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 热,Fever,体温调节中枢 高级部位 低级部位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调定点(Set point) 产热、散热活动 (动态平衡) 外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核心温度维持调定点水平,体温偏离调定点,(Preoptic anterior hypohalamus),(脑干、脊髓),正常体温调节模式,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Physiological temperature elevation)病理性体温升高 (1) 发热(Fever) (2) 过热(Hyperthermia),一、概念(concept),由于机体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
2、rthermia is described as elev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that occure without changes of the set point in the hypothalamic thermoregulatory center., 产热增加:甲亢、癜痫 、全麻药物(氟烷)等; 散热障碍:中暑;大面积烧伤、皮肤鱼鳞病等;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意外出现的高热。,3.过热(hyperthermia),一、概念(concept),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Etology and Pathogenesis),一、发热激活物,1外致热原(体外)
3、细菌 病毒 其它微生物 2.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能够刺激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统称为发热激活物。The heat cytokines can be generated by a pyretic substances that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pyrogenic activator.,(一)外致热原,1. 细菌(Bacterium),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um),全菌体或颗粒成分被细胞吞噬; 细菌外毒素(肠毒素、红疹毒素和白喉毒素等); 细菌胞壁产物“肽聚糖”。,G- 胞壁内含有脂
4、多糖(Lipoplysaccharide,LPS)(内毒素Endotoxin,ET)其致热性和毒性成份是脂质A。 LPS具有耐热性,在干热160,2h才灭活。,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um),分枝杆菌( Branches bacilli ),病毒真菌螺旋体衣原体疟原虫 病毒的致热性可能与包膜中的脂蛋白和血凝素有关,其它病原微生物的致热性与包壁中的脂多糖有关。,2. 病毒(Virus) 和其它微生物,(一)外致热原,(二)体内产物,1. Ag-Ab复合物 对产致热原细胞有激活作用。2. 类固醇和致炎物 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尿酸结晶。,(二)内生致热
5、原 Endogenous Pyrogen,1. 产EP细胞来源 单核巨噬细胞类:血单核细胞、肝星状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等。 肿瘤细胞:何杰金氏病瘤细胞、白血病细胞、肾癌细胞等。 其他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并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细胞因子称之为内生致热原。EP is produced in EP-releasing cell response to pyrogenic activators, and cause fever by their ability to set-point cha
6、nge in the hypothalamic thermoregulatory center.,(1)IL-1 (Interleukin-1)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2)IL-6 (Interleukin-6) 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TB淋巴细胞等产生。(3)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TNF- TNF常用于肿瘤期治疗,但其副作用引起患者的发热反应。 (4)IFN (Interferon) IFN-具有较强的致热原性(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2.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三)发
7、热时体温调节的机制,1.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Ways of EP Signal the CNS ),2. 正调节介质,(3) CRH(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CRH(IL-1、IL-6 刺激下丘脑释放CRH)介导IL-1和无菌性炎症诱生 的细胞因子所引起的升温与代谢。,(2) cAMP(Cyclin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是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在POAH神经元内调节细胞机能和突触传 递,参与体温的正调节。,(5) NO(一氧化氮) 新型的神经递质,2.正调节介质,(3) 膜联蛋白A1(annexin A1) (
8、 发热时体温上升是正负调节的共同作用的结果),(2) -促黑激素(-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MS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解产物,具有极强的解热或降温作用。,3.负调节介质,三、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体温下降期,1.热代谢特点及临床表现,心血管改变:心率加快,血压改变 呼吸改变 发热 血温 代谢 酸性产物 呼吸加深加快 消化机能改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CNS机能改变头痛、谵语和幻觉,小儿高热(热惊厥),2.生理功能的改变,抗感染能力改变 灭活部分对热比较敏感的致病微生物(有利)如淋球菌等、某些免疫细胞能力增强(有利)如人淋巴细胞、某些免疫细胞功能降低(不利)如自然杀伤细胞等;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发热时产EP细胞所产生的大量EP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急性期反应 定义: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 时相的反应。 主要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 变及白细胞计数的改变;,3.防御功能的改变,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发热的一般处理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1、高热(40以上) 2、心脏病患者 3、妊娠期妇女 4、有明显不适、头痛、意识障碍和惊厥,哪些病例需要及时处理?,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