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2227914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配套的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第三章 战国 时期的教育 4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8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0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11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3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15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7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18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9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0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3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4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6第十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29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一、

2、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 参与社会生活 的需要和人类 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 识分子的前身。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 创造了文字。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和 “庠 ”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

3、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 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 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 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 (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

4、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 观察模仿。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

5、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 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 大学 和 小学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 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 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诗_、 _书_、 _礼_、 _乐、 _易_、 _春秋_ ,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二、单项选择题

6、( C )1、“学在官府 ”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 夏代 C 西周 D 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 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 选项不是西周学校 “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 B、御 C、诗 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 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 展关系中,提出 “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

7、情况。()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思想中, “性”是指先天素质, “习” 是指行为习惯。(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 ,而墨子所提倡的“爱” 是有差别的“爱”。()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 “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 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

8、动,更无学校。 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 员,也是学校教师。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2、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 “大艺”、 “小艺”之分,书、数是小 艺,主要是小学 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 书、 礼、 易、 乐、春秋称为“ 六艺” 。3、“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 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 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

9、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发展的产物?(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 为学校的 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 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礼乐。礼是指周礼,范 围 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

10、泛的,它包括音 乐、诗 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数。 “书”是指文字, “数” 是指计算。(2)“六艺”教育的特征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 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 实践的检验而证实。(4

11、)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答:(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 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 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

12、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 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 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 优则仕” ,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13、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 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3评析孔子“ 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学而 优则 仕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 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学而 优则 仕 “教育目的论 的提出,在当 时具有很大的进

14、步意义:反对不学而仕的世 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把学优与仕 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 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以名利为诱饵 ,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传统观念。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在关于

15、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 轲;认为“ 人之性 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10、我国最早

16、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 。二、单项选择题(D )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 夏代 C 西周 D 东周( D )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C )3、“明人 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A )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D )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 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C )6、提出培养 “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17、D、法家(A )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 D、“化性起伪”三、判断题( ) 1、孟子认为,教育的 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 善性”的过程。()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 类的社会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五、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

18、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 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 150 年之久,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2、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 伦” 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 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 际关系,其目的在于 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3、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

19、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4、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 三纲领”即明明德、亲 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 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5、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 ”是指及时施教

20、原 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 是指学习观摩原则 ,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6、教学相长: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 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学”因“ 教”而日进, “教”因“学” 而益深。六、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1)它冲破了“政教合一“ 的枷 锁,教育从政治活 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2)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

21、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 论述。(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 “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 师又是传授“礼”,实 行“礼” 的榜样,是“ 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 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

22、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 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孟子从“施仁政 “的政治主 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 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 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 发扬天赋的善端。七、论述题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 课题 ,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 时期。对“人性”的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1)、孟子的性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