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性出血热 Viral Hemorrhagic Fever (VHF),一类由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多器官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毒性出血热的病死率较高。,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学,4个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 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黄病毒科 黄热病沙粒病毒科 拉沙热丝状病毒科 埃博拉、马尔堡均为有包膜单链RNA病毒动物或昆虫作为宿主和媒介,丝状病毒,丝状病毒是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颗粒为长微丝状,直径约100nm。其长度从3001500nm,平均970nm。具有多形性病毒颗粒可以为长丝状、卷曲状、“ U”型、“ 6”型等。毒粒呈直线,轻度弯曲。表面有刷子样排列的突起,长约
2、10nm。 病毒基因组由19Kb核苷酸组成,编码7种不同蛋白。毒粒表面突起由糖蛋白(GP)三聚体组成。,丝状病毒基因组结构,丝状病毒,丝状病毒,一、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二、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丝状病毒历史,1967年 马尔堡病毒 欧洲实验室人员1976年 埃博拉病毒扎伊尔、苏丹1989 和1992年 雷斯顿美国和意大利 菲律宾进口绒猴1994年 科多迪瓦2007年 乌干达 Bundibugyo,丝状病毒的系统发生,动物丝状病毒感染,出血热一些临床过程类似人类雷斯顿灵长类高病死率 -82%,丝状病毒宿主,在非洲果蝠中发现 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 检出病毒核酸和
3、抗体,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最严重的出血热潜伏期: 221 days突然发作发热、寒战、不适和肌肉疼痛 出血和DIC711天死亡,埃搏拉病毒的型别,埃博拉-扎伊尔 Ebola-Z 埃博拉-苏丹 Ebola-S 埃博拉-雷斯顿 Ebo1a-R 埃博拉-科特迪瓦 Ebota-IC 埃博拉-乌干达 Bundibugyo,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概况,流行病学特征,常见非洲一定地区(苏丹、扎伊尔、加蓬、乌干达、科特迪瓦) 特定人群(有与病人或其接触者的接触史) ,包括保健人员、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最多受感染 呈暴发或散发,发病的性别差异,Males,Females,埃博拉出血热暴发地区,1976-2009
4、年埃博拉出血热,2000-2011年埃博拉出血热,2012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23,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主要事件,1976,苏丹南部Nzara和扎伊尔(现民主刚果)北部Yambuku1976年611月,苏丹,384例发病,151人死亡,病死率53.171976年9-10月,扎伊尔,318例发病,280人死亡,病死率88.05,24,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首次流行,1976年611月苏丹南部首发西赤道省Nzara9月:Nzara附近的Maride的一所医院,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主要事件,1989,发现Reston亚型在美国弗吉尼亚莱斯顿(Reston)检疫站从菲律宾进口的猕猴中,暴发埃
5、博拉出血热,从病猴组织中分离到另一亚型的病毒。但此次无人间感染。1989-1996,在美国和意大利多次发现猴中的Reston亚型暴发。调查发现与毗邻马尼拉的一个出口建筑物有关,但建筑物污染的方式不详多只猴死亡4人感染,但无临床症状,美国、意大利和菲律宾1989 -1996 Reston暴发,Siena,1990-96 Alice , Texas,1989-90 Reston, Virginia,1989 Philadelphia, Pensylvania,美国,意大利, 1992,Palawan,Mindanao,Mindoro,Luzon,1989-9019931996,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
6、概况主要事件,27,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主要事件,1994年11月,科特迪瓦亚型一位瑞士生态学家解剖一个疑似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的黑猩猩后发病(多只黑猩猩发病),分离的病毒与上述扎伊尔和苏丹的病毒血清学与基因型不同1995年12月在同一地又发生一名利比亚人患病。但均恢复,无继发病例。,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主要事件,Cotedivoire outbreak map,29,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主要事件,2007年11-12月,乌干达西部Bundibugyo地区93人发病,22例死亡,病死率23.66%Bundibugyo亚型2009年1-2月,菲律宾吕宋岛北部6人Reston亚型IgG阳性
7、,无临床表现接触病猪,31,非洲、欧洲马尔堡出血热,暴发或病例数,高危国家,民主刚果 1994 (30)1998-00 (148),肯尼亚 1980 (2)1987 (1),津巴布韦 1975 (3),乌干达1967 (猴),德国1967 (30)南斯拉夫1967 (2),安哥拉 2005 (363)*,32,乌干达,科特迪瓦,加蓬,苏丹,民主刚果 (前扎伊尔),南非,刚果,埃博拉出血热流行概况,血清学证据的国家,高危国家,无血清学证据的国家,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
8、小100nm(30015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病原学,埃博拉病毒有五个亚型扎伊尔亚型(EBO-Z): 对人致病性最强,暴发苏丹亚型(EBO-S):对人致病性其次,暴发Bundibugyo亚型:对人致病性更次,暴
9、发科特迪瓦亚型(EBO-IC):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莱斯顿亚型(EBO-R):尚未见人感染有发病者(在西太区发现可感染人,无症状感染者,无死亡)不同年份分离的同一亚型差异小于1.6,不同亚型差异达40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基因结构,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新埃博拉病毒-Bundibugyo 病毒,埃博拉病毒传染源,传染源 病人和感染的灵长类动物和非灵长类动物为传染源 果蝠,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是可能的自然宿主已知猿猴(包括黑猩猩)可作为首例病人传染源,但多数暴发无法查出此病人从何处感染非洲大陆和西太区雨林灵长类动物(
10、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非灵长类动物有感染,但非传染源,其感染可能来自自然宿主或传播链蝙蝠:可实验室感染,但不死亡,热带雨林储存宿主?,Ebola病毒在热带雨林中的可能传播方式,ReservoirARTHOPODS ?,Amplificationand Dissemination,PRIMATES,Epizootics,CHIMPANZEES,MEGACHIROPTERIANS,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果蝠的分布,埃博拉病毒的宿主,菲律宾猪抗体,菲律宾人血清学调查,猪作为Reston型埃博拉病毒宿主,埃搏拉出血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粘膜、体液(血液、唾液、呕吐物、尿、
11、便等)气溶胶传播?,人感染后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病人血、尿、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中均带病毒,各脏器均能查出病毒,埃博拉出血热,在病人血液和组织中均发现高滴 度的病毒存在,血清中病毒滴度可以 达到107感染单位/ml。,埃搏拉出血热,主要危险因素是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医护人员感染占病人总数25。 早期诊断对及时发现病人、控制流行有着重要意义。病人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院感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性传播可能性;动物实验:气溶胶传播可能,家庭
12、内感染护理葬礼院内感染治疗、护理不安全注射,传播形式,人群易感性和易患人群,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易患人群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人或其他人在葬礼上按照礼仪与死者尸体有直接接触的送葬者与热带雨林的死亡动物有直接接触的猎人,潜伏期,潜伏期:2-21天潜伏期没有传染性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具有传染性,前三天传染性相对弱,三天后强。,57,57,1995年扎伊尔EHF病例的时间分布和医务人员发病,Number of cases,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病理,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
13、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DIC。主要病理改变: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一般特征:中年男性,46岁,既往体健。现 病 史:1976年8月26日出现发热,就诊于Yambuku Mission Hospital (YMH,一所教会医院),考虑疟疾,予氯喹治疗,体温降至正常。1976年9月1
14、日再次出现发热,最高达39.2,9月5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及体征,9月8日死亡。流行病学史:1976年8月22日参观Mobaye-Bongo zone (赤道北部地区),并食用烤羚羊肉。,一般情况:老年女性,75岁,护士。主诉:发热5天。现病史:5天前(1995年4月15日)开始出现发热,一天前出现严重腹泻,呕吐,高热,剧烈的躁动,谵妄。入院后予镇静和物理降温处理。患者仍诉严重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明显。入院查体:心率:80次/分,血压:120/80mmHg,严重脱水貌,伴有鹅口疮。,实验室检查:ESR 15mm/h,BT(出血时间)7分钟,CT(凝血时间)9分钟; WBC 8.4x10
15、9 / L(N% :73,L%:23,嗜酸性粒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1)。尿液分析:尿蛋白(+ +),透明管型(+ + +),50白细胞/每高倍视野,血尿(+)治疗:最初考虑伤寒1day:患者仍持续有高热(40)、严重腹泻。开始静脉注射阿莫西林、氯霉素治疗。2day:仍严重腹泻、乏力,厌食,并出现呕吐伴有顽固性呃逆,黑便,加用维生素K和-氨基己酸。,3day:高热、极端乏力,呕吐,嗜睡,严重腹泻,无便鲜血。查体四肢和躯干侧面可见斑丘疹 、瘀斑。实验室检查:ESR35mm/h; BT 10分钟; CT 12分钟; WBC 12.6x109 / L(嗜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4) 开始否定
16、伤寒的诊断,考虑埃博拉出血热的可能性。4day:病情恶化:全身瘀斑及弥漫性出血(口腔,牙龈,舌)。5day:出血增加,持续高热。输血(300毫升)治疗,未减缓出血,怀疑DIC,予肝素治疗。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化验:ESR55mm/ h,WBC 30.2x109 / L,血压下降(80/50mmHg),死亡。,发热严重头痛肌肉疼痛极度疲劳结膜充血,0 1 2 3 4 5 6 7 8 9 days,严重咽喉疼痛胸腹疼痛皮疹腹泻、呕吐,出血嗝逆嗜睡、谵妄、昏迷,CFR 25-90%,临床表现,动物中的出血表现,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靶细胞,临床症状和体征,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结膜充
17、血、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临床表现,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初期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临床表现,极期病程4-5天进入极
18、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第10病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
19、ALT。,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一、临床二、流行病三、实验室,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0、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早期无特殊症状,在诊断埃博拉出血热之前,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诊断,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1967年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三个实验室使用来自乌干达的猴子用于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37人感染马尔堡出血热,1/4的人死亡。原发性感染发生在实验室工作人员中。继发性病例涉及2名医生、1名护士、1名尸检助理和1名兽医的妻子 。1998年至200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共造成149人感染,123人死亡。2004年10月至200
21、5年4月,安哥拉的威热省共报告了231例病例,其中210例死亡,这是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暴发,病死率高达91,且是第一次发生在城市环境。,马尔堡病毒聚糖无唾液酸,这是它与埃波拉病毒的区别之一。马尔堡病毒目前只发现一个血清型对热有中等程度的抵抗力,56不能完全将其灭活,60 1小时可使其丧失感染性。在室温及4时存放35天其感染滴度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紫外线,射线、脂溶剂、乙醚、丙内酯、次氯酸和酚类等均可破坏病毒的感染性。诊断、治疗、血清学检测等几乎与埃博拉一致,传染源被感染的人和非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可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播,常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
22、。经血液传播。性传播:感染者恢复后的精液中可持续检测到马尔堡病毒34个月,德国曾报道性传播感染病例。实验室感染:Nikiforov等曾报道1例实验室感染病例。易感人群各年龄均易感,尤其是儿童。是否存在隐性感染,目前尚无定论。,潜伏期:39天(也有2-21天之说)。发病急,初期为流感样症状,首发症状多为突然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疲乏、大量出汗、肌肉酸痛。发热:体温在发病后34天达峰,可达40以上。发热极期,患者表现为极度衰竭和消瘦。皮疹:患病57天时出现皮疹,从面部向躯干及四肢扩展,起初为针尖大小的丘疹,24小时后发展为斑疹,并逐渐融合为暗红色的斑疹,皮肤无痒感。幸存病例的皮疹持续34天后消退,
23、随后发生脱屑。出血:皮疹出现的同时,伴有鼻衄、齿龈出血、尿血和阴道出血等,严重者可因DIC而死亡。,拉沙热(Lassa fever),是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受染动物及其排泄物而感染。 临床特点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20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主要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流行。每年有300万人发病,死亡人数达67万。有专家认为高危人群包括从塞内加尔到尼日利亚的大部分人口,高达2亿或更多。欧洲、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有输入性病例报告,-患者在病程36天病情加重。脑膜脑炎:表现为震颤、肌阵
24、挛性抽搐、癫痫样发作、定向力障碍、痴呆、嗜睡、昏迷等,致死性病例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重症儿童病例可出现严重全身水肿、口唇起泡、腹胀和出血等,病死率高。恢复期可出现短暂性头发脱落、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听觉神经损伤等。后遗症:主要为神经精神系统后遗症,如听觉异常、耳聋,前庭功能障碍,幻觉、痴呆、躁狂、抑郁等。,传染源以多乳鼠为主,其次为黑家鼠和小鼷鼠.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受染动物及其排泄物而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拉沙热患者的血液、尿、粪便或其它身体分泌物,可发生人际传播或医院内感染。人群易感性人对拉沙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及轻症病例占多数。每年新发病例数达100,000人以上输入性:自1969
25、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以色列、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起病较缓,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虚弱头痛、咽痛、咳嗽、弥漫性肌痛。少数病例在病程第2周在面、颈、躯干和臀部出现微小的斑丘疹。胸骨后疼痛、肝区触痛明显。发热一般持续717天,第24周开始恢复,多数患者周身虚弱乏力并持续数周。,约80的人类感染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 晚期妊娠妇女、儿童,谷草转氨酶高于150IU和高病毒血症者,预后较差。病死率1%-3%,妊娠末3个月孕妇病死率超过30%。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525。塞拉利昂,从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一共报道有823例病人,其中153例
26、死亡(病死率 18.16)。,血常规检查 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检查 约2/3病例有蛋白尿。生化检查 可有AST、ALT、BUN升高。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一般于发病后第2周出现。血清特异性IgG抗体:一般于发病后第3周出现IgG抗体。病原学检查血清中特异性抗原:一般于发病后第1周出现。核酸检测:病程5天内大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发病后30天内在半数以上患者中仍可检到。病毒分离:采集发病14天内患者血清或全血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拉沙热流行地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临床特点:发热、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作为早期诊断线
27、索。实验室检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阳性。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任一项者。,黄热病(流行病学),传染源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灵长类。传播途径通过蚊叮咬传播城市型以埃及伊蚊为唯一传播媒介丛林型为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易感者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该病全年均可发生,34月份的病例较多。,黄热病(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36天。病毒血症期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0,相对缓脉。剧烈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痛,恶心、呕吐。结膜和面部充血,鼻衄。可
28、有蛋白尿。症状持续35天。缓解期发病的3-5天后出现12-4小时的缓解期,表现为体温下降,头痛消失,全身基本状况改善。轻度患者在此期可以痊愈。,黄热病(临床表现),肝肾损伤期持续3 -8天,约15-25患者自缓解期后进入此期。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等。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表现如瘀点、瘀斑、鼻衄、粘膜广泛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肾功能异常,尿量减少,蛋白尿。心脏损害心电图可见sT-T段异常,少数可出现急性心肌扩张。可出现脑水肿,脑脊液蛋白升高但白细胞不高。高血压,心动过速,休克,顽固性呃逆提示预后不良。此期患者约有2050在发病后的7-10天死亡。,黄热病(临床表现)
29、,恢复期此期患者极度疲乏虚弱,可持续24周。也有报道患者在恢复期死亡,部分是由于心律失常。转氨酶升高可持续至恢复后数月。一般无后遗症。,黄热病(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血小板正常。尿常规:蛋白尿,并有颗粒管型及红细胞。粪常规:便隐血试验可阳性。肝、肾功能异常。部分病例有DIC表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和FDP增多。,黄热病(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发病后第5-7天出现IgM抗体。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恢复期血清 I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 倍以上升高。病原学检查抗原检测:特异性抗原阳性。可用于早期诊断。核
30、酸检测:特异性核算阳性。可用于早期诊断。病毒分离:发病后4日内血清、全血或死亡病例的肝组织可分离到病毒。,黄热病(诊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 生活在流行地区或近期有疫区旅行史,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 重症者著颜面充血,相对缓脉,出血,蛋白尿,黄疸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轻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症状不典型。凡来自疫区的任何人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均应考虑黄热病的可能。实验室检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阳性。诊断标准疑似诊断: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无流行病学史者,但具有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确定诊断: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任一项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h
31、emorrhagicfever),是欧、亚、非叁大洲都有分布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发病以青壮年为多,但也有2.53岁婴幼儿被感染。临床表现与其他型出血热相似,惟肾脏的损伤较为轻微。患者入院时多呈重症,病死率高达50%。本病因在克里米亚和刚果相继发现而得名。在国内首先发现于新疆巴楚,故我国又称新疆出血热。症状:起病急骤,恶寒战栗,体温上升至3941。头痛剧烈,尤以前额和颞部剧痛难忍,颜面呈痛苦表情。周身肌痛,四肢关节酸痛剧烈,甚至难以行走。,临床,1.潜伏期212天。2.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恶寒战栗,体温上升至3941。头痛剧烈,尤以前额和颞部剧痛难忍,颜面呈痛苦表情。周身
32、肌痛,四肢关节酸痛剧烈,甚至难以行走。病程早期颜面和颈项部皮肤潮红,眼结膜、口腔黏膜以及软腭均见明显充血,呈醉酒貌。表面黏膜和皮肤在早期即可见到出血点或瘀血斑。恶心、呕吐持续数天。起病后23天即出现鼻出血,有时持续不止。病程中期见有呕血,严重时连续大量呕血,同时发生血尿和血便,可见黑便。多有肝大,脾大者少见。重症病程短,仅23天即可死亡。死于严重出血、休克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些患者可发生脑膜脑炎而伴有颈项强直、神志不清乃至昏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原学,病毒属于布尼亚(布尼奥罗)病毒科(Bunyaviridae)的内罗病毒属(Nairovirus)。病毒颗粒呈圆形和椭圆形,直径约85120
33、nm,外被包膜。光学镜下在鼠脑的感染组织中可见到吉姆萨染色呈嗜碱性的有如红细胞大小的胞质包涵体,而在电镜下的超薄切片中可辨认包涵体所集聚的核糖体样致密颗粒,这些可能是抗原或病毒亚单位结构。成熟的病毒颗粒是从核周围的高尔基体囊泡壁上芽生出来的,分子量为(3.260.46)108,蔗糖浮密度为1.161.18g/cm3。该病毒对温度的变化以及酸和乙醚均甚敏感,5630min可完全灭活,置于普通冰箱中424h,可使感染滴度显着下降。但在冰盒内50%中性甘油盐水中,则可保存半年以上,利用冷冻真空干燥法能保存病毒长达数年之久。,诊断:,患者近期的活动地点、蜱咬史以及可疑的接触史等,有助于临床诊断。根据表
34、面黏膜和皮肤出现的出血点、淤血斑以及大出血的急性发作症状,在疫区和流行季节,本病诊断不难。鼻出血不止及易出血均属早期常见症状,利于早期诊断。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如用患者血液早期进行乳鼠接种分离病原体,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为阳性者,即可确诊。本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减少,有时可减少至1109/L,血小板减少。尿常规检查多有蛋白尿和血尿。其他辅助检查:发病早期可出现轻度的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埃博拉出血热的实验室诊断,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 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 病毒分离 组化检测 电镜,发热,病毒/抗原,中和/ELISA抗体,IgM抗体,实验室
35、诊断,实验室特异性诊断,一、核酸检测 针对不同靶序列的PCR 高敏感性 荧光PCR和传统PCR同时进行二、抗原检测 单克隆抗体可以在发病3天到7-16天检出阳性,发病后3天内,血标本中埃博拉病毒核酸检出率低,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特异性诊断,三、抗体检测 ELISA检测IgM、IgG IgM抗体可以从发病第2天检出,持续30-160天 IgG抗体可以从发病第6到18天检出,持续数年 中和抗体,,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症状出现后7-10天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IgM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至死也
36、未能检出抗体,故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实验室特异性诊断,四、病毒分离 金标准 BSL-4级实验室 多种敏感细胞五、组化,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标本采集用分离胶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标记后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附表1)。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集4管,其中2管送指定的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2管保存于样本采集单位或所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待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后用于其他病原体的筛查;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二)标本保
37、存、运送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并尽快分离血清;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70以下,标本保存不超过1周可置-20。标本运输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取A类包装,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反复冻融(附件1)。,重组核蛋白检测埃博拉病毒抗体,ELISA检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重组抗原检测丝状病毒抗体,免疫过滤检测埃博拉抗体,ELISA检测埃博拉抗体,埃博拉出血热的实验室诊断,标本采集和处理(严格按国家要求进行),一、安全防护 高级别个人防护、相应实验室二、标本种类 血 大小便、唾液 组织三、标本处理(灭活病毒) 同位素、加热 化学试剂(胍盐等)四、包装五、运送,埃博拉诊断试剂研制,目前病毒病所出血热室研
38、制的诊断试剂一、抗体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裂谷热二、抗原检测 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三、核酸检测 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裂谷热、黄热、拉沙热和 其他沙粒病毒感染,预防和控制,国家已出台的文件国家卫计委: 出台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一、二版及4个附件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实验室检测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信息报告要求及填表说明表 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和手卫生指南质检总局出台5个文件 以上均可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上
39、下载,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二、调查对象(一)留观病例(二)疑似病例(三)确诊病例三、调查内容(一)诊疗情况:获得病例的完整发病就诊经过。医疗机构负责收集病例的临床相关信息。 (二)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1天内的暴露情况。接触的人员进行排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相关管理工作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和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转运及其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开展。,四、组织与实施,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所在的辖区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单位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调查,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
40、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CDC接到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需要为疫情发生地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五、信息的上报与分析,(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初步调查后,要及时做好资料的保管和存档工作,并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病例分析总结,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提供依据。,质检总局外交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旅游局关于防止非洲埃博拉出血热传入我国的公告原则性加强出入境埃博拉防控工作,质检总
41、局,旅游和交通风险评估:对公共卫生部门和交通部门的建议 从历史记录来看,埃博拉,马尔堡,拉沙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的患者都是在长途旅行后得到确诊,并未有在旅行过程中出现明显症状,逐渐发病直至目的地。 但应注意防护, 但应追踪、,在埃博拉疫区旅行风险非常低,共乘坐交通工具风险非常低,医护人员在防护后风险非常低,加强来自疫情发生地区人员信息收集工作。 暂停疫情发生地特殊物品和相关动物及其产品入境 各局要与边检部门细化每个环节的信息沟通机制,对口岸发现的所有来自或3周内曾经到过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需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件1),并及时将流行病学调查表复印转交地方卫生计生部门,以便其追踪调查。
42、流行病学调查表原件保存至少2个月。 各局发现的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有症状者,要及时报告总局并通报当地卫生计生部门。 即日起,每日上午11:00前,各局要上报口岸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统计表。,在口岸不建议筛查旅行者,到达目的地后,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风险评估。对申报与有症状病例有过直接接触的同机乘客和乘务人员,应进行追踪调查。临近座位包括侧边,前面和后面及过道对面的座位。应机场或港口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航空公司可以要求全部或部分乘客提供行程信息和疾病暴露史对通过接触追踪调查而确定发生过接触的乘客、乘务人员和保洁人员,应进行确切暴露程度的评估,开展被动体温监测(例如,仅感到有些发烧的时候,才监测体
43、温)和症状监测或者对较高暴露风险人员开展主动体温监测(例如,每日两次,进行定时的体温测量),需持续21 天。,预防动物,猪、猴饲养场: 日常消毒 处置 限制或禁止动物转移运输,预防人,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和疫苗提高知晓率个人防护,一、个人防护措施(一)标准防护接触或可能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及其污染环境的所有人员均应做好标准防护,具体措施包括:1. 手卫生所有人员日常工作中均应加强手卫生措施,接触患者或其所处环境时戴医用清洁手套,未戴手套严禁接触病人、病人血液体液或其污染物品,戴手套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推荐使用快速手消毒剂。2. 戴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
44、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当手部皮肤破损、搬运有症状患者和尸体、或直接接触患者体液时佩戴双层手套,在进行环境清洁消毒或医疗废物处理时戴长袖橡胶手套,在接触不同患者、手套污染严重或手套破损时及时更换并进行手卫生。3. 面部防护进入隔离区域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时,至少佩戴外科口罩,与病人近距离(1m以内)接触,或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喷溅的操作时,呼吸道有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飞沫等污染的风险,应戴N95级别的医用防护口罩,每次佩戴前应做密合性检查;眼睛、眼结膜及面部有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飞沫等污染的风险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4. 穿防护服预计接触患者产生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气溶胶飞沫时需穿防护服,搬运有症状患者或尸体时应穿防水围裙。5. 足部防护进入隔离区域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时穿覆盖足部的工作鞋,穿胶鞋或鞋套,不可穿拖鞋、凉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