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综合训练( 八)(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 1919 年 5 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解析:选 D。据题干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
2、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选 D 项。2(2018晋冀豫联考)毛泽东曾说: “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 ,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解析:选 D。据题干可知,把三民主义丢开说明中共走自己的革命道路,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故 A 项错误 ,D 项正确;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在反帝反封建方面相一致,故 B 项错误;大革命失败以后 ,国共合作破裂,不存在革命领导权
3、之争的问题,故 C 项错误。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938 年 11 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国民党此举意在( )A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B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解析:选 A。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支持长期战争,日本采取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此时国民党提出变敌后方为前方,目的就是要粉碎敌人的这一企图,故选 A 项。在抗战的初期国民党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了积极抗战的态度,故 B 项错误;抗战时期,领导权本身就属于国民党,故 C 项错误
4、;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过于片面,故 D项错误。4(2018安阳调研)1946 年 11 月,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国民党政府公之于众。作为战后重建中美关系的开端,但却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这主要在于该条约( )A出卖了国家大量主权B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C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D使中国市场为美国控制解析:选 A。1946 年,蒋介石为赢得美国对其支持 ,接受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实际是美国获取了中国的大量主权,故选 A 项。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影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不是遭到中国人民强烈反对的最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早在抗日战争后就已确立,故 C 项错误;美国
5、并未通过这一条约控制中国市场,故 D 项错误。5(2018龙岩质检)1926 年,针对日本 “味之素”垄断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民族实业家吴蕴初宣布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国货味精”专利,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吴蕴初此举( )A迫使日本调味产品退出中国市场B推动了国货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C拓展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国内市场D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稳定环境解析:选 C。据题干,吴蕴初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 “国货味精”专利,有利于国产味精产品的发展,为国产味精争取了市场,故选 C 项。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实力较弱,不能迫使日本调味品退出中国市场,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货运动,故 B 项错误;民族工业发展的
6、环境主要受政府政策和外国侵略行为的影响,吴蕴初的举动无法带来稳定的环境,故 D 项错误。6下表为 19141936 年中国机器缫丝工业的发展上海 无锡 广东年 开工厂数丝车(部)开工厂数丝车(部)开工厂数丝车(部)全国丝厂出口量(关担)1914 57 14 964 8 2 118 56 7661922 65 17 260 19 6 220 180 90 064 89 2481929 104 23 582 46 12 862 146 72 455 132 9911936 49 11 116 41 13 090 57 30 243 29 600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缫丝工业( )A区域发展比较均衡
7、B对外出口占有优势C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D一战之后迅速萧条解析:选 C。解读表格,根据全国丝厂出口量的变化 ,可知受当时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不能全面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区发展平衡 ,故 A 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全国丝厂出口量在 1936 年下降,故不占优势,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 1922 年开工厂数和丝车数均有增长,故 D 项错误。7(2018湖北八校联考)下表为 1935193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出口 出口指数 进口 进口指数1935 576 61.7 941 62.41936 706 75.6 953 63.
8、91937 838 89.7 771 64.7摘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解析:选 C。南京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材料中进口减少、出口增多就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故选 C 项。8(2018濮阳模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不仅建成了连云港和黄埔两港口,并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暗礁,清理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南京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A旨在加紧“围剿”红军 B为迁都重庆提前作准备C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 D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解析:选 C。国民
9、经济建设运动是 1935 年 4 月国民政府掀起的一场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交通建设客观上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故选 C 项。此时红军已逃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故 A 项错误;B 项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抗战还没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故 D 项错误。9(2018济南模拟)1937 年,川、桂、滇、黔四省谷麦产量为 26 570 多万市担,1942 年增到 37 300 多万市担。棉花由 64.4 万市担增至 152.9 万市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民族工业大量内迁 B政府战时政策的变化C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解析:选 B。抗战爆发后
10、,国民政府实施了战时农业政策,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在国民政府战时农业政策的刺激下,川、桂、滇、黔农业经济一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故选B 项。材料说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民族工业大量内迁没有关系,故 A 项错误;在抗日战争时期,小农经济并没有优越性可言,故 C 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 1938 年 10 月,故 D 项错误。10(2018山西名校联考)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材料反映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B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C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D解放战争时期官僚
11、资本的膨胀解析:选 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 ,抗战结束后,国营矿由西南迁回,国民经济有所恢复,故选 C 项。11(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29 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 ,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这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B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C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D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解析:选 C。据题干材料可知 ,要求公务人员着国服,以体现公务人员所代表的国家形象,说明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故选 C 项。材料中国民政府要求女性着国服旗袍并不能体现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故 A 项错误;材料仅对公务人员的着装进行要求,并未体现对社会风尚的控制,故 B 项错误
12、;材料仅要求公务人员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 ,且中山装、旗袍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无法体现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故 D 项错误。12(2018黄冈质检)孙中山在 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解
13、析:选 B。解读题干“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 ,而成为一个民族”信息,可知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选 B 项。材料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A 项错误;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 C 项错误;明确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统制经济是 20 世纪 30 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要经济政策,它贯穿了抗日战争的始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 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
14、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了统制。1937 年 7 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了沿海工厂的内迁。作为我国抗战大后方的西南地区,经济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随着大批军公教人员和难民的涌入,政府财政支出迅速扩大,而收入则由于东南沿海的沦陷急剧锐减。摘编自陈雷、戴建兵统制经济与抗日战争材料二 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实现有效的统制经济政策,加强了经济立法,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内容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并于 1942 年公布了国家总动员法 ,以动员全国一切力量满足战争的需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正是通过统制经济控制了全国金融,通过发行权
15、的统一集中了货币,保证了军费开支和各方面供应。并且在扶助工农业生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面失控的统制政策却给国民政府带来致命的后果。由于统制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而日渐恶劣环境,却又导致多年积累的国家资本被部分官僚所控,甚至直接转变为官僚资本。摘编自方学英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经济进行统制的原因,并分析其推行过程中的特点。(9 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统制经济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 分)(3)当时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统制经济类同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他们为何有此种看法?你认为两者是否相
16、同?为什么?(6 分)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抗战的影响、中国经济状况的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从统制范围、统制机构等方面归纳。(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统制政策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回答。(3)第一小问相似的原因 ,只要联系计划经济体制与统制经济的共性就可以得出;第二小问判断及原因,从经济性质不同及经济基础不同角度回答。答案 (1)原因:日本侵华,中国经济状况恶化( 财政困难)。特点:从金融到逐步推广到国民经济各领域;由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推行。(2)积极:有利于推动经济立法;有利于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消极:政治腐败加剧;官僚资本膨胀;
17、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3)原因:两者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管控。不同。理由:经济基础不同或经济性质不同。(只判断,不写理由,不得分)14(2018哈尔滨三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 2017 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 ,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应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7 年 1
18、 月 3 日你是否认同这种修改,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12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解读材料中观点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对此观点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认同则或以将“十四年抗战”分为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肯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局部抗战活动,强调抗战的长期性;不认可则强调“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抗战活动仅为局部抗战,而“八年抗战”强调全民族抗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评分参考:认同。 “八年抗战”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十四年抗战”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开始进行抗日斗争,所以是抗日战争的开端,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十四年抗战”的提法重视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将抗日战争分为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大的历史阶段,有助于更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不认同。 “八年抗战”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十四年抗战”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开始进行抗日斗争,所以是抗日战争的开端,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八年抗战”强调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没有忽略东北军民对抗战胜利的巨大贡献。而且使用多年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所以我不认同这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