出准确判断。 参 考 文 献 Suselbeck T,Latsch A,Ski H,et al.Role of vessel size as a predictor for the occurrence of in- stent re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J Cardiol,
7、2001,88:243 ee MB,Teirstein PS,Moses JW,et al.Localized intracoronary gamma- radiation therapy to inhibit the recurrence of restenosis after stenting ngl J M,: ng AT,Aoki J,Mcfadden EP,et al.Classification and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of in- : erz,2004,29:187 Rajagopal V,Rockson SG.Coronary restenosis:a review of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Am J Med,2003,115:547 nterberg C,Buchwald AB,Barath P,et alutting balloon coronary angioplasty: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lin Cardiol,1993,1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