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有感桐乡市屠甸镇小 岳炳芬1943 年 10 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写了一篇名叫创造宣言的文章。时隔 70 年,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依然能感受到一股热流通透全身。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培养。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五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
2、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 。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们的神。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他深刻地评判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之人,举例深刻地指出“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 ”而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这些都是不想创造之人的借口。在生活中,拥有创造之心,就要有创造的恒心,要有探险的勇气,面对困难的毅力,拥有创造的智慧。在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不是消极地等待而陷入绝
3、境,绝望只是懦夫的幻想,在此时此刻,生路只是拥有勇气者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在此绝境中,就要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创造精神,面对困难的气魄!在创造中不能轻视小而不为!在生活中,一切的困难都只是创造过程中暂时的绊脚石,跨越继续做创造之人。拥有创造之心,行动起来,在磨砺中将拥有更辉丽的创造之果。在创造宣言中,他总结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在创造中总会遇2到风雨礁石的,没有一帆平川,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懦夫的路永远是在找借口停滞不前。在创造宣言此文中,陶先生举例了割茅草的东山樵夫因没有创造之心,在他眼中、心里,只有茅草的价值。泰
4、山上的“经石峪” 、 “无字碑” 、 “六贤祠” 、“玉皇顶” ,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狭隘的思想与追求,固定不能拥有高品位的欣赏,固定不能探究到创造的机会!那泰山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一座平凡的山而已了!最后,作者渴望创造,热情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一一都献给你。 ”作者如此急切地呼唤“创造之神”的回来,因为幼苗在它的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和生命的灌溉、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如此热切的渴望幼苗的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不正是陶先生的真实写
5、照吗?陶行知秉承一颗爱国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他深知,教育才能使国富强,使人民脱离愚昧!他呼唤着创造之神的回来,监护着幼苗!读了这篇文章,面对当今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我们搞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有始有终、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改任务?我们兴师动众搞教改的目的何在?其那就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练就过硬的职业素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读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我们更应该明白,学校搞教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广大教师运用最好的课程和最好的教学方法,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 “实现先生之最大快乐” 。大文学家韩愈把传道、授业、解惑定义为教师的最高准
6、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价值、幸福和快乐存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之中。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生在世,应多行善事,我们很难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壮举,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最大的善心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在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积点阴德。3明白了以上几点,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如何教好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呢?弄清楚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不难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每位老师只要有了工作的动机,有了“不能误人子弟”的善念,他就会竭尽全力、创造性地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实现“为教师的幸福铺路,
7、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这一办学思想的根本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也有很多好东西,我们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满堂灌” ,无视学生存在的照本宣科,行动导向教学法,也仅仅阐述了一种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的教学思路。单就教学方法来讲,我们学校的广告语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主体,教师导向;生动课堂,实效课堂。 ”要使教学方法优化,就要掌握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征,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美国学者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破这种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有些老师为了迎合教改思想理念,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看似很热闹的一堂课,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这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矫枉不能过正,只要把心思真正用在学生身上,什么教学模式、课堂环节都不是重要的,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高高兴兴的学点东西,才是一堂成功的课。“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