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探析论文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式“本本”化等原因遭人诟病,必须进行教学变革,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学社会化模式的建构顺应了教学变革的时代精神,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需求。从社会化教学内容的整合、社会化教学方式的突破、社会化教学资源的拓展等多重路径入手,强化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将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念变革。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社会化 模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常常因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式“本本”化等原因遭到高校学生的抵触和被动放弃,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充分
2、发挥。对此,学界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研究,试创新教学模式,突破原有教学方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如何构建相应的教学社会化模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进行现实思考和回答。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在我国, “教育社会化”一词最早出现在 1922 年汪懋祖先生撰写的近代教育上社会运动之发展一文中。对于教育社会化,将它定义为国家的社会教育发展的标准、教育的原则和为解决教育问题的手段都不够确切。笔者认为,教育社会化是指为了契合社会发
3、展和个体发展,国家通过整合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逐步从培养少数精英逐步向社会大众普及,从与社会隔离到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转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有人认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人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双向互动作用下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强调建构综合育人的机制。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以学校、学生为主导,通过整合社会教学资源,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生活基础,实现高校
4、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社会化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化。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必要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就是突破原有教学理论化的既有模式,从社会实践基础入手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这种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显然是基于传统模式存在的既有弊端而产生的教学变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变动的需要,有其现实必要性:(一)教学社会化模式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教学活动,其在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在教
5、学中单凭教师的理论说教,口号宣讲,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其人生走向指引的教化需求。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从现实社会的鲜活案例导入对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辨,将非常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必然会获得大学生的青睐。(二)教学社会化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变革高校的作用不再是初、高中阶段的知识灌输,更多的是启发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的理性认知和未来规划。因此,传统教学理念需要变革。但没有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推进,教学理念是无法有效变革的。教学社会化模式恰恰顺应大学教学创新的时代需要,能很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变革。而且,由于根植社会实践之上,这种理念变革更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三、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必须基于特定理念在特定的原则指引下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使得这一教学模式真正具有教学生命力,真正吻合大学创新教育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时应把握如下基本原则:(一)学生主体性原则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认同和社会背景,基于学生的主体意志来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教学目标,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必须既要
7、沿袭原有的理论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又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社会实践资源,使二者充分融合,不是两张皮,培养学生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又能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者不可偏废。(三)贴近生活实际原则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不是空对空,必须深入生活实际,挖掘生活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并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中认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四)顺应社会发展原则社会在不断发展,各种思潮不断演变,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必须顺应社会
8、发展需求,从社会发展中找到事物变革的规律,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规律,帮助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这种模式上的创新要求相应课程设置必须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课程教学的社会性,从而推动教学的社会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路径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有其现实必要性,在构建过程中契合大学教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在实际构建中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的创造性,深入分析教学社会化模式的内涵,根植社会化教学理念,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整合社会化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化教学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活生生的人,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
9、但是,现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多是既定的理论教学知识,不但抽象而且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处提起,机械、被动学习的后果是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掌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因此,必须对这些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吸收更多的社会化教学案例,编排更多的社会化的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笔者认为,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能也无法回避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正确认识与分析社会问题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任务,把社会问题引入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训练学生正确认识与分析社会问题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对高
10、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三是关注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直面学生关注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以及社会中涌现出的好的,不好的各种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等违法犯罪现象与非典、 、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党的十七大精神等等问题都可选择性搬上课堂,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不会惊恐,敢于正确面对并进行客观分析,用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四是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政课
11、”教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社会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的社会心理问题,让学生学到能解决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会分析判断自我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教化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优化社会化教学手段,加强社会化教学资源的拓展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信息技术,拓展社会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
12、原理”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一定的社会化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必要的政治知识,掌握必要的政治技能,进一步内化政治规范,让自己自觉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形成鲜明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一元化”价值导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掌握基本的知识。通过拓展社会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让学生学活、用活理论知识,应用大众媒体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量,促进素质教育。(三)改进社会化教学方式,提高社会化教学有效性传统高校“思政课
13、”教学方式必须单一,课堂单向的知识灌输使得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启发和发挥。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认知度也不高,长此以往,将极大地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社会化教学方式寻求突破,要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的知情行统一就得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在实际的社会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选择专题化教学、 “角色互换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社会化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从理论熏陶自我教育社会
14、实践理念构建等价值认同路径中完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道德教化。(四)强化教师综合素养,增强社会化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强化教师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正视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和冲击,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同时,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并积极组织与引导学生投身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效果。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主体充分认识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刻心系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进行空洞的理论教化,应将学生视为整个社会中的一员,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他们的政治思想社会化、道德、法律、民族及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