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交设计法优选桑白皮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关键词】 桑白皮;总黄酮;正交设计;提取工艺 桑白皮是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为一常用中药,性甘、寒,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功能,主治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桑白皮的药理活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找到了一系列有效成分。桑白皮主要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包括桑酮、桑酮醇、桑根酮、桑根酮醇、桑素、桑皮根素等。文献报道其总黄酮具有利尿、降压、降糖、镇痛、镇静、抗癌及抗 HIV等作用1。桑白皮中总黄酮的提取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水煮法、醇提法及微波辅助萃取法等方法2,3。为了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本文采用正交实验
2、对桑白皮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TU190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 。SHB 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无水乙醇 AR;三氯化铝 AR;醋酸钠 AR;芦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桑白皮购于药材市场。 1.2 方法 1.2.1 样品提取:精密称取 5.0 g桑白皮粗粉 9份,置于 250 ml圆底烧瓶中,按表 1和表 2选择的因素水平在 50下进行回流提取,趁热过滤,洗涤残渣,收集在 100 ml容量瓶中,用 60%的乙醇定容,作为供试品溶液。 1.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1.2.2.1 标准曲线的制
3、作: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 10 mg,置于 100 ml的容量瓶中,加 6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芦丁储备液(0.10 mg/ml)。分别精密吸取芦丁储备液( 0.10 mg/ml) 0.00、1.00、2.00、3.00、4.00、5.00 ml于 25 ml容量瓶中,加 60%乙醇补充至 6 ml,分别加入 2 ml(0.1 mol/L)三氯化铝溶液,3 ml(1 mol/ml)醋酸钠溶液,用 60%乙醇稀释到刻度,摇匀,放置 30 min,以试剂作空白参比液,于 417 nm处测吸光度。测定结果用最小二乘法作线性回归,吸光度(A)与浓度(C)之间的回归方程 A=0.0327C-0.020
4、8(r=0.9999),线性范围为 10.0050.00 g/ml。 1.2.2.2 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 3 ml,置10 ml容量瓶中,自“加 60%乙醇补充至 6 ml”起,按“1.2.2.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由回归方程计算样品溶液的浓度及黄酮含量,结果见表 2。 1.2.3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主要对乙醇浓度(A)、乙醇用量(B)、提取时间(C)及提取次数(D)等 4个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 L9(34)正交试验,考察因素和水平见表 1,结果见表 2。 表 1 因素水平表水平因素 A/% B /倍 C/h D/次表 2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由表 2中极差 R值可
5、知,在桑白皮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中,各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为DABC。即提取次数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从表 2中 K值大小可看出,A2B2C1D3 为最佳工艺,即桑白皮加 10倍 60%的乙醇,在 50回流提取三次,每次 1 h。 1.2.4 最佳工艺的验证试验:为考察上述最佳工艺的稳定性,按该工艺条件进行重复试验 3次,测得桑白皮总黄酮的平均提取率为 1.78 mg/g。 2 讨论 2.1 提取方法的选择 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采用极性较大的溶剂进行提取(如甲醇、乙醇、水等) 4,故从节约时间、成本和可行性角度出发,通过预实验比较了水煎、回流和超声 3 种方法的提取效率,结果显示乙醇回流提取方
6、法较好。 2.2 对照品的选择 由于芦丁亦为黄酮类化合物,且经显色后的吸收图谱在 417 nm左右出现最大吸收,故采用芦丁作为对照品测定桑白皮总黄酮的含量。实验表明,该测定方法稳定性好,精密度高。 2.3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回流提取桑白皮总黄酮最佳工艺为:将 5 g桑白皮粉末,在 50用 50 ml 60% 的乙醇回流提取 1 h,提取 3次。这时桑白皮总黄酮的得率为 1.78 mg/g。 2.4 本次实验选择了对总黄酮提取影响较大的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 4个主要因素,其中提取次数影响最大,为最显著因子,其次为乙醇浓度和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影响最小。所以,实际生产中为可适当缩短提取时间,减少乙醇用量,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该提取工艺相对于其他工艺稳定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明发, 沈雅琴. 桑白皮的药理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06,27(4):164. 2 张国刚,黎琼红,李乐道,等. 桑白皮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中草药,2005,36(11):1662. 3 陈菁菁,李向荣. 微波萃取法提取桑叶和桑白皮的黄酮类成分J.中药材,2006,29(10):1090. 4 姚新生. 天然药物化学M.第 3 版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