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46031 上传时间:2019-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摘 要】:本文考察十三经注疏中“尽”字在经典释文中的注音情况,认为精母是“尽”的原始词,义为全部使出或用出,表动作;从母是“尽”的滋生词,义为完了、没有了,表示状态或者结果。这是汉语史上曾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关键词】:尽 音变构词 “尽”原始词,义为全部使出或用出,动词,即忍反;滋生词,义为完了、没有了,表示状态或者结果,动词,慈忍反。 “尽” , 广韵收录了两个读音:即忍切:“曲礼曰虚坐尽前。”慈忍切:“竭也,终也。” 集韵即忍切:“曲礼曰虚坐尽前。”慈忍切:“竭也,终也。” 可见,“尽”的变声构词,广韵集韵都有反映,但说得不太明白。玉篇兼收两个读音

2、:“疾忍切,终也。又即忍切。”两读的词义有无区别以及区别在哪里,玉篇没有反映出来。说得比较清楚的是群经音辨辨字音清浊:“尽,极也,即忍切;既极曰尽,慈忍切。”后来刘鉴、马建忠、周法高、周祖谟、唐作藩等均从贾说。尽管群经音辨说“尽”原始词和滋生词的关系是“极”和“既极”,这个“极”的具体词义是什么,今天已不容易理解,需要结合具体古注加深理解;但是这说法有两点颇值得注意:(一)指出了滋生词跟原始词的词义区别在于,滋生词的词义强调一个“既”。这对我们把握“尽”原始词和滋生词的词义异同非常有帮助。(二)认为精母读法是原始词,从母读法是滋生词。如果两读的不同在于一个有“既”,一个没有“既”,那么这说法无

3、疑非常正确。因为在音变构词中,如果配对词的词义一个有“既”,一个没有“既”,那么没有“既”的是原始词,有“既”的是滋生词,没有例外。例如群经音辨辨字音清浊:“染,濡也,而琰切;既濡曰染,而艳切。折,屈也,之舌切;既屈曰折,市列切。别,辨也,彼列切;别,既辨曰别,皮列切。贯,穿也,古桓切;既穿曰贯,古玩切。缝,紩也,符容切;既紩曰缝,符用切。过,逾也,古禾切;既逾曰过,古卧切。断,绝也,都管切;既绝曰断,徒管切分,别也,方云切;既别曰分,扶问切。解,释也,古买切;既释曰解,胡买切。”中古时期,“尽”的从母读法是如字(详下文),但是我们应该根据这种词义发展的规律,将“尽”的精母读法处理为原始词,从

4、母读法处理为滋生词。从母读法中古以后更常见,那是后来的发展。前人对“尽”清浊别义的说法中的“极”到底指什么,这说法是否准确,2还需要检验。另外,群经音辨“尽”的清浊两读各列一个意义。如果“尽”有两个以上的意义,音义配合关系如何,仍然需要研究。下面笔者结合经典释文的注音,对十三经注疏“尽”做了穷尽性的归纳分析,以求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补益。一除孟子外,十三经注疏中“尽”字共出现 591 次 。经典释文给“尽”注音共 84 次( 庄子注音 1 次),其中注“津忍反”的 67 次,注“子忍反”的 14 次,注“ 苦忍反” 的 1 次,其实这里的“苦”当作“咨”,“津、子、咨”都是精母字。兼注的 2 次。

5、中古时期,“尽”读从母是常见读法,是“如字”。理由是:(一)经典释文的注音已经告诉给我们了。例如诗经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毛传:“一家之人尽以为宜。 ”释文:“尽以,津忍反,或如字,他皆放此。 ”可见, “即忍切”不是如字, “慈忍切”是如字。 (二) 玉篇的注音,常见的读音,即“如字” ,往往摆在首音的位置上, “疾忍切”摆在“即忍切”前面。也可见“疾忍切”是如字。了解这一点很重要:陆德明所见经注中,某字有如字和非如字读法,上下文中出现了这个字,如果他不注音,这个字往往就是“如字” 。因此,除孟子外, 十三经经注中出现的“尽” ,如果没有注音,一般应读从母。笔者分析,在这 84 条

6、注音例子当中(即 “尽”读精母), “尽”的词义主要有两个:一作动词,义为全部使出或用出;一作副词,义为最大限度地或使之达到极限地。相应地,在陆氏未注音的 507 个例子当中 (即“尽”读从母) ,“尽”的词义也有两个:一是动词,义为完了、没有了,表示状态或者结果;一是用作副词,义为全部。 “尽”读精母和“尽”读从母的差异在语法功能上很难区分,但通过下面几组例子的对比,这种区别便昭然若揭。1.1 “尽”表动作的过程和“尽” 表最终状态的对比。(1) 左传庄公十七年:“夏,齐人歼于遂。 ”杜预注:“歼,尽也。齐人戍遂,玩而无备,遂人讨而尽杀之,故时史因以自尽为文。 ”尚书咸有一德:“无自广以狭人

7、,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旧题孔安国传:“上有狭人之心,则下无所自尽矣。言先尽其心,然后乃能尽其力,人君所以成功。 ”释文:“尽,徐子忍反,注同。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君敬臣则臣自重,君爱臣则臣自尽。 ”释文:3“自尽津忍反。 ”这三例当中都有“自尽” ,第一例的“自尽”陆氏没有注音, “尽”在这里表示状态,含有杀戮之义。第二例,由孔安国注“言先尽其心,然后乃能尽其力”可知在这里表示动作,故陆氏注音。第三例义同第二例。(2) 周易小过王弼注:“过而不至僭,尽于臣位而已,故曰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 释文:“尽于,津忍反。 ”周礼天官冢宰:“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

8、四十人。 ”郑玄注:“ 醢,豆实也。不谓之豆,此主醢,豆不尽于醢也。女醢,女奴晓醢者。 ”释文 “不尽,津忍反。 ” 周易坤卦:“六五:黃裳元吉。 ”王弼注:“坤为臣道,美尽于下。 ” 第一例说的是“小过”的六二,只是“用尽臣道” ,没有达到“君主”之位。第二例贾公彦疏:“案其职云掌四豆之实 ,亦是荐馐,故在此也。云不谓之豆者,决上笾人不以笾中之实为名,而以笾为官号,此即以豆中之实为官号,不谓之豆。豆不尽于醢者,其豆之所盛,非止此职中四豆之实而已。 ”也就是说“豆不是全部用在醢人这职业当中” 。第三例,王弼下注为:“夫体无刚健而能极物之情,通理者也;以柔顺之德,处于盛位,任夫文理者也;垂黄裳以

9、获元吉,非用武者也。 ”这三点就是“下”所代表的内容,指的是坤卦六五用尽了下面三点,表示状态,所以王弼最后说道:“极阴之盛,不至疑阳,以文在中,美之至也。(3) 礼记祭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释文:“尽此,徐子忍反,下同。”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 ”释文:“尽曹,津忍反。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问之, (灵辄)曰: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这三例“尽”后面接的都是体词,第一、第二例符合常理, “尽”表示动作。第二例记载的是鲁僖公三十一年,晋文公分曹国之地给诸侯,从洮以南,东到济水,瓜分曹地,表示动作,强调晋

10、文公尽最大限度地分割曹地。所以陆氏注音为“子忍反” 。第三例,陆氏没有注音,说的是宣公三年,赵宣子救济灵辄之4事。灵辄想把赵宣子给的食物留给母亲,被赵宣子阻止了。应该说“使尽之”单看的话两读都行,但从后面“而为之箪食与肉”一句可知,这里只能是表示状态,所以陆氏在这里没有注音。1.2 “尽”表“最大限度地”和“尽”表“全部”的对比。(1) 左传庄公四年 “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杜预注:“不能降屈事齐,尽以国与季,明季不叛。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尽归其余邑。 ”释文:“尽归,津忍反。凡此例可求,故特音之。 ”前例说的是鲁庄公四年,纪侯不能够以身下齐,所以把国家全部

11、给纪季管理。从下文“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可知, “尽”在此表示范围副词,故陆氏没有注音。后例说的是郑国的公孙黑肱有病,黜官,薄祭,正所谓“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 ,对于城邑,他也不占用很多,所以尽量归还其他的城邑。 (2) 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晋士蒍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冬,晋侯围 聚,尽杀群公子。 ” 左传文公六年:“夷之蒐,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 ”释文:“欲尽,津忍反。 ”这个例子很明显,前例针对的是整个的家族,表示范围副词;后例针对的是贾季,表示尽最大的能力去做。(3) 仪礼公食大夫礼 “有司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郑玄注:“卷犹收也。无遗之

12、辞也。三牲之俎,正馔尤尊,尽以归宾,尊之至。 ” 释文:“尽以,津忍反。 ”左传文公十六年 “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杜预注:“尽以其宝赐左右以使行。 ”后者释文无注音。前例讲的是祭祀后的祭品要尽量、最大限度地送给宾客,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但这里不可能是全部送给宾客,下文“鱼腊不与” ,郑玄注:“礼之有余为施惠” 。而后文则不同,宋昭公无能,抱着必死的心态,所以把他的珠宝全部赐给他的仆役。(4)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寒暑易节。地反物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5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 ”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见易象与鲁春秋 ,曰:周礼尽在鲁

13、矣。 ”释文:“尽在,津忍反。后放此。 ”前例,孔颖达疏:“言尽在狄矣 ,则狄皆有之。 ”作范围副词用。后一例,同样根据孔颖达疏可知, “此二书(指春秋 易象 ) ,晋国亦应有之,韩子旧应经见。而至鲁始叹之,乃云今知者,因味其义而善其人,非为素不见也。 ”在这里“尽”并不是范围副词表示“全部”义,因为在其他诸侯国也有。“尽”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鲁国“最大限度地”地保留了周礼。所以陆氏注音为“津忍反。 ” (5) 左传成公二年:“王卒尽行。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杜预注:“王 卒尽行,故王戎车亦行,虽无楚王,令二君当左右之位。 ”左传桓公十三年:“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乎?” 释文:“尽行,

14、津忍反。此类可以意求。 ”前例说的是楚国将要救齐国。令尹子重为言“夫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 。连楚王的戎车也在其列,可见楚国的兵卒全部出发。所以陆氏没有注音。后一例, 伯比觉得楚屈瑕骄兵,想让楚王增加军队。楚王不明其因,夫人邓曼分析伯比如此建议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伯比必然知道楚国的军队将会尽最大的能力去行动(战斗)” ,但伯比还建议增兵,主因是屈瑕骄兵,怕楚国失利。所以陆氏注音“津忍反。 ”(6) 左传襄公十四年:“余狐裘而羔袖。 ”杜预注:“言一身尽善,唯少有恶。喻己虽从君出,其罪不多。 ”论语八佾:“尽美矣,又尽善矣。 ”释文:“尽,津忍反。 ”前例, “全身都善” , “尽”前指“一身

15、” ,范围副词。后者表示最大限度。(7) 左传昭公九年:“不行,必尽用之。 ”杜预注:“不得见新君,将自费用尽。 ”仪礼丧服:“不必尽用。 ” 释文:“尽用,津忍反。 ”前例,一个是范围副词,一个表示状态,陆氏都没有注音。后一例,郑玄注:“取称而已,不务多。 ”孔疏:“衣服虽多,不得过十九耳。 ”从上面两种情况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尽”的两种音义结合关系分别很明显。现将 84 条注音中“ 尽”字的结构关系统计 如下: 尽 V( VP):尽杀,2 次;尽陈,1 次;尽陵,1 次;尽承,1 次;尽平,1 次;尽刘, 1 次;尽及, 1 次;尽执拘,1 次;尽以为, 1 次;尽闻,1 次;6尽如制,

16、1 次;尽主其地,1 次;尽饰,1 次;尽言,1 次;尽用,1 次;尽后,1 次;尽前, 1 次;尽行, 1 次;尽东其亩,1 次;尽归其邑, 1 次;尽坏,1次。尽 N:尽力,8 次;尽心,8 次;尽忠,6 次;尽善,4 次;尽美 ,4 次。尽敬,4 次;尽礼, 4 次;尽道, 3 次;尽性,2 次;尽乐, 1 次;尽言,1 次;尽意,1 次;尽利, 1 次;尽敌, 1 次;尽用,1 次;尽曹地, 1 次。尽 N(V)之 N:尽夫阴阳交配之宜,1 次;尽“随时”之宜,1 次;尽天人之助,1 次;尽物之愿,1 次;尽聚散之理,1 次;尽变化之道,1 次;尽会通之变,1 次;尽孝子之情,1 次;

17、尽其家,1 次;尽室,1 次;尽其心力,1次;尽其命,1 次;尽爱敬之道, 1 次。尽+介词+N:尽于臣道,1 次;尽于醢,1 次;尽在鲁,1 次;尽在己,1次。自尽:4 次二以上通过几组例子的对比来讨论“尽”的变声构词情况,下面将用更多的例子加以证明。“尽”的原始词作“全部使出或用出”讲,读“津忍反” 。 经典释文反映得很清楚。如上所述,在 84 条注音中,除了两条兼注的例子外,共有 55 条是反映该意义的。例子如下:(1) 周易豫王弼注:“处动豫之极,极豫尽乐,故至于冥豫成也。 ”释文:“尽,津忍反。 ”(2) 周易噬嗑王弼注:“乘刚而刑,未尽顺道,噬过其分,故灭鼻也。 ”释文:“未尽,津

18、忍反。下同。 ”(3) 周易系辞上王弼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 ”释文:“尽聚,津忍反。下同。 ”(4) 周易系辞下王弼注:“变动以利言,变而通之,以尽利也。 ”释文:“以尽,津忍反。下同。 ”(5) 周易系辞下:“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释文:“尽性,津忍反。 ”(6) 尚书大禹谟旧题孔安国传:“言禹恶衣薄食,卑其宫室,而尽力为民,执心谦冲,不自盈大。 ”释文:“尽,津忍反。 ”(7) 尚书益稷旧题孔安国传:“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广。”释文:“尽忠,上津忍反。 ”7(8) 尚书旅獒:“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 ”释文:“尽,津忍

19、反,下同。 ”(9) 尚书康诰:“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 ”释文:“往尽,徐子忍反。 ”(10) 仪礼既夕礼郑玄注:“尽孝子之情。五祀,博言之。士二祀,曰门,曰行。 ”释文:“尽孝,子忍反。 ”(1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释文:“尽用,津忍反。 ”(12) 左传文公十四年:“三年而尽室以复適莒。文伯疾,而请曰:穀之子弱,请立难也。 ”释文:“尽室,津忍反。 ”(13) 左传成公十三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释文:“尽力,津忍反,下同。 ”(14)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君敬臣则臣自重,君爱臣则臣自尽。 ”释文:

20、“自尽,津忍反。 ”(15)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范宁注:“用火焚之馀以祭宗庙,非人子所以尽其心力,不敬之大也。 ”释文:“尽其,津忍反。 ”(16) 谷梁传庄公八年范宁注:“民尽其命,无奔背散亡者也。 ”释文:“民尽,津忍反。 ”(17)论语八佾:“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释文:“尽礼,津忍反。”(18)尔雅释训:“蔼蔼、萋萋,臣尽力也。 ”释文:“尽力,苦忍反。 ”“尽”由“全部用出或使出”义词义构词,义为最大限度地。 经典释文共注音 27 次,如:(1) 周易乾王弼注:“处上卦之极而不当位,故尽陈其阙也。 ”释文:“故尽,津忍反。 ”这里是说乾卦上九的卦象,上九“亢龙有悔” 、 “贵

21、而无位,高而无民” 、“贤人在下而无辅” 、 “是以动而有悔” 。上九位置不当,有很多缺陷,经文列举了很多,所以王弼注在这里说“尽陈其阙”也。(2) 尚书大诰旧题孔安国传:“周公称成王命,顺大道以诰天下众国,及於御治事者尽及之。 ”释文:“尽,津忍反。 ”周公布告于天下,并且尽量使这诰文传到一些小吏那里。(3) 尚书酒诰:“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旧题孔安国传:“尽执拘群饮酒者以归於京师,我其择罪重者而杀之。 ”释文:“尽,子忍反。 ”这里是周公命令康叔最大限度地把那些聚众喝酒的人抓起来。(4) 周礼地官遂人郑玄注:“则中虽有都鄙,遂人尽主其地。 ”释文:“尽主,8津忍反。 ”贾公彦疏:“

22、明京畿以内之中虽有都鄙作井田之法,遂人亦尽主其地,明不可细主井田。 ”也就是说遂人要尽量做到只是管理其中的土地,对于当中的井田则不必管理。(5) 仪礼聘礼郑玄注:“执圭盛礼,而又尽饰,为其相蔽敬也。 ”释文:“又尽,津忍反。 ”(6) 仪礼聘礼:“执礼币,以尽言赐礼。 ”郑玄注:“礼币,主国君初礼宾之币也。以尽言赐礼,谓自此至於赠。 ”释文:“尽言,津忍反。 ”说的是从郊劳到赠贿,八度礼宾,最大的限度地陈述赏赐之礼。(7) 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释文:“尽后,津忍反。 ”(8) 左传桓公十三年:“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释文:“尽行,津忍反,此类可以意求。 ”这是桓公十

23、三年, 伯比觉得楚屈瑕骄兵,想让楚王增加军队。楚王不明其因,其夫人邓曼分析伯比如此建议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伯比必然知道楚国的军队将会竭尽全能地去战斗” 。这里的“尽”同样不能理解为范围副词。(9)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释文:“尽,子忍反。 ”襄公三十一年,郑国子产到晋国去,晋侯当时以鲁襄公薨为由,不接见子产。于是子产使人最大限度地破坏客馆的墙垣,让车马过的去。从下文“门不容车”也可知,这里不是全部毁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毁坏。三“尽”作“完了,没了”讲读从母,此音义古代很常见,古人注古书,很少给此注音。下面是“尽”表状态或结果用法的例子,如:(1) 周易坎王

24、弼注:“坎之不盈,则险不尽矣。 ”(2) 周易夬王弼注:“夬与剥反者也。剥以柔变刚,至於刚几尽。”(3) 周易系辞下王弼注:“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4) 周易序卦:“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5) 诗经小雅蓼莪郑笺:“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为罍耻者,刺王不使富分贫、众恤寡。”(6) 诗经桧风素冠毛传:“子路曰:敢问何谓也?夫子曰:子夏哀己尽,能引而致之於礼,故曰君子也。闵子骞哀未尽,能自割以礼,故曰君子也。 ”(7) 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笺:“夜漏未尽,鸡鸣时也。呼旦,以警起百官,使夙兴。9”(8) 周礼冬官梓人:“(梓人)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郑

25、笺:“玄谓衡,平也。平爵乡口酒不尽,则梓人之长罪於梓人焉。 ”(9) 仪礼士虞礼:“祝取奠觯祭,亦如之,不尽,益,反奠之。 ”(10) 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11) 左传庄公四年:“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 ”(12)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公伤股,门官歼焉。 ”杜预注:“歼,尽也。 ”(13) 左传宣公四年:“王使巡师曰: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於是矣。 ”(14) 左传宣公十二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 ”杜预注:“歇,尽也。 ”(15) 左传宣公十四年:“随季曰:“楚师方壮,

26、若萃於我,吾师必尽。 ”(16) 左传昭公元年:“侨又闻之,内官不及同姓,美先尽矣,则相生疾。 ”(17) 公羊传庄公三年:“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於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尽”表示状态或者结果,多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带宾语,但也有一些带宾语的情况,这时的“尽”多含有“消灭” “消失”义。如:(1)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杜预注:“姬姓之国在汉北者,楚尽灭之。 ”(2) 左传宣公二年 “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杜预注:“憾,恨也。殄,尽也。 ”(3) 左传宣公十六年杜预注:“晋既灭潞氏,今又并尽其馀党。 ”(4) 左传成公三年:“及其乱

27、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 ”孔颖达疏:“尽杀其民。 ”“尽”由“完了,没有了”一义词义构词,义为全部、都,副词。用例如下:(1) 尚书泰誓 “牺牲粢盛,既于凶盗”旧题孔安国传:“凶人尽盗食之,而纣不罪。”(2) 尚书泰誓 “群后以师毕会”旧题孔安国传:“诸侯尽会次也。 ”“尽”在这里注释“毕” 。(3) 尚书旅獒旧题孔安国传:“天下万国无有远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惟可以供服食器用者。 ”这里的“尽”指的是万国,而不是表示万国都力求最大限度的进献贡品。(4) 尚书金縢:“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10”“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

28、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 ”释文给尚书共注音 19 次之多,但是这四句连续用“尽”字,陆氏没有一处注音,由此可见, “尽”做“范围副词”读如字。(5) 左传序:“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 ”(6) 左传隐公九年:“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 ”(7) 左传桓公十五年:“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8)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杜预注:“未尽渡泓水。 ”(9)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尽”和“备”对举,表示范围。(10) 左传宣公十三年:“尽灭其族。 ”“尽”在这里是范围副词,表示

29、全部。所以杜预注感叹“为诛太甚。 ”(11)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寒暑易节。地反物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 ”孔颖达疏:“言尽在狄矣 ,则狄皆有之。 ”(12)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 晋国吕相绝交于秦国,一一列出秦国的“罪行” ,这里的“尽”是范围副词,表全部。(13)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而遂执之,尽获之。 ”杜预注:“皆获其徒众。 ”(14) 左传定公八年:“虎曰:尽客气也。 ”杜预注:“言皆客气,非勇。 ”四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释文的一种注音体例考察“尽”的原始词和滋生词词义的差别。比如:(1) 周易坎王弼注:“坎之不盈,则险不尽矣。为坎之主,尽平乃无咎,故曰祗既平无咎 。 ”释文:“尽平,津忍反。 ”(2) 周易损王弼注:“智者虑能,明者虑策,而不能违也,则群才之用尽矣,获益而得十朋之龟 ,足以尽天人之助也。 ”释文:“以尽,津忍反。 ” (3) 尚书旅獒:“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旧题孔安国传:“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