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检查方法,颅脑头颅平片(plain film of skull)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pgraphy) CT MRI 脊髓X线平片脊髓造影(spinal myelography)CTMRI,一、颅脑,头颅平片(Plain film of skull)简单、经济;一般用正、侧位。对头颅外伤、先天性畸形和颅骨疾病等的诊断最适用,但诊断价值很有限。脑血管造影(Cerabral angiography)采用DSA技术,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血管闭塞和了解脑瘤供血情况。 CTA、MRA可替代大部分诊断需要。,一、颅脑,CT:一般用横断面,层厚
2、81Omm,小病变可行薄层扫描。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对颅内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颅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脑积水等平扫即可明确诊断,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需做增强描。CTA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灌注成像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plain CT,enhance CT,CT A,(四)MRI,切层方向层厚扫描序列MR血管造影(MRA)MR增强扫描MR弥散加权(DWI)及灌注加权(PWI)成像脑功能成像(fMRI)及MR波谱(MRS)的研究,(四)MRI,切层方向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层厚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矢状及冠状面层厚45mm,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
3、于等于3mm。,扫描序列SE序列T1W及T2W,T1W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而T2W显示病变较敏感。其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SE,FSE)及梯度回波序列(FLASH),其中水抑制成像(FLAIR)较常在颅脑应用。EPI序列一般用于小儿、昏迷等不配合病人或危重病人的检查。MR血管造影(MRA)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的诊断,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主要技术有TOF法和PC法。MR增强扫描增加病变与正常脑组织对比,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应用:鉴别肿瘤和水肿。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显示隐匿性病灶。,(四)MRI
4、,(四)MRI,MR弥散加权(DWI)及灌注加权(PWI)成像DWI主要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PWI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脑功能成像(fMRI)及MR波谱(MRS)的研究fMRI通过检测病人接受刺激(包括视觉、触觉等)后的脑灌注变化来研究皮层活动的功能定位,是目前神经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MRS可检测外伤、肿瘤或癫痫病人脑组织的代谢情况。,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CT,MRI,MRI,一、磁共振自旋回波序列(MRI SE SEQUENCE),T1WIT2WIPDWIFLAIRCE T1WI,二、MR血管造影(Magnetic Res
5、onnance Angiography),脑底动脉环动脉瘤,右侧椎动脉狭窄,管腔变细,血流信号减低,颅内段断续显示,(一)脊髓平片(plain film of spine cord)(二)脊髓造影(spinal myelography)(三)CT (四)MRI 显示脊髓和病变最佳影像检查方法,二、脊髓,二、脊髓,脊髓平片(plain film of spine cord)常规摄正、侧位片、斜位片。对诊断脊椎骨病变或椎管内病变有帮助。脊髓造影(spinal myelography)将碘对比剂经腰穿或小脑延髓池穿刺注人脊椎管蛛网膜腔,在透视下观察对比剂在椎管内的形态和流动情况,以诊断椎管内病变。主
6、要用于判定椎管内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对椎管内肿瘤和蛛网膜粘连有诊断价值。,平 片,脊髓造影,二、脊髓,CT: 仰卧位,扫描层厚15mm,用软组织窗位及骨窗位分别观察,必要时可行矢状、冠状面重建及CT三维重建。增强扫描用于椎管内肿瘤和血管性疾病。脊髓造影CT(CT myelography, CTM) 一般在脊髓造影后12小时内进行CT扫描,具有CT及脊髓造影的双重优势。可清楚显示硬脊膜囊形态及脊髓结构。,二、脊髓,MRI:矢状面+横断面,显示脊髓全程和病变上下平面;观察脊髓及病变与脊髓、椎管的定位关系;有时加冠状面扫描。常规TlWI及T2WI成像。增强扫描可提高椎管内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
7、MR脊髓成像(MR myelograhy,MRM)又称脊髓水成像,获得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影像,类似椎管造影效果,有望替代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第二节 正常影像解剖,颅脑头颅平片血管造影CTMRI脊髓CTMRI,一、颅脑,头颅平片颅骨: 儿童较薄,成人较厚,分内、外板及板障3层。颅缝与囟门: 颅盖骨骨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X线呈锯齿状线样透明影,儿童期较清楚。囟门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不规则多角形透明区,颅缝及因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封合变窄,后囟和人字缝之间有时可见多余骨块,为缝间骨,多无病理意义。,头颅平片,颅壁压迹: 脑回压迹: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血管压迹:脑膜中动脉、板障
8、静脉及蛛网膜颗粒压迹。蝶鞍:位于颅底中央,前以鞍结节、后以鞍背为界,侧位显示清楚,正常前后径716mm,平均11.5mm,深径714mm,平均9.5mm。岩骨及内耳道:岩骨可于后前位片上从眶内观察;正常内耳道呈管状低密度区,位于岩骨内,两侧基本对称,大小相差一般不超过0.5mm,宽径平均为5.5mm,最大为10mm。,头颅平片,颅内生理性钙斑:松果体钙斑:成人显影率高达40%,可根据 其移位方向判断占位性病变的大致位置。大脑镰钙斑:正位居中线,呈三角形或带状,显影率近10%。床突间韧带钙化及侧脑室脉络丛钙斑显影率较低。,一、颅脑,血管造影正常脑动脉有一定迂曲,走行自然,由近向远逐渐变细,管径光
9、滑,分布匀称,各支位置较为恒定并与脑叶有一定对应关系。,一、颅脑,CT:颅骨及空腔 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鼻窦及乳突气房内气体呈低密度。含脑脊液腔 脑室、脑池、脑沟、脑裂等腔内含脑脊液为低密度。脑实质分大脑额、颞、枕、顶叶及小脑、脑干。CT可区分皮质及髓质,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大脑基底节是大脑半球的中央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及杏仁核。内囊分前肢、后肢及膝部,为白质带。外囊为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增强扫描 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强化,正常硬脑膜及垂体、松果体血供丰富且无血脑屏障,强化明显。,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蝶鞍层面,颅底层面,正常脑
10、CT横断位图像,鞍上池层面,三脑室前部层面,三脑室后部层面,侧脑室体部层面,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正常脑CT横断层影像,侧脑室顶部层面,脑室上层面,骨窗,一、颅脑,MRI:脑组织 MRI图像上灰、白质对比清晰。T1WI灰质信号白质。大脑池、脑室及脑沟内脑脊液 脑脊液主要成分为水, 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明亮高信号。水抑制序列(FLAIR)呈低信号。颅骨、空腔及软组织 头皮及肌肉T1WI为等信号,T2WI低信号;皮下脂肪T1WI高信号, T2WI稍高信号;颅骨呈“夹心饼”样三层结构,T1WI 、 T2WI颅骨内、外板为低信号,板障为高信号;鼻窦及乳突气腔无信号。,正常脑MRI表现,矢状位,
11、冠状位,正常脑MRI表现,MRI:,脑血管:MRI因流空效应而直接显示脑血管结构,流速较快的血管表现为低信号,流速较慢的血管则为高信号。颅神经:高场MRI可清楚显示颅神经走行,T1WI最清楚,呈等信号。,二、脊髓,CT平扫:硬脊膜囊显示清楚,上颈段脊髓显示较下颈段及胸腰段脊髓清楚,硬脊膜外间隙为低密度脂肪影,神经根可显示。CTM在高密度的脊蛛网膜下隙衬托下可清楚显示脊髓、马尾和神经根。MRI:脊髓位于蛛网膜下隙的中央,T1WI和T2WI脊髓与周围CSF对比明显,可清楚区分。T1WI脊髓为软组织样等信号,CSF为低信号;T2WI脊髓仍为等或较低信号,而CSF为明亮高信号;脊髓灰质在横断面上呈“H
12、”形蝴蝶状,其周围为白质束。,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一、颅脑二、椎管内肿瘤的X线基本征象,一、颅脑,平片脑血管造影颅内病变的基本CT及MRI表现,(一)平片,颅内压增高 颅缝增宽是常见而又可靠的表现,年龄愈小愈明显,在儿童以冠状缝明显,成人则以人字缝增宽多见。蝶鞍改变蝶鞍增大,后床突变小或消失,鞍背变短、薄或消失,成人明显。脑回压迹增多颅壁变薄,(一)平片,颅内肿瘤的定位征象局限性颅骨改变颅骨局限性增生或破坏,见于脑表面或靠近颅骨肿瘤,如脑膜瘤。蝶鞍改变鞍内肿瘤使蝶鞍呈球状增大,鞍背后移并竖起,呈 鞍内型改变;鞍上肿瘤呈鞍背短,蝶鞍扁,开口增大,呈 鞍上型改变;鞍旁肿瘤呈双重影,鞍增大
13、,患侧前床突上翘或破坏,呈 鞍旁型改变。钙化根据钙斑位置及形态可大致判断肿瘤位置和性质。如蝶鞍区弧形钙化多为颅咽管瘤,脑膜瘤钙化多呈团块状,幕上条带状钙化多为少支胶质细胞瘤。松果体钙斑移位,(二)脑血管造影,血管移位 颅内占位性病变、水肿等常推压脑组织致脑血管移位,走行改变,移位的程度取决于占位病变的大小和生长方式。血管形态改变 表现为动脉增粗、痉挛变细或狭窄、拉直。血循环改变 脑血循环改变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颅内压增高时颅内静脉压升高,脑循环减慢,良性肿瘤常见局部循环时间延长,而恶性肿瘤则局部血循环加速。,(三)颅内病变的基本CT及MRI表现,病灶显示CTMRI病灶的强化表现脑水肿占位效应
14、脑积水脑萎缩,(一)病灶显示,颅内病灶常表现为异常的CT密度或MRI信号,这是病灶的直接征象。CT:与正常脑组织对比,病灶分为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及混杂密度。高密度病灶:实性肿瘤、出血、钙化,病灶增强扫描能鉴别。低密度病灶:组织的坏死、水肿(肿瘤、脑梗死、炎症、外伤), 液体(囊肿、软化灶)和脂类(脂肪瘤、畸胎瘤)。等密度病灶:实性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和出血的某一阶段等。 通过病灶周围水肿、占位征象和对比剂强化识别。混杂密度病灶:含多种成分的病变,如高密度钙化、出血,低密度脂肪、囊变、坏死区,多见于颅咽管瘤、畸胎瘤等肿瘤。,(一)病灶显示,MRI:病变分为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及混杂信号。
15、多数实性肿瘤、梗死、炎症及脑水肿: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坏死及囊性变:T1WI呈低信号,T2WI为明亮高信号。血肿:信号较复杂,与不同的出血阶段有关,一般亚急性或慢性血肿T1WI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明显优于CT。钙化:T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一些小的点、片、条样钙化MRI上常不能显示。脂肪类病变:在MRI上表现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流空效应:无信号(黑色),见于肿瘤血管、血管瘤、血管畸形等。,(二)病灶的强化表现,颅内病变强化机制是血脑屏障形成不良、异常血管增生引起血流量增加。增强扫描可使平扫未显示的病变得以显示,或平
16、扫虽已显示,但通过强化形式与程度可进一步定性,帮助鉴别诊断。CT及MRI强化形式基本类似。强化类型:均一强化、斑状强化、环状强化及不规则强化。均匀强化脑膜瘤、生殖细胞瘤、成髓细胞瘤等。 斑状强化血管畸形、星形细胞瘤、脱髓鞘疾病、炎症等。 环状强化囊性或坏死性病灶,如脑脓肿、脑转移瘤、星形细胞瘤等。 不规则强化恶性胶质瘤等。 脑回状强化脑梗死。,(三)脑水肿(brain edema),多种疾病均可产生脑水肿。肿瘤引起的脑水肿常因血脑屏障破坏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多见于白质,一般以肿瘤为中心,沿白质分布。常呈指状伸人灰质之间,多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CT呈低密度,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
17、号。增强后水肿无强化。脑水肿的范围与肿瘤部位及恶性程度有关。肿瘤恶性程度高,水肿范围大,如转移瘤、恶性星形细胞瘤。一般将脑水肿分三度:水肿2cm为度, 2cm一侧大脑半球宽径为度,一侧大脑半球宽径为度。,(四)占位效应(space occuping effect),中线结构的移位:正常中线结构包括大脑镰、松果体钙化、三脑室及透明中隔、四脑室等,中线结构的移位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位置。脑室与脑池的移位与变形:占位性病变可引起脑室及脑池的移位与变形,甚至闭塞。,(四)占位效应(space occuping effect),脑室、脑池的扩大:侧脑室内肿瘤可见两侧侧脑室扩大,以患侧明显;后颅窝病变阻塞四脑
18、室致幕上脑室对称性扩大、脑积水;桥小脑角区病变可使桥小脑角池扩大。脑沟的变化: 脑内占位性病变推压周围脑组织致邻近脑沟狭窄、闭塞。脑体积的改变:脑干占位性病变常表现为脑干体积膨大,相邻脑池受压、变窄或闭塞,第四脑室后移。,(五)脑积水(hydrocephalus),交通性脑积水(communicative hydrocephalus)脑室与蛛网膜下隙之间通畅,但脑脊液产生过多,吸收障碍或静脉窦阻塞而形成的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增大,脑沟正常或消失,脑池扩大。阻塞性脑积水(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脑室系统或第四脑室出口处阻塞而使脑脊液流至蛛网膜下隙或脑池发生障碍,阻塞部
19、位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积水。影像表现为阻塞近侧脑室扩大,远侧正常或缩小;MRI图像上脑室周围常可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这是由于脑室内压力高,室管膜细胞间连接受损出现小裂隙,水分子进人脑室周围组织所致。代偿性脑积水(compensatory hydrocephalus)是脑萎缩的一种代偿,其脑脊液增加而压力正常,见于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及后天性脑萎缩。影像表现为脑室对称性扩大,脑沟、脑池增宽,脑回变窄,脑实质体积缩小。,(六)脑萎缩(brain atrophy),是指脑组织减少而继发的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扩大。按范围分广泛性脑萎缩和局限性脑萎缩;按部位分皮层萎缩、白质萎缩、基底节萎缩、脑干萎
20、缩及小脑萎缩;按病因分创伤性萎缩、缺血性萎缩、出血性萎缩、炎症后萎缩、缺氧后萎缩;按程度分轻、中、重。脑萎缩的基本影像表现为脑沟、脑池增宽和脑室扩大,脑沟宽度超过5mm可认为扩大。皮层萎缩:脑表面脑沟及脑池扩大,蛛网膜下隙增宽,脑室大小正常。白质萎缩: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大小正常;若萎缩不对称则两侧脑室不对称性扩大,中线结构移向脑室较大的一侧。全脑萎缩:脑室、脑沟及脑池均扩大。局部脑萎缩:局部脑室扩大或局部脑沟、脑池扩大。脑干萎缩:脑干体积变小,脑干周围池增宽,包括中脑周围环池、四叠体池、桥前池等。小脑萎缩:小脑体积变小,蜘部及半球脑沟增多扩大,四脑室、小脑、小脑桥脑角池扩大。一侧大脑半球萎缩
21、:萎缩侧半球体积变小,脑室扩大,脑沟增宽,中线结构移向患侧。,二、椎管内肿瘤的X线基本征象,脊椎平片脊椎平片可显示椎管内肿瘤引起的惟管变化,对诊断椎管内肿瘤有一定帮助,常见征象有:椎管扩大 正位片显示椎弓根间距明显增宽,侧位片椎管前后径增宽。椎弓根改变 椎弓根改变为椎管内占位病变的可靠征象,可见椎弓根内缘吸收变平或凹陷,严重者椎弓根变窄或消失。椎间孔扩大 常见于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椎体后缘改变 向前弧形凹陷,受侵蚀、破坏,严重者椎板、棘突可受压。椎旁软组织肿块影椎管内肿瘤钙化 脊膜瘤和血管母细胞瘤可发生钙化,有助于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二、椎管内肿瘤的X线基本征象,脊髓造影椎管内肿瘤脊髓造影表
22、现为对比剂流动梗阻,根据梗阻平面可明确肿瘤位置及其与脊髓的关系。髓内肿瘤 常为不完全梗阻,对比剂经增粗膨大的脊髓两侧缓慢流动,呈梭形,等蛛网膜下隙常两侧变窄,如完全梗阻则梗阻端呈大杯口形,两侧端变尖。髓外硬脊膜内肿瘤 常导致完全梗阻,梗阻端显示为光滑锐利的偏心性浅杯口犬充盈缺损,脊髓受压移位,梗阻侧蛛网膜下隙增宽,对侧被移位的脊髓挤压而变窄。硬脊膜外肿瘤 由于有坚韧的硬脊膜相隔,常无明显充盈缺损,肿瘤推挤硬脊莫造成脊蛛网膜下隙和脊髓移位,表现为病侧蛛网膜下隙推移受压变尖,向健侧移位,宅全梗阻时梗阻端常表现为梳齿状或水平截面。,第四节 颅内肿瘤,一、神经胶质瘤二、脑膜瘤三、垂体腺瘤四、颅咽管瘤五
23、、生殖细胞瘤六、听神经瘤七、血管母细胞瘤八、脑转移瘤,一、神经胶质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二)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三)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胶质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男女发病比例为189:1。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传统的柯氏(kernohan)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lV级,级分化良好,呈良性;、级分化不良,呈恶性;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肿瘤含神经胶质纤维多,可有囊变,
24、肿瘤血管近于成熟。分化不良的星形细胞瘤呈弥漫浸润生长,形态不规整,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楚,有时沿白质纤维或脱服体纤维向邻近脑叶或对侧半球发展。半数以上肿瘤有囊变,易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肿瘤血管形成不良,血脑屏障不完整。小脑星形细胞瘤80%位于小脑半球,20%位于蜘部。可为囊性或实性,囊性者边界清楚,实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常常在病变后期出现。,影像学表现,CT:幕上、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水肿,少数为混合密度灶。肿瘤边界多不清楚。90%瘤周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者中度水肿。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
25、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还可以有肿瘤的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幕上、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或钙化,但钙化出现率仅为2.3%8%。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后者密度更低,且其边缘清楚光滑。约91.7%肿瘤有脑水肿。增强扫描可帮助区别肿瘤实质部分、坏死和囊变区。儿乎所有的、级星形细胞瘤(占96.5%)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脐服体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各级肿瘤均有占位征象,尤以级占位征象显著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低密度,囊液CT值高于脑脊液,边界清楚,囊壁
26、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后囊壁残留肿瘤或瘤结节不规则强化。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小脑星形细胞瘤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影像学表现,MRI:幕上星形细胞瘤 肿瘤Tl和T2弛豫时间延长,以T2明显。因此在TlWI为略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囊液内蛋白含量较高,故TlWI其信号强度高于脑脊液,低于脑实质。肿瘤内出血多数TlWI 、 T2WI像均为高信号。钙化在TlWI 、 T2WI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有时可在肿瘤
27、区看到粗短的条状低信号,为肿瘤血管。Gd-DTPA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其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周围水肿, Tl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小脑星形细胞瘤 与幕上星形细胞瘤相比,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楚。 Tl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囊变区TlWI信号更低。注射Gd-DTPA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有利于区别肿瘤的囊性和实性。MRI显示小脑底部星形细胞瘤没有骨质伪影于扰,矢状面能清楚地分辨肿瘤与脑干的关系。,星形细胞瘤的多形性,良性星形细胞瘤 (29-yea
28、r-old female),T1WI,T2WI,CE T1WI,恶性星形细胞瘤瘤 (45-year-old female),T1WI,T2WI,CE T1WI,(二)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少突胶质细胞瘤,占颅内胶质瘤的5%10%,为颅内最易发生钙化的脑肿瘤之一。成人多见,好发年龄3545岁,绝大多数(95.91%)发生在幕上,常见于额叶白质。约70%的肿瘤内有钙化点或钙化小结。本病大多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50%80%病人有癫痫,1/3有偏瘫和感觉障碍,1/3有高颅压征象,还可出现精神症状等。,影像学表现,平片常显示肿瘤的钙化呈条带状或团絮
29、状。CT表现为类圆形,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约70%的病例可见钙化,钙化形态可呈局限点片状、弯曲条索状、不规则团块状、皮层脑回状。肿瘤周边水肿占37.9%,多为轻度水肿。增强扫描多数呈轻度强化。少突胶质细胞瘤在MRI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钙化在T1WI与T2WI均为低信号。周围无水肿或仅有轻度水肿,占位征象轻,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少突胶质细胞瘤,T1WI,T2WI,CE T1WI,(三)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髓母细胞瘤是一种极度恶性的肿瘤。主要发生在小脑蚓部,容易突人第四脑室,致梗阻性脑积水。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
30、管。肿瘤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本病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楚。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46%的肿瘤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转移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MRI: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为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第四脑室向前上移,常有中度或重度脑积水,其他征象与CT相似(图2-15)。,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CT平扫,髓母细胞瘤(与上同一病例),CT增强,髓母细胞瘤MRI,T1WI,T2W
31、I,髓母细胞瘤MRI(接上),T1WI,CE T1WI,二、脑膜瘤(meningioma),脑膜瘤(meningoma)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左右,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2倍。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其好发部位按发生的频率顺序是:矢状窒旁、大脑镰、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崎、小脑桥脑角、小脑幕、斜坡和颅颈连接处等。肿瘤多为球形,包膜完整,质地坚硬,可有钙化或骨化,少有囊变、坏死和出血。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供血动脉多来自脑膜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的脑膜支。脑膜瘤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临床上因肿瘤生长缓慢
32、、病程长,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性体征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大脑凸面脑膜瘤常有癫痫发作。位于功能区的脑膜瘤,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征和松果体钙斑移位,有定位乃至定性诊断价值的表现为骨质改变、肿瘤钙化和血管压迹的增粗。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脑血管造影除肿瘤引起脑血管移位外,肿瘤内血管可显影,动脉期可见呈放射状排列的小动脉,毛细血管期或静脉期呈致密块影,边界清楚,有时可见代表囊变的低密度区。动脉期尚可能看到供血的脑膜动脉。,影像学表现,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平扫大部分(74.4%)为高密度,少数(14.4%)为
33、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部分肿瘤(61.3%)有轻度瘤周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著强化,边界锐利。可有白质塌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等脑外肿瘤的征象。,脑膜瘤 CT表现,影像学表现,MRI:脑膜瘤信号多与皮质接近,T1WI为等信号,T2WI多为等或稍高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表现为颗粒状、斑点状,有时呈轮辐状,与肿瘤内血管、钙化、囊变、沙粒体和肿瘤内纤维分隔有关。周围水肿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脑膜瘤侵及颅骨时,其三层结构消失,原规整弧形的骨结构变得不规则。脑膜瘤与水
34、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它是由肿瘤周围的小血管及纤维组织构成的包摸,以T1WI更明显。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约60%可显示肿瘤邻近脑膜呈窄带状强化,即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n)。脑膜瘤往往与静脉窦或静脉关系密切,MRA能明确肿瘤对静脉的压迫程度及静脉内有无血栓,增强后MRI可更直观地显示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脑膜瘤(50-year-old female),T1WI,T2WI,CE T1WI,三、垂体腺瘤,垂体瘤(pituitary adenoma)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成年多见,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按肿瘤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及垂体大腺瘤,前
35、者局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cm;后者直径大于lcm且突破鞍隔。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肉类,前者包括分泌生长激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嗜碱细胞腺瘤本分泌催乳素的泌乳素腺瘤,后者为嫌色细胞腺瘤。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临床表现: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毒(PRL)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毒(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影像学表现,CT:垂体微腺瘤垂体高度异常:40.0%81.5%有垂体高度增加,但正常高度的垂体并不除外微腺瘤的可能
36、。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迅速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迟扫描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因为正常垂体无血脑屏障,对比剂快进快出,而肿瘤的血供不如垂体丰富,对比剂慢进慢出。垂体上缘膨隆:78.3%84.2%的病例可出现垂体上缘膨隆。冠状扫描膨隆可以居中,偏侧更有意义。垂体柄偏移:偏侧的肿瘤可以将垂体柄挤向对侧,冠状面可以观察垂体柄左右偏移。居蝶鞍中部的肿瘤,可以使垂体柄变短。鞍底骨质改变:冠状面可以显示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占57.9%63.3%。垂体大腺瘤 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这是由于肿瘤受鞍隔束缚之故(束腰征)。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
37、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偶尔可引起颈内动脉闭塞。向后可压迫脑干,向下可突人蝶窦。,垂体瘤CT表现,MRI:垂体微腺瘤 一般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3mm)检查。T1WI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垂体柄偏斜与CT所见相同Gd-DTPA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55分钟后)高于垂体。垂体大腺瘤 冠状及矢状面显示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正常垂体多被完全掩没而不能显示。肿瘤向鞍隔上生长,冠状面呈葫芦状。鞍上
38、池亦可受压变形、闭塞。肿瘤还可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Willis环,3DTOF法MRI可显示Willis环的扩大、变形及血管的移位情况,血流是否中断及代偿情况等。,影像学表现,垂体瘤MRI表现,四、颅咽管瘤,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2%4%,常见于儿童,也可发生于成人,刀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颅咽管瘤可沿鼻咽后壁、蝶赛、鞍内、鞍上至第三脑室前部发生,但以鞍上多见。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83.7%,多为单囊,囊壁光滑,囊液呈黄褐色,为漂浮胆固醇结晶和角蛋白的油状液体。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
39、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常显示鞍区钙化、蝶鞍异常(床突消失、扩大等)及颅高压征象等,钙化的X线发现率占颅内肿瘤首位,在儿童可达80%90%。CT:表现为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CT值变动范围大,含胆固醇多则CT值低,相反含钙质或蛋白质多则CT值高。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分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状钙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若室间孔阻塞出现脑积水。,影像学表现,MRI:颅咽管瘤MRI信号变化多。T1WI可以是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或
40、混杂信号。这与病灶内的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及散在骨小梁的含量多少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质、骨小梁结构可为低信号。注射Gd-DTPA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部分呈壳状增强。其他臼位征象与CT相似。,五、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germinoma)占颅内肿瘤的05,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本病起源于生殖细胞,常发生于中线部位,尤其是松果体区,以往称为松果体瘤的肿瘤大多数为生殖细胞瘤。所谓异位松果体瘤是指发生于松果体之外的生殖细胞瘤,常见于第三脑室后部及前部、鞍上视交叉等部位。肿瘤多呈球形,包膜完整,也可浸润生长,沿脑室扩散。肿瘤向后生长突人大脑大静脉池内,向前突
41、入第三脑室内,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视麻痹(四叠体受压)和性早熟,肿瘤较大压迫闭塞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致脑积水和颅压增高。,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主要变化是颅内压增高和松果体区钙斑,常同时出现。儿童松果体瘤的钙化率可达60%70%,呈分散点状或斑片状,范围较大,直径多在lcm左右。CT: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于三脑室后部出现边缘清楚、稍不规则、不十分均一的略高密度病灶,钙化率可达70%左右;增强扫描为边缘清楚、圆形一致均匀强化。可见梗阻性脑积水。有室管膜扩散时,脑室壁可出现带状或结节状强化影。MRI:肿瘤呈等T1WI或稍长T1、长T2信号,周围水肿不明显,由于肿瘤对三脑室后部的压迫,故幕
42、上脑积水常较明显,矢状位T1,像可很好地显示肿瘤与脑室及脑干的关系。有室管膜扩散时MRI增强扫描比CT显示更为清楚。Gd-DTPA增强扫描能改善肿瘤边界的显示并有助于检出经脑脊液种植的肿瘤。PC法MRA可见大脑内静脉或/和大脑大静脉受压向上移位,增强后TOF法MRA显示高信号的肿瘤和高信号的大脑内(大)静脉的关系更直接。,六、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moma)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8%10%,占后颅窝肿瘤的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好发于中年人,10岁以下很少见(0.12%)。听神经瘤一般由神经鞘膜(Schwann
43、)细胞发展而来,为良性脑外肿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早期位于内耳道内,以后发展长人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囊变或脂肪性变,偶有肿瘤出血。可有内听道扩大。亦可压迫脑干和小脑,使其移位,产生阻塞性脑积水。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神经纤维瘤病或脑膜瘤并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肿瘤亦可压迫脑干出现锥体柬征。后期肿瘤压迫第四脑室,脑脊液循环受阻出现高颅压。,影像学表现,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心。肿瘤多为类圆形。平扫呈等密度占50%80%,其余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
44、合密度。肿瘤周围水肿轻,出现率不足50%。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这是由于脑外肿瘤将脑干及小脑挤开之故。50%85%的病例可显示内听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由于肿瘤元血脑屏障而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变坏死或脂肪变性。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O”字征,为圆形或分叶状,多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多有囊变,囊变区在TlWI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则显示为高信号,行Gd-DTPA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其表现与CT扫描所见相同,但MRI由于无骨性伪影的
45、影响,显示更加清楚。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听神经瘤CT表现,瘤体呈略高密度,内听道扩大,听神经瘤MRI表现,T1WI,T2WI,CE T1WI,七、血管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hemagioreticuloma),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2040岁中年男性,部分病人伴有视网膜血管瘤称为Von Hippel-Lindan (VHL)病。肿瘤大小不一,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在小脑多呈囊性
46、,常呈大囊伴有小的表面光滑的壁结节。囊壁为胶质纤维或胶原纤维的薄膜,囊内含透明黄色液体。幕上多为实性。肿瘤属良性,但手术后易复发。临床表现有颅高压表现,小脑症状,走路不稳及共济失调等。,影像学表现,CT:大多数病例(73%)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因囊液含蛋白质和出血,故CT值高于脑脊液。壁结节多为等密度,突入囊内。常因结节小,靠近颅底等因素,而显示不清楚。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提示囊壁为胶质纤维或胶原纤维成分。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实性肿瘤周围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MRI:飞叨表现为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
47、可见等信号壁结节,囊液内蛋白含量高,其信号不同于脑脊液信号。有时壁结节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信号一致,平扫难以显示壁结节。T2们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用创-D旺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囊壁不增强或仅有轻微增强。其他征象与CT相似。,八、脑转移瘤,脑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the brain)较常见,以往统计占颅内肿瘤的3.19%19.09%,实际发病率却远高于此。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约占80%,男性稍多于女性,男性以肺癌转移最多,女性以乳腺癌转移最多。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
48、、甲状腺癌等。10%15%查不到原发瘤。转移部位以幕上多见,占80%,幕下占20%。70%80%为多发,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肿瘤中心常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肿瘤周围水肿明显,水肿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脑膜播散型则肿瘤沿脑脊液播散,位于脑膜、室管膜,以颅底多见;位于软脑膜者称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有时表现极似脑卒中。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表现,X线:当转移瘤侵及颅骨时,颅骨平片可见溶骨性破坏。CT:平扫肿瘤密度不等,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607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
49、申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87%的病例有脑水肿,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然而4mm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增强扫描,94.4%的病例有增强。呈结节状(无坏死)或环状,环壁较厚,不规则。肺癌转移多为环形增强(42.5%),乳腺癌转移多为结节状强化(66%)。癌性脑膜炎的CT表现平扫仅见脑池、脑沟增宽,也可以有脑室扩大。增强后可见脑膜或室管膜强化,小脑幕也可呈不规则强化。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脑积水。MRI:肿瘤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注射Gd-DTPA后,肿瘤有明显强化,转移瘤强化形态多种多样,如结节状、环形、花环状,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在T2WI肿瘤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多半是结肠癌、骨肉瘤、黑色素瘤。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甲状腺癌和肺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