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休克的诊断治疗现状,安医大一附院心内科 吴继雄,休克的病因及分类,病因分类及血流动力学,低血容量性休克 常见病因有:上消化道出血;外伤、骨折、挤压伤、宫外孕、主动脉窦瘤破裂等所致内出血、外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胃肠道瘘、急性坏死性胰脉炎、腹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量出汗、强烈利尿等造成的血浆、体液过多丢失。 因体内血液、血浆、体液、电解质大量丢失所致。休克时静脉压减低,循环血容量绝对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感染性休克 亦称中毒性休克,败血性休克。常见病因大多为G-菌感染:如肠杆菌科(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脑膜炎球菌等;G+菌感染:如金葡菌、链球菌
2、、肺炎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肺炎、流脑、菌痢、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等;某些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 因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直接或间接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所致。休克时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毛细血管床扩大、微循环血液淤滞、血容量相对不足,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病因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心源性休克 因心脏射血或充盈障碍所致。引起心室射血障碍最具代表者为急性心梗所致心源性休克(梗塞面积往往左室面积40%)。其他有: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衰,大块肺梗塞,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叶穿孔,严重主狭或肺狭伴心动过速。引起心室充盈障碍常见病因有:急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心室率过速,严重二狭或三狭伴心动过速,血栓或粘液
3、瘤嵌顿二尖瓣口。 休克时静脉压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或增加不明显,心输出量减少。,病因分类及血流动力学,过敏性休克 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过敏反应所致。 休克时外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心输出量下降。常伴有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病因分类及血流动力学,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外伤、剧痛、背髓损伤、麻醉意外使血管调节功能障碍,血管张力丧失,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所致。其他 尚有内分泌功能不全(肾上腺危象、粘液性水肿昏迷、胰岛素过量)缺氧等所致休克。 临床以感染性、低血容量性、心源性休克较为常见。,病因分类及血流动力学,休克的发病机理,感
4、染,过敏,失血失液,AMI等,创伤,血量,静脉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血压,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微血管痉挛,微循环灌流,组织缺氧、代酸,Cap前括约肌松弛、微静脉小静脉痉挛,微循环淤血,DIC,组织细胞机能形态受损,心,脑,肾,肺,血管容量,血压,血管容量大量血浆外渗,静脉回流,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缺氧、酸中毒、变态反应、外源性内毒素、外毒素及肠源性菌血症产生内源性内毒素除直接损伤细胞外,还通过作用于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产生细胞因子,导致重要脏器结构及功能损伤(DIC、ARDS、急性肾衰、中毒性肠麻痹、应激性溃疡、心衰
5、、脑水肿、肝昏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MSOF等)使休克由可逆转为不可逆。,休克与体液及细胞因子,参与休克发生发展的体液及细胞因子,体液因子 在休克中作用1组胺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透性增高2激肽 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3前列环素(PGI2) 强烈扩张血管,血小板解聚(休克时PGI2血和栓形成) 血栓素A2(TXA2) 强烈收缩血管,血小板聚集(休克时TXA2血栓形成)4白三烯(LTs) 使白细胞趋化贴附血管壁,释放溶酶体,增加血管通透性和 炎症反应收缩血管5血小板活化因子(PGF) 增加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促进白细胞趋化,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6内啡肽 血管扩张、血
6、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 7肿瘤坏死因子(TNF) 诱导产生PAF,白三烯B4,TXA2,溶酶体酶和氧自由基,诱导合成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使血管扩张,持续性血压下降8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 已证明就是NO,可持续扩张血管,血压下降 9内皮素(ET) 强烈收缩血管10氧自由基 攻击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引起细胞损伤,休克后期器官功能衰竭 11心肌抑制因子(MDF) 抑制心肌收缩,收缩内脏小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12活化补体C3a、C5a 使白细胞趋化,血管通透性地加,氧自由基增多13白介素(IL-1) 促进其他细胞因子合成、释放,介导血管收缩的体液和细胞因子有: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压素
7、、TXA2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白三烯等。 介导血管扩张的体液和细胞因子有:组胺、激肽、腺苷、乳酸、PGI2、内啡肽,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等。 介导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的体液和细胞因子有:组胺、激肽、前列腺素E、心肌抑制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活化补体等。,休克与体液及细胞因子,休克后血液浓缩,处于高凝状态;持续缺血、缺氧、酸中毒及病原微生物、内毒素可直接或间接通过某些细胞因子(如:TNF、IL-1,AF,C5a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膜下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某些创伤及实质器官坏死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产生。,休克与DIC的产生,休克的细胞机制,
8、休克时,细胞缺氧、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酸中毒、钠水潴留,使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如线粒体肿胀、溶酶体破裂)。某些休克,特别是败血性休克,细胞损伤可以是原发的,往往早于微循环障碍。后一过程可由内毒素、外毒素作用于靶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所介导。 休克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激活时耗氧量显著增多(呼吸爆发)生成的大量氧自由基和嘌呤代谢紊乱,儿茶酚胺自氧化,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功能失调,花生四烯酸代谢所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可攻击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导致细胞损伤。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可能系氧自由基介导的损伤。,休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休克的诊断要点,1、存在休克基础病因是诊断休克及区分休克类 型的重要线索。2、
9、明显末稍灌注不足依据:如面色苍白,末稍 紫绀,四肢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静脉萎陷,脉搏细速,烦燥或意识改变,尿 量20ml/小时等。3、收缩压持续10.6kpa(80mmHg)(高血压者 较前下降 80 mmHg以上),脉压差2.7 kpa (20mmHg)。,休克的鉴别诊断,在上述诊断要点中,无一项可单独作为诊断休克的特异性标准。例如不能单独片面根据血压下降标准判断休克。因某些休克早期,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因代偿不一定下降。而仅有低血压,但无微循环和组织灌注不足表现者则不一定均为休克,尚需与低血压状态,体位性低血压,无脉症等相鉴别。在判断微循环障碍时应注意,某些暧休克(可见于某些感染
10、性休克)因高排低阻,可表现为面色潮红,四肢暧,脉搏有力,但血压下降。所以,应对临床整体情况(病因、血压及脉压差、神志、周围循环、尿量等)综合分析后,方能做出正确诊断。,实验室检查,血乳酸含量测量 可作为判断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指导治疗指标。正常值0.51.8mmol/L。据文献报道,治疗前血乳酸 2mmol/L,死亡率15%,5mmol/L,死亡率75%;10mmol/L,死亡率95%。原有肝脏疾病,创伤性休克伴强烈缩血管反应或使用缩血管剂后,该值增高与病情及预后不呈正比。某些感染性休克死亡者,血乳酸含量不一定明显升高。故不能机械看待该指标,动态观察更具价值。近年来提出,该指标可作为休克治疗终
11、点较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 在有条件医院,应成为指导治疗所必须。 常表现为PH(代酸),PO2,PCO2正常或略低。发生ARDS后,早期表现为 PO2进行性下降(常70mmHg),PCO2(常35mmHg),呈呼碱;后期除PO2外,PCO2(常45mmHg),呈呼酸。,实验室检查,尿及肾功能检查 尿量30ml/小时,提示肾灌流不足。尿钠40mmol/L,尿/血肌酐比值10,尿/血渗透浓度1.1,尿比重1.015且比重固定,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但上述指标受利尿剂、高渗药物治疗后影响。,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压积 成人每失血500ml,该值约下降34%,但急性失血早期,该值变化不大。动态观察意义更大。
12、该值增高,提示血浆丢失红细胞丢失。该值末稍血中心静脉血,提示显著血管收缩。其他 血电解质、肝功能、血糖等。,实验室检查,休克时外周血管收缩,袖带法测血压常不准,原高血压或已用血管活性药者更为如此。有时袖带法已测不出血压,而动脉内测压可正常。当需长时间准 确掌握血压时(如心源性休克),最好行桡动脉插管直接测压。同时静脉插管和应用气囊漂浮导管(Swan-Ganz 管)可测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舒张末压(PEDP)或肺楔压(PCWP)。气囊漂浮导管带热敏电阻器,可测心脏指数(CI)。根据血液动力学指标,可正确估计血容量,指导补液量及速度,防止肺水肿,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强心剂提供参考。
13、,血流动力学监测,休克的治疗,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 取平卧位,双下肢可抬高30。心源性休克心衰者可 取半卧位。适度保温,尽量少搬动。 鼻导管或面罩给氧。要求动脉血气 PO2 接近 13.3kpa (100mmHg),PCO2维持在4.75.3kpa(3540mmHg)。 如吸氧后PO2仍进行性下降,需考虑ARDS可能,应作相 应处理并给正压通气给氧。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最好至少建二条静脉通路,一条 粗针穿刺外周静脉,留取血标本后快速补液。另一条 取深静脉穿刺(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插静脉导管至右 房腔静脉处,既可快速输液又可监测中心静脉压。, 补充血容量。无论有无显性失血、失血浆及体液,随休 克发
14、展,毛细血管床扩大,均存在有效循环血管容量不 足。故应本着“需多少,补多少,补足血容量”原则(而 不是“失多少,补多少,恢复血容量” ),积极补足血容 量。在某些失血性休克复苏中,往往需要输入估计失血 量的45倍晶体液才能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目前尚无 休克补液计算公式,有条件可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指导补液量。,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及处理建议,常用晶体液有:平衡盐液,生理盐水。后者较细胞外液含Na+ 高10mmol/L,含CL 高40mmol/L,大量输入可引起高氯血症并加重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者更应限量使用。 常用胶体液有:右旋糖酐、代血浆(羟乙基淀粉)、血浆、白蛋白液
15、、全血或成分红细胞。中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78万)可提高血液渗透压,增加血容量。但应在输晶体液后使用,以防其引起高渗尿液损伤肾小管诱发急性肾衰。低右(分子量24万),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在微循环障碍明显时广泛使用。15%白蛋白液粘度与全血浆相似,但维持渗透压功能相当于全血浆三倍,即每100ml相当于300ml血浆或600ml全血功用。,理想扩容液的选择是既能补充休克时不足血容量,又能在休克纠正后很快排出体外,不增加心脏负荷。晶体液较胶体液更符合这一要求。输入晶体液后约20%留在血管床内,80%进入组织间液,有利于组织间液恢复。而胶体液补充容量更迅速,可避免间质液过度扩张。多数情况下,扩容
16、应以晶体液为主,胶体液为辅。 实验表明,毛细血管处氧运送,在红细胞压积30%时要优于50%时。故除严重失血、影响红细胞携氧能力外,如果红细胞压积30%,不一定要输全血。对心功能不全、容量负荷受限者,如确需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可输成分红细胞。,研究表明,休克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对蛋白的渗漏甚于体循环。使用白蛋白液扩容后可加重肺水肿、诱发ARDS。故除以失血浆为主的大面积烧伤和腹膜炎所致休克时输血浆、白蛋白有重要作用外,一般仅在休克后期有低蛋白血症时使用白蛋白。 研究表明,失血性休克及严重创伤后,使用7.5%的高渗盐水(34ml/kg,4ml/min)复苏成功率提高。近年来发现以12%
17、或6%右旋糖酐70制备的7.5%高渗盐水复苏效果更好。,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机械固定一种补液方案针对各种休克。而应该根据休克不同病因、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病理阶段,既要考虑及时补足血容量,又要考虑心脏负荷承受能力、血粘度、血渗透压维持、红细胞携氧能力、电解质酸碱失衡,能量需要等综合因素而分别采用相应补液方案。, 留置导尿、记尿量及24小时出入量。尿量30ml/小时 或0.5ml/kg/小时,表明肾灌注良好,休克好转。 积极消除病因。在治疗休克同时,应积极进行病因治 疗。如某些外科休克,在补充血容量同时,应果断手 术控制内出血,切除坏死肠管,修补消化道穿孔,引 流脓液等。对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急诊PT
18、CA,也不应 等待完全纠正休克后再进行。,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纠正代酸可改善微循环,防止 DIC,改善心肌收缩力,提高血管活性药物效应。但 酸中毒最终纠正,有赖于休克根本好转,碱性药物治 疗作用是暂时的。在休克早期,因过度换气,常有呼 吸性碱中毒,且一旦血容量补足,(平衡盐液中含有 一定碱性药物),微循环障碍解除,有轻度酸中毒可 很快消失,一般无另输碱液需要。但在比较严重休 克,特别是治疗措施开始较晚,效果较差者,应根据 动脉血气分析指导补碱。常用碱性药物为5%碳酸氢钠。,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不单纯为升血压,应着眼 提高微循环灌流量。有时用缩血管剂后,血
19、压 提高,病情暂时改善,但组织灌注并非一定改 善,血压升高是以小动脉收缩,减少重要内脏 供血为代价换取的。扩血管剂扩张小动脉,增 加组织灌注,但血管扩张时血容量不足,血压 下降,血流变慢,组织灌注又可减少。故应针 对不同病因休克及休克不同阶段,选择恰当血 管活性药物。,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缩血管剂主要用于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其他高排低阻型休克。在综合治疗一时难以奏效,扩容不能迅速进行,血压过低(收缩压7.0kpa),为保证重要脏器基本灌注,可临时用缩血管剂。但对大多数休克,因交感神经兴奋、血儿茶酚胺升高,有不同程度外周血管收缩,扩血管剂使用更普遍。凡属低排高阻型休克,面色苍白、皮肤湿冷、
20、紫绀、花斑、或血容量已补足、中心静脉压不低,但血压、脉搏改善不明显时,均考虑使用扩血管剂。,常用缩血管剂有:间羟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新福林)。 扩血管剂有:异丙肾上腺素、酚妥拉明(立其丁)、山莨菪碱(654-)。 多巴胺在治疗浓度(200800g/min)主要收缩皮肤、肌肉小血管,但舒张肾,肠系膜等重要脏器血管。大剂量(8001000g/min)时收缩全身血管,有其独特治疗作用。, 糖皮质激素应用。对维持血管壁、细胞膜、血小板和溶 酶体膜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抗炎,抗 毒素,抗过敏,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治脑水肿和ARDS, 起有益作用。但抑制免疫反应,诱发应激性溃
21、疡消化道 出血发生,延缓心肌梗死愈合等为其缺点。多数学者认 为,并非所有休克均应使用,有学者认为在感染性休克 中使用并不能提高存活率,甚至主张不用。 使用指征是:过敏性休克,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 全,感染性休克或严重休克时,早期、足量、短程使用 可能有效。,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 肠源性菌血症和内毒素易位防治。目前认为肠道是 休克时内源性内毒素主要来源。其防治措施是: 1、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口服肠道不吸收抗菌素(新 霉素、多粘菌素等),中药大黄,清洁灌肠。 2、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口服乳酸杆菌等。 3、中和或灭活内毒素:抗内毒素血清,单克隆抗体 E5和 HA-IA,乳果糖,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 质
22、(BPI)。,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 体液及细胞因子拮抗剂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 单克隆抗体及TNF受体,白介素-1(IL-1)受体拮抗 剂、纳络酮(拮抗内啡肽)、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受体拮抗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别嘌呤醇,维生素A、 E、C(清除氧自由基),抑肽酶(减少激肽生成), 己酮可可碱(抑制TNF,IL-6生成),阿斯匹林和消 炎痛(减少TXA2生成),PGI2类似物,钙拮抗剂(减 轻再灌注损伤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连续 性血液吸附透析等已被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抗休克治 疗,但疗效尚待证实。,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 防治DIC。临床实验发现,严重创伤或感染性 休克几乎均发
23、生DIC,故有学者认为早期使用 尿激酶或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有利于阻 止休克向不可逆方向发展。 器官功能衰竭防治。及早发现和处理脑水肿、 ARDS、心衰、急性肾衰、应激性溃疡、MSOF 等。,休克的综合治疗措施,低血容量性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并尽快纠治病因) 根据失血、失血浆、失水程度选择补液种类、量及速度。一般先在3045分钟内输生理盐水10002000 毫升。大量严重活动性失血最好输全血,常需1000 毫升或更多。动脉失血者,可先作动脉输血,输血量一般2500 毫升,每输1000毫升库血应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 毫升以中和枸椽酸钠。超过2500毫升应改用新鲜肝素血,并按1:1鱼精
24、蛋白中和之。一时未获得全血,可先用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浆或白蛋白液代替。量以红细胞压积保持3035%为宜。如大量补液出现衰,可静注西地兰0.20.4 毫克。失血浆为主者,可输血浆或白蛋白。失水为主者一般用生理盐水、平衡盐液或葡萄糖液结合电解质丧失情况酌情补给。血容量已补足,或休克时间较长,应注意纠酸并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手术止血者,不应等到休克完全纠正再行手术。,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感染性休克(控制感染和纠正微循环功能障碍) 抗生素应用: 虽不断有高级抗生素问世,但感染性休克 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已有证据表明:抗生素可增加内毒 素释放,可促进某些细胞因子(如TNF)生成及耐药菌生 成。
25、而抗生素对内毒素和细胞因子诱发的组织损伤无保护 作用。及早控制感染首先应对能清除的原发病灶及时清 除,在感染早期使用足量,有效及选用杀菌后释放内毒素 少的抗生素(如氨基糖甙类)。当休克进入持续发展的低 血压和MSOF是否仍需用强大抗生素,值得进一步研究。临 床研究表明,是机体对休克反应程度而非感染严重程度决 定休克患者预后。,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 补充血容量: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多用。结合 纠酸使用碳酸氢钠也有扩容作用。特殊情况下可给血 浆或白蛋白。 纠正酸中毒:首选碳酸氢钠,轻症每日约400毫升,重 症每日约600800毫升。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冷休克(低排高阻)在充分扩容 基础上,
26、纠酸后使用扩血管剂,可选用酚妥拉明,山 莨菪碱,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缩血管剂一般仅在 扩血管剂单用病情无好转时配合扩血管剂一起使用, 常用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羟胺。,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 拮抗细胞因子,中和或灭活内毒素:纳洛酮,己酮可 可碱,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 体及可溶性受体,环氧化酶抑制剂消炎痛,氧自由基 清除剂SOD,抗内毒素血清或抗体,连续性血液吸附透 析等,疗效尚待证实。 激素:是否应用有争议。因大剂量激素应用已被证明 不能提高存活率。但国内仍认为早期,大剂量应用并 迅速撤停可能有效。 心衰、肾衰、DIC、脑水肿、ARDS、应激性溃疡、MOF 防治。,不同类型
27、休克处理侧重点,心源性休克(及时病因治疗,维护心泵功能,改善血液动力学紊乱,纠治微循环障碍) 及时治疗病因:最具代表的是AMI面积40%左室面积。其内科治疗住院病死率达7080%以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及溶栓均不能降低死亡率。但急诊血运重建术,包括急诊PTCA、CABG可使死亡率下降至50%以下。对AMI急性机械性并发症包括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所致休克者紧急手术也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心包填塞及时穿刺放液,张力性气胸放置胸腔引流管,迅速控制严重心律失常等病因治疗常可使休克根本性好转。,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 血液动力学监测及心电监护,镇痛,吸氧。 维持血压:如血压急剧下降可先滴注间羟胺,同时可加
28、 用多巴胺。 补充血容量:根据血液动力学监测指标补充血容量。对 AMI合并休克者,补液尤应谨慎进行,避免急性肺水肿发 生。可先作补液试验(PCWP15mmHg,CVP12cmH2O时 进行)在515分钟内给等渗盐水或低右50100ml,如 反应良好(血压升高、尿量增加、心率下降),PCWP和 CVP不变或比原水平升高PCWP2mmHg,CVP23cmH2O, 可继续补液直至PCWP达1518mmHg,CVP达15cmH2O,血 压恢复正常,临床休克征象消失。,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右心室心梗休克者(血液动力学特点是:右房、右室压明显升高常1.3 kpa,但左室充盈压正常或稍高,两者之比0.6
29、5,同时有血压下降,心指数2.5L/min/m2),必须快速扩容(可选右旋糖酐或等渗盐水)提高右房 左房压差,使血液通过低阻肺血管床,增加左室充盈压。24小时补液量可多达30006000毫升,至PCWP升至2.0kpa,右房压升至2.42.6kpa,血压回升。过度扩容导致肺淤血,肺水肿时,可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治疗。但右心梗时,应慎用利尿剂及扩血管剂。,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 合并泵衰竭治疗:AMI合并泵衰竭应慎用洋地黄,以扩 血管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非洋地黄 类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安力农)及机 械辅助循环治疗为主。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尤其 房颤室率较快时,可使用西
30、地兰,但剂量减半。 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机械辅助循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体外 反搏术(ECP)可增加冠脉灌注,虽不能降低死亡率, 但可以稳定病情,(尤其在室间隔穿孔,二尖瓣返流 时)争取手术或血运重建治疗时间。 其他:胰高血糖素(35mg 静推, 3分钟后无不良反 应可重复,继以35mg 肌注, q1h,或510mg/h加入 糖水静滴,连用2448h)。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 心梗愈合,如使用应尽早足量短暂使用。,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过敏性休克 立即肌注1:1000肾上腺素0.51ml,如需要 可每510分钟重复一次。 维持气道通畅,严重喉头水肿者应气管切开。 抗过敏
31、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 适当补液、纠酸。,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神经源性休克 因剧痛所致者给吗啡、度冷丁止痛。因血管扩张所致者给缩血管剂(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治疗,并适当补充血容量。,不同类型休克处理侧重点,休克的预后及展望,及早发现和治疗休克是复苏成功与否关键。在休克不可逆之前,如能针对不同病因、不同个体、不同病理阶段采取及时处理病因,合理扩容纠酸,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等综合治疗,往往可获较好疗效。当休克发展为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后,无论采用当前何种疗法治疗,预后极差。目前休克(主要包括失血性、感染性、心源性休克)死亡率仍在50%左右,远未达到满意程度。 随着对休克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如何更有针对性防治休克中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应答反应异常及体液、细胞因子释放对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将成为休克治疗研究主攻方向。,谢 谢,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