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1教育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2指导学生提高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立业
2、创业能力、依法从业能力、职业生涯设计能力。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初步养成适应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提高全面素质的自觉性。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介绍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懂得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一)职业及职业素质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确认识所学专业以及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热爱所学专业,激发学习热情,培育职业意识;使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认识提高自己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教学要求认知:了解职业的产生、演变和职业的多样性
3、;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理解本专业的社会意义及其与相关职业群的关系;理解“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识记职业素质。运用:举例说明社会职业的多样性,分析各种职业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分析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例说明所学专业可以取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和这些证书对求职择业的意义;举例说明职业素质各构成要素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作用。教学内容21职业与职业演变(1)职业职业的内涵。职业的特性:专业性、多样性、技术性、时代性。(2)职业的演变职业的产生与历史演化。当代职业的多样性:我国现有的职业种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了职业演变。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职业的专业化、智能化、综合化。与高新技
4、术有关的职业将得到发展。与第三产业有关的职业将得到发展。2职业与专业(1)认识专业专业设置的依据。专业学习的重要性。(2)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者的作用: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胜任岗位职责的标志、增强职业竞争能力的手段。(3)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群专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增强职业意识。行行出状元。3职业素质及其构成(1)职业素质素质: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及其特征: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
5、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特征: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2)职业素质的构成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3)职业素质的提高社会发展对职业素质的新要求。提高职业素质的意义: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规范教学目标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本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敬业精神、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公正意识、奉献意识,为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教学要求认知: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核心、基本原则以及各行业对职业道
6、德的不同要求;理解并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及其要求。运用:举例说明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对职业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在实习和各种实践中,搜集整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职业道德体验。教学内容1职业道德的特点、核心和基本原则(1)道德与职业道德道德的内涵: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职业道德及其特点: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特点。(2)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职业道德的
7、核心。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2职业道德基本规范(1)爱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2)诚实守信诚信无欺、讲究质量、信守合同。(3)办事公道客观公正,照章办事。(4)服务群众热情周到,满足需要。(5)奉献社会把公众利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3行业职业道德规范(1)行业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各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职业道德规范有不同的要求。(2)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规范要求的社会调查,走访劳模,进行座谈和职业体验,搜集、整理、讨论、学习所学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三)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学目标4通
8、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坚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教学要求认知:了解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理解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性;掌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运用:举例说明什么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用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分析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对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坚持知行统一,体验、训练和强化职业道德行为。教学内容1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1)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内涵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
9、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2)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事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抵制不正之风。2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4)在自我修养中提高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 。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5)在职业活动中强化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四)职业个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个性的基本内容;理解不同职
10、业对从业者个性特征的要求;初步掌握调适自己个性的方法,提高适应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5教学要求认知:了解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的涵义;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的要求;理解职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职业性格是可以调适的、职业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运用:举例说明职业对从业者个性特征的要求;分析判断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与职业相适应的程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学内容1职业与职业兴趣(1)职业兴趣职业兴趣的涵义: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
11、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职业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影响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促进智力开发、挖掘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职业对从业者兴趣的要求不同职业需要不同职业兴趣的原因:各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从业者兴趣的不同要求。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兴趣的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对自己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群进行社会调查、座谈和职业体验,搜集、讨论该职业对从业者兴趣的要求) 。职业兴趣的形成:职业兴趣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对职业的接触、了解、认识,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逐步形成的,是可以在专
12、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分析自己兴趣与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群要求的一致程度,培养职业兴趣。2职业与职业性格(1)职业性格职业性格的涵义: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客观事物和在社会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性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同职业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性格的类型。(2)职业对从业者性格的要求不同职业需要不同职业性格:各种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从业者性格的不同要求。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性格的要求。 (组织学生开展对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群进行社会调查、座谈和职业体验,搜集、整理、讨论该职
13、业对从业者性格的要求。)职业性格的形成:职业性格是在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从业者的性格是可以在职业活动中逐渐调适的,是可以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职业性格调适的途径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习榜样,陶冶性情;严格6要求,提高素养;积极实践,加强磨练。分析自身性格类型,主动调适不符合职业需要的性格倾向。3职业与职业能力(1)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涵义: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保证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在学习活动和职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共有能力。特殊职
14、业能力:特殊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特殊的或较强的能力。(2)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不同职业需要不同职业能力的原因:各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从业者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组织学生开展对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群进行社会调查、座谈和职业体验,搜集、整理、讨论该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能力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通过自身努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努力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增强科技意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是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自身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状况,挖掘潜
15、能、发挥优势,提高职业能力。(五)职业选择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决定个人职业的社会环境、国家和本地区的就业形势;树立市场就业意识、依法就业意识和竞争就业意识。教学要求认知:了解市场就业体制、就业政策的发展和改革;了解我国就业政策和劳动法规的主要内容,以及当地的就业情况;理解市场就业制度的具体要求和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的重要性。运用: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劳动合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的责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就业行为是否符合就业政策和劳动法规;调查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体验双向选择、竞争就业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学内容1职业选择的市场意识(1
16、)劳动力市场体制市场就业:劳动力市场要素、市场就业体制、劳动力市场的内容。就业服务:就业服务的职责、就业服务的内容、就业服务的机构。(2)市场就业方针政府促进就业。7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就业。(3)增强市场就业意识关心市场就业动态。收集信息,做有心人。接触社会,尽快成才。2职业选择的法制意识(1)社会就业制度先培训后就业制度。求职登记与职业介绍制度:求职登记制度、职业介绍制度。其他有关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2)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性质与作用。劳动合同的内容与订立:劳动合同条款、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实施中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中止、劳动合同解除、
17、劳动合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3)增强依法就业意识学习和掌握有关法律。了解国家就业制度。收集就此案例。了解和分析有关单位用人制度。3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1)就业形势人口和劳动力国情:劳动力数量过剩、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新增就业人员的压力、下岗裁员的压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2)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双向选择:用人单位择员、个人求职择业。竞争就业:就业的竞争环境、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储备知识与技能。(3)增强竞争就业意识遵守竞争规范。不断提高竞争力。战胜挫折,走出困境。(六)职业理想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学会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
18、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教学要求8认知:了解职业理想的涵义,理解职业理想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了解职业生涯的内涵,学会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运用:举例说明正确的职业理想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在校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教学内容1职业理想及其作用(1)职业理想职业理想的涵义: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职业理想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社会理想制约职业理想。(2)职业理想在人生中的作用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激励人生价值的实现。2职业理想的实现(1
19、)择业与求职端正择业与求职的态度:生存是发展的基础;正视现实、正视自身,从实际出发求职择业;职业发展是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讲究择业与求职的方法:搜集职业信息、确定求职岗位、善于自我推销、讲究求职技巧。(2)立业与创业立业:了解职业、适应职业、转换职业。创业: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条件。(3)自学与求学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学。求学:参加各种培训,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等。3职业生涯设计(1)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有利于实现职业理想。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指导在校学习。(2)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确定职业目标。分析自身条件。规划发展
20、阶段。制定实现措施。(3)职业生涯准备9珍惜在校学习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关注职业发展动态,适当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1教学原则(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科学地讲述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2)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相结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3)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要面对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特点加强个别指导,
21、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课程教学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要与日常德育工作、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2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结合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教学方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3活动建议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训练、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或论文撰写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每一次活动都要认真准备,切实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进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会和
22、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活动前,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指导,落实组织和其他准备工作;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根据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给予引导和调整;活动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并对总结给予反馈。4教学用具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录音、录像、幻灯、照片、挂图及计算机等教具和校园网等设备辅助教学,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介绍 210(一) 职业及职业素质 6(二) 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规范 6(三)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4(四) 职业个性 4(五) 职业选择 4(六) 职业
23、理想 6复习考试 2机动 2合计 36本课程总学时为 3236 学时,每周 2 学时。教学时间 32 学时,复习考试 2 学时,机动 2 学时。五、学习评价和考核1评价目的通过学习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适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效果与质量。2评价原则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学习评价应遵循基本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评价的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识记和理解程度,更要重视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情感和行为习惯。3评价途径:评价途径包括教师考核、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考核和社会评价。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行为表现等。4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认知水平分为“了解” 、 “识记”和“理解”三个层次。 “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识记”指对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深入地把握。运用能力分为“举例说明” 、 “分析判断”和“实践体验”三个层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出事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所接触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