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基础及中医护理,健康管理部司凤梅,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症、病、证;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中医基础学的主要学术内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藏象(五脏、六腑学说)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体质 病因、病机、诊法 辨证论治,阴阳学说,1、阴阳的属性: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于功能方面的;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方面的。 相对性:可分性,相互转化性2、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
2、转化。,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疾病诊断:阴阳失调无论望闻问切或辨证,都以分别阴阳为首务。2、疾病治疗、护理:基本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相生次序肝滋生心:肝疏泄功能正常,心情易于开朗,气和则色悦。心滋生脾,心情喜悦则脾气健,食欲佳,面色容光焕发。相克次序脾克肾:脾主运化,可抑制肾火亢盛,制止肾水泛滥,保证肾功正常。肾克心:肾水滋润上行以制约心火,防止其过亢。,五行生克乘侮,3、相乘:“乘”凌也,欺负,即过度克制。包括“太过”,如肝气乘脾;“不足”,如脾虚肝乘。4、相侮:即“反克”。原因有“太过相侮”,如木侮金(肝火侮肺);“不用相侮”,如水侮土(脾虚
3、肾侮),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1、疾病诊断:4种传变关系相生,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克,包括相乘和相侮。从色与脉的生克关系判断疾病预后。2、疾病治疗与护理: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护则护法。,藏 象,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是脏腑的核心,与六腑相表里,与形体官窍各有其特定的联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血: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为气之母。津:质地淸稀,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
4、,起滋润作用。液:质地较稠厚,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儒养作用。滋润儒养,化生血液、运输代谢废料。,经 络,概念: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十二经脉:手三阴,从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足三阴,从足走腹。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十二经别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体 质,阴阳平和质偏阳质:代谢亢奋,身体偏热、多动、好兴奋等。用药上宜凉润,忌用辛香燥热。偏阴质:代谢相对抑制、身体偏寒、喜静少动等。用药上宜温,忌用苦寒。指导养生防病、辨证治疗护理,病 因,六气:风、寒、暑、湿
5、、燥、火。太过火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加上人体正气不足,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六邪”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不洁、偏嗜。劳逸失常:过劳、过逸。痰饮、瘀血:病理产物,致病因素。,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病机:虚实变化,疾病转归阴阳失调病机: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阳、亡阴。气血津液失调病机,预防与康复,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既病防变:早起诊治; 控制传变。康复:形神共养,养精保胃,调摄精神; 调养气血、阴阳、脏腑、经络。康复疗法:药物、器械; 针灸推拿气功; 体育娱乐; 自然康复。,治 则,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
6、本; 正治,逆证候而治; 反治,顺从假象而治。扶正祛邪:观而决主次、先后。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中药、方剂基本知识 中药的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作用趋向。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毒性损害性。,中药的用法,配伍:单行 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杀 相恶 相反禁忌: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妊娠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常用中药(16种),解表药:发散风寒、风热药清热药:泻火、燥湿、解毒、凉血、退虚药泻下药; 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收涩药;补虚
7、药:补气、补阳、补血、补阴。,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药:主药臣药:辅药佐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 制约主药的毒性或峻烈性的药 因病势拒药而须加从治的药使药:引经药 调和药性的药,方剂的常用剂型(16种),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药露;茶剂;锭剂;线条剂;合计;糖浆剂;冲剂;片剂;安瓿口服液;注射剂,常用方剂(20种),解表剂(辛温、辛凉、扶正);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肠胃);清热剂(清气分、营分、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清里、温里);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
8、双补、补阴、补阳),常用方剂(20种),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经止遗、固崩止带);安神剂(重镇安神、养心安神);开窍剂(凉开剂、温开剂);理气剂(行气剂、降气剂);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剂);消导剂(消食导滞、消痞化积);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治燥剂(轻宣外燥、滋润内燥);,常用方剂(20种),祛湿剂(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宣散水湿、祛风除湿);祛痰剂(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驱虫剂; 涌吐剂;痈疡剂(外疡剂、内痈剂),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要点及其辨证施护规律的临床护理学科。基本特点
9、:整体观念强调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辨证施护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辨证施护,就是先辨为何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护理原则和方法。 辨证施护,就是先辨为何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护理原则和方法。,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内容,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基本方法,望诊:先全身、后局部。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不能暗示、套问和诱导。切诊:脉诊腕后高骨定关,前寸后尺; 按诊先触摸,后按压,由轻到重,由浅入深,先远后近,先上后下。,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
10、神志:有神、无神、假神。面色:常色;病色(青赤黄白黑)。形态:形体和动态。头面五官:头颈与头发;五官。皮肤:形色;皮肤斑疹。舌:舌质(舌色、舌形、舌态) 舌苔(苔色、苔质)声音:语声、呼吸、咳嗽、呃逆与嗳气。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二便、经带。,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寒热: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阴虚、湿温、阳明潮热,长期低热)汗出:表证辨汗;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疼痛:部位;性质(胀痛、重痛、刺痛、绞痛、灼痛、冷痛、隐痛、掣痛)饮食与口味:食欲、食量、口渴与饮水、口味睡眠:失眠、嗜睡。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
11、弦脉、代脉、结脉、促脉。病情进退。,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阴阳:季节气候、昼夜晨昏。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朝生夕衰。保持良好的治疗环境:病室安静整洁、经常通风、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宜。生活起居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情志护理,基本原则:诚挚体贴,全面关心; 有的放矢,因人施护; 清静养神,清心寡欲; 怡情畅志,乐观愉快。基本方法:说理开导;释疑解惑; 移情易性;以情胜情; 顺情从意。,饮食护理,基本原则:饮食有节,按时定量; 调和四气,谨和五味; 饮食清洁卫生; 辨证施食,相因制宜; 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的分类:清补类食物; 温补类食物; 平补类食物; 辛散类食物; 清热
12、类食物。,康复护理,原则:养生护理,形神兼养; 综合护理; 整体护理;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方法:运动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 饮食康复护理; 推拿护理; 自然沐浴护理。,用药护理,容器:砂锅或砂罐,其次为白色搪瓷或不锈钢器皿,忌用铁、铜、铝等金属。用水:第一煎,液面淹没药物2-3cm; 第二煎,液面淹没药物1-2cm。煎前浸泡: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煮火候及时间:先武火后文火;第一煎文火煎30分钟,第二煎文火煎20分钟。煎煮次数及取药:一般一剂药煎2次,每剂药总取量为250ml左右。特殊药物的煎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 烊化、冲服。,用药护理,给药时间:一般药,进食前后2小时。急性
13、病可多次给药;滋补、开胃药饭前服;消食导滞、刺激胃肠的饭后服;安神、润肠通便睡前服;祛虫、攻下、逐水宜清晨空腹服;调经宜行经前数日服,月经来后停;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给药方法:一般每日服中药一剂,分2-3服。发汗、泻下药中病即止;呕吐病人少量频服或先服少量姜汁;病在口腔或咽喉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服药温度:一般宜 温服。寒证热服;热证寒服;凉血止血冷服;发汗解表、透疹药热服。,针推疗法及护理,针刺法灸法推拿法拔罐法刮痧法腧穴特种疗法:激光、红外线照射、磁疗。其他疗法:熏洗、贴药、敷药、坐药、热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离子导入、超声雾化、穴位注射。,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入院病历:眉栏;主诉及简要病情;既往史;过敏史;四诊检查;辩证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住院病历:住院评估表;护理诊断/问题项目;护理评价;护理记录单;健康教育单;出院病历:出院评估;健康指导。体现“急则护标,缓则护本或标本兼护; 体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原则; 掌握“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突出中医辨证施护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