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推拿学复习提纲题型:单选题 36 题,每题 1 分;判断题 10 题,每题 1 分;名词解释 6 题,每题 4分;问答题 3 题,每题 10 分绪言:1、针灸医学的起源: 是我过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2、现存最早的针灸和推拿的专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推拿学的第一部专著(已佚) ;针灸甲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3、最早设立按摩科的年代:唐代设太医署,针灸、推拿各成一科。 4、 针灸大成的作家:杨继洲 5、灸法发明的时间:在火的发现与使用之后。 6、最早的针具:砭石(石针) 7、最早的针灸模型:宋代王惟一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并设计铸造两具铜人,是我国最
2、早的针灸模型。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1、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3、经脉:是主干,分布较深,呈上下纵行走行(带脉除外) ,有一定的数目、名称和循行径路。 4、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浅表,数目较多(较大、有名称者共 15 条) ,从络脉再分出的细小的分支叫孙络,数目无法计算,分布于周身,构成网络。 5、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6、经络系统的组成:是由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3、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组成的。7、十二经脉的命名: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8、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 9、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10、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和阳经多在四肢交接,同名阳经在头交接,手三阴和足三阴在胸部交接。 11、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及流注规律:手 足 里 肺 太阴 阳明 胃 表 表 大肠 阳明 太阴 脾 里 里 心 少阴 太阳
4、膀胱 表 表 小肠 太阳 少阴 肾 里 里 心包 厥阴 少阳 胆 表 表 三焦 少阳 厥阴 肝 里 13、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系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14、经络的生理作用:(1)内属脏腑、外络肢体(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15、经络的临床应用;1) 、诊断方面(从部位辨经络病;从经络辨脏腑病;经络电测定法) 。2) 、治疗方面(循经选穴;经络脏腑为病,取之皮下;病在经络、取之阿是;经络病置、取之血络) 。 16、四总穴歌:肚腹三
5、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第二章: 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针灸推拿治病的施术点。 2、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经穴、经外穴、阿是穴三类。 3: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所有腧穴都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叫做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腧穴的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又能通便。 4、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 腋前纹至肘横纹9 直寸,肘横
6、纹至腕横纹12 直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直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 直寸,两乳头之间8 横寸; 2)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3)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 ,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 4)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 1 寸 5)横指同身寸: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 寸。 第三章:掌握十四经脉的大概走行及主治,重点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归经: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横隔,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
7、,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出大指的末端。 它的支脉从腕后走向食指内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咳嗽,气短,咯血,咽痛,伤风,胸闷,胸痛,沿经脉所过部位疼痛。穴位 定位 主治中府 胸前壁外上,云门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据前正中线 6 寸咳嗽、胸烦、气喘、疼痛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健桡侧凹陷处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小儿惊风、 、肘壁疼痛、吐泻孔最 在前臂掌面桡侧,腕横纹的上 7寸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壁疼痛列缺 前臂桡侧缘、当肱桡肌和拇长展肌健之间,腕横纹的上 1 寸气喘、咳嗽、伤风、偏正头痛、咽痛太渊 腕掌
8、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壁疼痛、胸痛鱼际 手拇指本节后凹陷处,约第 1 掌骨中点的桡侧,赤白肉际处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沿食指桡侧缘,出第一、二掌骨间,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健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肩,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络于肺,通过横隔,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旁。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塞,鼻衄,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沿经脉所过部位疼痛、热胀或寒冷。穴位 定
9、位 主治合谷 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头痛、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咽喉肿痛、鼻血、便秘、滞产、臂腕疼痛手三里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耳聋、目赤、手臂疼痛、水肿曲池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癫狂、头晕、高血压、湿诊肩髃 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肩臂疼痛,手臂挛急阳溪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头痛、咽喉肿痛、耳聋、手腕部疼痛 (三)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回出来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部动脉部,再沿下颌角
10、,上耳前,经颧弓上,沿发际至额颅中部。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颈进动脉部,沿喉咙,进入缺盆,通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向下夹脐两旁进入气街。另一条支脉,从胃下口,沿着腹腔内,向下至腹股沟动脉部与直行得经脉会合,再由此下行趾外侧,另一条支脉,从膝下 3 寸分出,下行足中趾的外侧,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治: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颈肿,发狂,惊惕,发热,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穴位 定位 主治梁丘 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2 寸胃痛、膝部肿痛、下肢不遂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
11、犊鼻下 3 寸 胃痛,泄泻,呕吐,消化不良,便秘,癫狂,膝胫酸痛,并有强身防病作用丰隆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 8 寸,距胫骨前缘 2 横指咳嗽,头痛,癫狂,下肢不遂伏兔 髌骨上 6 寸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脚气犊鼻 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膝关节疼痛解溪 在足背,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间头痛,面肿目赤,癫疾 (四)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 1 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方,在上小腿肚,沿着胫骨的后面,交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方,上行膝部和大腿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入属于脾,络于胃,再向上通过横隔,夹行于咽的两侧,上练舌根,分散于舌下。它的分支,又从胃部分出,
12、通过横隔,注入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重无力,水肿,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穴位 定位 主治三阴交 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泄泻,月经不调,滞产,不孕,小便不利,失眠,下肢麻痹阴凌泉 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处 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血海 髌底内侧上 2 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痛经 (五)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 ,向下通过横隔,络于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向下夹食道,连系于“目系” 。直行的支脉,从心系上行至肺部,在向下横行至腋下而出,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至肘窝内侧,
13、远着前臂内侧后缘,直达手掌后小指侧豌豆骨部,进入手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治:心痛,咽干,口渴欲饮,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神志病。穴位 定位 主治通里 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腕横纹上 1 寸心悸,舌强不语,头痛目眩,腕臂痛神门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心痛,失眠健忘,痴呆,癫狂,咽干极泉 腋窝顶点 心痛,咽干,胸闷,肩臂疼痛少海 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心痛,肘臂挛痛,麻木,头项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尺骨小头部,直上沿尺骨下边,处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
14、节部,绕肩胛,交会肩上,计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属于小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上向面颊,到外眼角,弯向后,进入耳中。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接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耳聋,目黄,颊肿,咽痛,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项、肩、臂、肘等沿经脉所过部位疼痛。穴位 定位 主治天宗 岗上窝中央凹陷,与第 4 胸椎相平 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阳谷 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项强,腕部疼痛小海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肘臂挛痛,颌肿,癫狂肩贞 腋后纹头上 1 寸 肩臂疼痛,淋巴结,耳鸣秉风 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肩胛
15、疼痛不举,上肢酸麻 (七)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额交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巅顶至耳上角。它直行的支脉,从头顶入络于脑,复出而下行通过项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于肾,属于膀胱。它的旁行支脉,从腰部沿脊柱两侧,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它的另一旁行支脉,从肩胛内上方分为左右两支下行,通过肩胛下,夹脊柱两旁,经过股骨大转子,沿着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与直行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再向下通过小腿肚处,处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 5 跖骨粗隆到小趾的外侧,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治:头痛,目痛,见风流泪,鼻塞流涕,鼻衄,癫狂,疟疾,小便不利,遗尿,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经穴 定位 主
16、治肾俞 在腰部,当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腰膝酸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白带,水肿,目昏,耳鸣,耳聋,喘咳少气;大肠俞 在腰部,当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腰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承扶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殷门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 6寸腰脊强痛,下肢痿痹委中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腰、背、腿、腘部疼痛,下肢不遂,腹痛,吐泻,小便不利,中暑,丹毒,疔疮;承山 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痔疾,脚气,腰痛,腿痛转筋,便秘脱肛昆仑 在足部外踝后方
17、,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处于舟骨粗隆下,沿着内踝后,别而下行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肚内侧,处于腘窝的内缘,向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入属肾脏,络于膀胱。它的直行经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隔,进入肺中,沿着气管、喉咙,夹于舌根。它的支脉,从肺出,络于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治:气喘,咯血,舌干,咽喉肿痛,水肿,泄泻,大便秘结,眩晕,烦心,心悸,腰痛,膝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穴位 定位 主治涌泉 约当足底 2、3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处头顶痛,眩晕,失眠,咽喉痛,小便不
18、利,癫狂,小儿惊风,昏厥太溪 当内髁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月经不调,头晕,耳鸣,耳聋,失眠,健忘,腰痛照海 在足内侧,内髁尖下方凹陷处 失眠,月经不调,阴挺,小便频数,便秘复溜 太溪直上 2 寸,跟腱的前方 腹胀,泄泻,水肿,盗汗,胫骨痛,脚肿阴谷 在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 (九)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隔,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 3 寸处,向上到腋窝,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至前臂,行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入手掌中,沿着中指止于指端。它的支脉,从掌中
19、分出,沿着无名指直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胃痛,呕吐,胁痛,腋肿。肘臂抅急,掌心发热。 (十)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屈屈下颊至拙。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经穴 定位 主治天井 肘尖直上 1 寸凹陷处 偏头痛,耳聋,瘰疬胁肋、颈项、肩臂痛肩髎 肩髃后方,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凹陷处 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瘫痪 (十一)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
20、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阴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阴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铺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端,还贯爪甲,出三毛。经穴 定位 主治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感冒,目赤肿痛,中风,癫痫等肩井 肩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
21、,头项强痛乳痈等环跳 股外侧,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中 1/3 交点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市 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 7 寸 下肢痿痹,脚气,瘙痒阳陵泉 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胁痛,口苦,黄疸等悬钟 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3 寸,腓骨前缘 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等 (十二)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甲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忼颡,连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经穴 定位 主治行间 足背侧,
22、第 1、2 趾间,赤白肉际处 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太冲 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曲泉 膝内侧,屈膝,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等 (十三)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框下。 主治: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经穴 定位 主治关元 前正中线上,脐中下 3 寸 中风脱证,小便频数,遗尿气海 前正中线上,脐中下 1.5 寸 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中脘 脐中上 4 寸 胃痛,腹胀,呕吐等 (十四)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
23、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的风府,进入脑内,上循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经穴 定位 主治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 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等命门 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 同上至阳 第 7 胸椎棘突系下凹陷 胸胀腹满,黄疸等大椎 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 热病,感冒,疟疾等风府 后发际正中直上 1 寸,枕外隆凸直下 癫狂痫,癔病,中风不语等百会 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头痛,眩晕,中风不语水沟 人中沟的 1/3 与中 1/3 交点 昏迷,晕厥,癫狂痫等 (十五)经外穴经穴 定位 主治印堂 额部,两眉头之中间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鱼腰
24、 瞳孔直上,眉毛中 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等太阳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 横指之凹陷 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等夹脊 第 1 胸椎至第 5 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 寸,每侧都有 17 穴心肺上肢疾患,胃肠疾患,腰及下肢疾患腰眼 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3.5 寸凹陷 腰痛,尿频消渴等落枕穴 手背侧,第 2、3 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 0.5 寸 手背红肿。手指麻木不能屈伸腰痛穴 手背侧,第 2、3 掌骨及第 4、5 掌骨之间,腕横纹与掌骨关节中点处急性腰扭伤,头痛等鹤顶 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 膝关节疼痛,腿足无力,鹤膝风,脚气 中篇 针灸与推拿手法 第一章:1 针刺补泻(捻转补泻
25、,提插补泻):1) 、捻转补穴:当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大为补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大为泻法。2) 、提插补法:当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先深后浅,重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2 针刺异常的征象、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针刺注意事项(课本 136138)3 灸法的作用: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就逆级防病保健的作用4 灸法的注意事项:1)先灸上部、阳部,后灸下部、阴部;艾柱先小后大2)颜面、五官
26、和大血管部位,不宜采用疤痕灸:孕妇腹部、腰部不宜灸。3)施灸后如有小水泡,注意不要擦破,可任其自由吸收。4)施灸时注意防止艾柱翻落,以防烧伤皮肤和衣物。拔罐法的作用:使皮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已达到治疗疾病的。5 拔罐法的注意事项:1)拔罐时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2)拔罐时要根据要拔的部位的大小来选罐,操作时要迅速;3)用火罐时勿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者不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者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再敷以消毒纱布。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及孕妇的腰骶部不宜拔罐。 第二章:1 推拿手法补泻的基本操作方法补法:手法顺经脉循行分布的方向操作;手法顺时针方向旋转操作;轻刺激能起兴奋地作用为补法;操作频率慢为补法;手法操作依向心性方向进行的。泻法:手法逆经脉循行分布的方向操作;手法逆时针方向旋转操作;重刺激能起抑制地作用为泻法;操作频率快为泻法;手法操作依离心性方向进行的。 ;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性摆动的手法。 (一指禅推法、拇指禅推法,滚法、拿法) 摩擦类手法:以指、掌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转移动的手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 挤压类手法的概念:用指、掌或肢体的其他部位对患者肢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着力进行按压或对称性挤压的方法(按法、点法、捏法、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