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传佛教古寺庙建筑特点浅析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摘要:拉卜楞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其建筑具有浓郁的藏族建筑特色。并在甘青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本文介绍了拉卜楞寺的建筑特点,对形成这些特点的政治、宗教、文化、环境及本地区诸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作了简要的分析。在藏汉族文化发展中,汉族的儒家文化和藏族的藏传佛教,都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建筑打上深深的印记。都是研究建筑发展源流应给予重视的因素。关键词:甘南藏族宗教建筑 拉卜楞寺 文化交流ABSTRACT/ Buddhist Labrang Monastery, one of the Gelug Sect of Tibeta
2、n six metropolitan. Its architecture has a strong Tibeta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have greater influence and representation in Gansu and Qinghai reg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Monaster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political, religi
3、ous, 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between the regions various ethnic briefly analyzed. Ha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ibetan, Han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and Tibetan Buddhism, has had a major impact on society, but also to the building marked a deep imprint.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building develo
4、pment are factors that should be given attention.KEY WORDS/ Labrang Monastery in Gannan Tibetan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cultural exchanges宗教,是一个民族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对宇宙存在的解释,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并以此来约束或调整信众的言行。而宗教建筑不但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宗教在被传入一个新的国家后,往往会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和改造,以此建立起来的宗教建筑更加体现了本地的文化特色和建筑特点,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宗教,在不同的国
5、家也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所以研究宗教建筑对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国内的西藏、青海、甘肃、蒙古一带,藏传佛教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在甘肃南部生活的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交往源远流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给建筑打上深深的印记。西北地区古为狄、羌、西戎之地,甘南藏族是有这些原始民族衍变而来,还是唐时吐蕃向这一地区移民并同化当地民族的结果,人们尚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历史上,汉族、藏族和其他民族都曾在甘南地区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各名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交流和融合,彼此势力的进退消长,则是显而易见的。
6、由于各名族长期交往中在文化生活诸方面的互相影响,由于所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生活特点。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在藏族建筑中,宗教的影响非常明显,宗教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放前佛教在藏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宗教活动主要场所寺院,是藏区的主要文化中心。许多贫瘠的牧区,都建有富丽堂皇的寺院。佛教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是藏区市镇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甘南的藏族寺院建筑,当推拉卜楞寺为最典型。拉寺位于甘肃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其最早的建筑活动,始于清康熙四十八年。从那时起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历世寺主嘉木样活佛带领下,拉卜楞寺先后建成闻思、续部下时轮、医
7、、喜金刚、续部上等六大学院,及众多佛殿、活佛府邸、僧侣住宅和藏经楼、印经院、经纶房等各类宗教建筑四十余万平方米,形成蔚为大观的佛寺禅林。拉卜楞寺建筑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无论总平面,还是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藏族风格非常显明。堡屋石墙,金顶碧瓦,佛寺僧舍,鳞次栉比。雄浑粗犷,色彩鲜明的建筑群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1 拉卜楞寺的建筑特点拉卜楞寺从选址到建设,遵循相应的宗教仪规。但按照现代建筑规划的要求来看,寺院的总体布局也是科学合理的。建筑群依山傍水,背坡向阳,居高临下;重要建筑占据地势较高处,利于排水和防卫。所有建筑以大经堂为中心展开,布局自由而不发散。在拉寺学院建筑中,以大经堂地位最高,为全
8、寺之中枢。建筑功能布局最为典型。重点做一介绍。大经堂从前至后依次分为前殿、经堂和后殿三个部分。经堂建筑平面为方形,木石结构。建筑面积约两千多平方米。可容纳三千喇嘛同时诵经。殿内明柱上包着精致栽绒柱套,挂着精美刺绣佛像,殿顶缀蟒龙图案缎幕,悬挂剪绣五彩幢幡宝盖等。装修金碧辉煌。经堂内墙面均用木板装成,既隔热防寒,也便于油漆彩绘。经堂周围墙上没有窗户,仅从屋顶中部升起的天窗中透进部分光线。封闭的空间,佛龛前明灭闪烁的酥油灯光,室内香烟缭绕;墙壁上浓笔重彩的唐卡、悬挂的重重幢幡宝盖,在微弱光线中蒙蒙胧胧,气氛肃穆神秘。这样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加强诵经者万念俱灭、一心向佛的心理活动。在前殿与经堂之间的庭院
9、,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喇嘛们常在这里辩经,通过辩经的方式研究佛学经典,锻炼思辨能力,提高佛学水平。庭院开放的建筑空间,与辩经时的自由热烈气氛非常协调。后殿的空间更加封闭。面宽仅36 米,进深12 米,高达近10 米的小空间在面宽方向上又一分为三。后殿各个方向均不开窗。在安置佛像、灵塔后,空间逼仄高耸,也更衬托出佛像灵塔的高大伟岸。从建筑立面看,大经堂背山面河,地势前低后高。建筑层数从前殿门楼之后逐渐增加。如前殿庭院围廊为一层,经堂为二层,后殿为三层。屋面瓦作和脊饰等级也逐渐提高,由前殿的绿琉璃瓦顶到后殿四层屋顶上的鎏金铜瓦,脊饰鎏金宝瓶、飞龙。屋顶轮廓线越来越丰富,把空间造型不断推向高潮。大经
10、堂的立面藏民族特色浓郁。外墙用青灰色块石砌成,质感厚实凝重。石墙上部用长为约40厘米的边麻枝扎成小束草染色浸油后砌成高一米左右的墙带,上嵌铜质花饰。这种墙带具有红绒面质感,与下部石墙形成强烈对比。而在边麻墙带上下又安放了枋木和带椽头式样的月亮枋,使边麻墙带与整个墙面有联系又有分别,增加了墙面的变化。窗套用草泥抹成上宽下窄的梯形,涂黑色,与整个墙面协调而醒目。窗户挑檐与大门雨篷、门楼抱厦及屋面挑檐的构造做法基本一致。这种重复使用的构造做法,也加强了建筑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呼应。第二类建筑为佛殿。拉寺佛殿建筑数量很多,至解放时,计有大小佛殿48 座。其中弥勒佛殿高六层,面阔进深各五间,木石结构。顶为鎏
11、金铜瓦歇山坡顶,称大金瓦寺。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光绪十年翻建。内供鎏金大佛高十米,为尼迫尔工匠所造。小金瓦寺即释迦牟尼佛殿,高三层。亦为木石结构。佛殿功能与学院经堂有所不同,不需要举行大规模诵经和辩经活动,主要为安放佛像供僧俗民众烧香礼拜。除了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有佛事活动外,平时仅少数僧侣管理。所以平面布局较简单。平面方形。靠后墙为佛龛置佛像,前设香案灯台,与大经堂后殿布局相似。立面造型和门窗檐口等细部做法与大经堂一致,使整个建筑群立面既有变化又统一协调。与经堂一样,佛殿的建筑等级在拉寺也是最高的。佛殿外墙一侓刷红色,可以有边麻墙、鎏金瓦、门楼彩画等,以突出佛殿的重要地位。第三类建筑即住宅。活
12、佛住宅与普通僧舍有很大的差别。在布局上,一般大活佛住所分前院和后院。后院为精舍,是活佛个人的经堂及住宅。前院较简单,多为二层,下为库房,上为经堂。嘉木样住所为三院:上院德容宫,中院图旦颇章,下院德容修。活佛住所大门可雕花架彩,后院楼台环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冬夏有别。住房内陈设也很华丽。外墙色彩因活佛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除在西藏任过堪布的活佛住宅可涂黄色外,余皆红色。为木石结构。而一般僧众住宅,均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屋内四壁用木板装修,贫者仅装半截。板壁上设佛龛碗架。佛龛内供佛像、经卷,并置铜或银质酥油灯,净水碗等。炕为连锅炕,设拉窗分隔。一般僧侣,炕上仅铺一条藏毡或羊皮,晚上睡觉和衣而卧。有
13、些富僧也有羊皮被褥或绸、布铺盖。甘南藏族的宗教建筑,在千百年的发展实践中,在建筑技术上有许多创造。砌石、木作、油漆彩绘、缝制刺绣、铜饰鎏金等各方面度具有很高的成就。如拉卜楞寺经堂、佛殿等建筑,墙体很厚,多在1.5 米以上,以块石砌成。藏族工匠在砌墙时不用挂线和靠尺,却能砌得十分均匀,墙面平整,棱角分明。展现了他们的高度技巧。木构部分。拉卜楞寺的建筑同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一样,是汉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汉藏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拉寺建筑都是藏族碉楼形式的平屋顶,采用木密肋梁板承重。而经堂、佛殿等重要建筑,则在其主楼顶层居中部位采用木构梁架坡屋顶。使建筑既有藏族建筑的雄浑粗犷,又有汉族建筑的
14、飞灵秀丽。拉寺建筑坡屋顶木构部分历来为甘南及附近地区的汉族工匠承建,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斗拱用材较小;采用斜角散斗;坐斗和散斗上开槽均很浅等等。2 建筑文化成因拉卜楞寺地处安多藏语系地区。在藏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由于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和碰撞。在总体族群文化的凝聚和维系下,藏区不同地域文化也存在差异,建筑和建筑文化也有所不同。这就是建筑的地方特色。与汉族社会不同,藏族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中,佛教影响举足轻重。拉卜楞寺并非西藏以外唯一之格鲁派寺院,其影响所以如此之大并能跻身于格派六大寺院之列,与拉寺地处藏汉区结合部,为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经济比较发达有关。也与
15、历世嘉木样活佛高深的宗教学识和巨大影响有关。在拉卜楞寺建寺以涌现出许多高僧大德而名闻遐迩,成为西藏以外最大的佛教学府,藏区很多僧侣,以能在拉寺就学深造为荣。拉卜楞寺建筑等级高,规模宏大,在安多藏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藏族建筑中,宗教建筑等级最高。宗教建筑体现了藏族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最优秀的部分,藏民族特色最为显明。其次,格鲁派为藏传佛教最大派别。宗喀巴改革藏传佛教,严格遵守佛教戒律和仪轨,建筑活动也会受到影响。但其影响面仅限于建筑总体布局和涉及宗教的方面。汉族建筑历史中会出现宋营造法式那样的法规性文件,对梁架体系用材等级等作出具体规定。藏族宗教建筑中只对佛塔、佛画的尺度比例有详细的研究和规范。
16、而寺庙建筑则沿袭传统做法,是寺院和工匠合作的产物。由于藏区地域广大,环境千差万别,建筑材料不尽相同,拉卜楞寺建筑,也会融入了许多甘肃当地的建筑元素。尤其屋顶梁架寺庙院门等木作部分,甘肃地方特色更加明显。拉卜楞寺建筑的总体布局、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平面及立面造型,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式限定,但由于长期以来藏民族建筑中的生活经验积累、约定俗成的材料应用和技术作法,形成鲜明的藏族建筑特色。整个建筑群中,经堂佛殿等主要建筑居中且位置最高,喇嘛居所和普通房屋遍布四周。以大经堂前广场为中心,道路向四周放射状分布。虽然没有总体规划,建筑布局略显凌乱,但建筑群整体形象和天际轮廓线仍感和谐统一。经堂建筑中的“都纲法式
17、”在藏族建筑中已为固定作法。经堂为平顶,大雀替梁联系中部天井四周各柱,形成单向框架,上铺密肋木椽。屋面平面形如“回”字。而一二层平顶之间可开侧窗采光。同时,在藏族建筑中,又广泛吸收了其他民族建筑作法并与藏族建筑结合,成为藏族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因地域材料做法之不同,拉卜楞寺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也会有所差异。如拉卜楞寺与塔尔寺相距不远,且同属格鲁派六大寺,建筑风格却有较大区别。拉卜楞寺建筑雄浑粗犷,具有鲜明安多地区藏族特色。塔尔寺建筑的历史远早于拉卜楞寺,但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而表现出较浓的汉族建筑印记。参考文献: 1 甘肃宗教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 拉卜楞寺佛教文化索代编著甘肃民族出版社3 拉卜楞寺简史 丹曲著甘肃民族出版社4 藏族佛画艺术青海美术出版社5 论甘肃传统建筑技术何如朴 建筑学报1996-16 甘肃藏族传统宗教建筑许新亚 世界建筑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