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题目: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英文题):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lligence tests姓 名:学 号:专 业: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中文摘要: 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智力领域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进展。反过来,智力理论与测验理论的进步同样会促进智力测验的发展。由于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在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智力测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背景的解析,在以文献综述的条件下从智力的界定及智力测验
2、的历史、测验量表的发展过程和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来进行探究和归纳,并在智力测验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其未来发展前景。关键词: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测验理论;智力测验发展史1.什么是智力对智力的看法是编制智力测验的理论前提。在 19 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斯宾塞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拉丁词 intelligence 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此后,智力一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对智力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观点:(一)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二)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四)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五)对智力的综合理解,人 认
3、 识 、理 解 客 观 事 物 并 运 用 知 识 、 经 验 等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包 括 记 忆 、 观 察 、 想 象 、 思 考 、判 断 等 。2.智力测验的内涵及外延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早 期 编 制 的 智 力 测 验 多 采 取 个 人 测 验的 形 式 。 这 是 单 独 评 估 心 智 功 能 的 最 好 方法 。 目 前 国 际 上 常 用 的 个 人 智 力 测 验 主 要有 两 种 : 斯 坦 福 -比 纳 量 表 和 韦 克 斯 勒 智力 量 表 。 这 两 种 测 验 在 中 国 都 有 修 订 本
4、。韦 克 斯 勒 量 表 还 可 用 于 诊 断 一 定 范 围 的 心智 失 调 。 团 体 智 力 测 验 多 属 于 汇 选 式 的 纸笔 测 验 , 内 容 包 括 文 字 推 理 、 数 字 运 演 、普 遍 常 识 以 及 非 文 字 推 理 等 项 目 , 可 较 为迅 速 地 获 得 有 关 被 试 心 智 功 能 的 客 观 指标 。 特 殊 智 力 测 验 是 为 了 适 应 特 殊 人 口 的需 要 而 制 定 的 , 并 倾 向 于 强 调 感 知 能 力 的作 用 。 弱 智 和 文 盲 的 智 力 测 验 也 属 此 类 。特 殊 智 力 测 验 通 常 包 括 非
5、 文 字 的 项 目 。 学习 能 力 测 验 或 学 业 能 力 测 验 比 普 通 智 力 测验 的 范 围 较 窄 , 它 们 只 测 量 那 些 影 响 学 业成 功 的 基 本 能 力 。 同 团 体 智 力 测 验 一 样 ,它 们 也 属 于 纸 笔 测 验 , 其 内 容 也 与 团 体 智力 测 验 相 似 , 包 括 词 汇 、 数 字 、 常 识 、 非文 字 推 理 等 , 还 有 一 些 阅 读 理 解 的 项 目 。智力水平的数值可以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智商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以100。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首先提出此概念。后为美国心理学家特曼于比纳-西
6、蒙智力测验的史丹福修正方案(1916)中予以采用。智商 100 被视为一般水平,130 左右或 130 以上为天才,70 以下为智能低下或迟钝者。智商上升至实际年龄达到 25 或接近 30 时,才逐渐下降。在预测学校成绩方面,智商值证明有效。1937、1960、1972 年人们曾先后 3 次修订史丹福-比纳智力测验(1916年以前称为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60 年以来,人们先在标准化的年龄分组中进行测验,并把这一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定为100;然后再把每个人的测试结果同平均成绩相比较,这便是个人的智商值。全部智商分数呈正态曲线分布,100 分上、下的人数大致相等。人们还可能计算出某一智商分数水
7、平以上(或以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数。3.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3.1 国内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九连环试验。在 20 世纪 20 年代,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鲁格用于他的心理学实验中,并将实验结果著为中国连环的解脱一书,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七巧板是另一项中国人对世界智力测验的贡献,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发展演变而来的。七巧板也称益智图,有利于个体智力的发展,表现在:1,没有固定的模式对其操作,有利于开发人的发散性思维;2,有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3,通过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中国近现代的智力测验可以说是同世界智力测验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在某些方
8、面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智力测验开始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为智力测验发展与停滞阶段。3.1.1 第一阶段间的中国智力测验的发展清末民初,正在兴起的心理测验理论与技术同其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传入中国。1915 年英国人 Creighton 在广东使用了英译过来的智力测验, 内容包括记忆、比喻等项目, 对 500 名儿童进行了测验。1918 年清华学校的英籍教师 Wallcott 采用斯坦福团体智力测验量表对该校高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1920 年陈鹤琴、廖世承在南京高师新生入学考试中使用智力测验。1921 年他们两人合著的智力测
9、验法一书出版,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智力测验的性质、功能、标准和用法, 介绍了 35 种心理测验与教育测验。1921 年董培杰将比纳-西蒙量表完整地翻译为中文,使人们对西方智力测验的全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1924年陆志伟又主持完成了对斯坦福-比纳量表的修订工作。到 1925 年,中国出版的测验不下 10 余种。这一阶段智力测验的发展有以下特点:重视智力测验的基础即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视全面学习西方智力测验的经验;重视智力测验的本土化研究。3.1.2 第二阶段间的中国智力测验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在艾伟、陆志伟、陈鹤琴、萧孝嵘等人的倡议下, 中国测验学会在南京成立, 紧接着测验学报出版。
10、1936年陆志伟和吴天敏合作完成了比纳智力量表的第二次修订。到抗战爆发前夕, 我国已出版的自编及修订的合乎标准的智力与人格测验约20种, 具代表性的有廖世承的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图形智力测验、刘湛恩的非文字智力测验、黄觉民的幼童智力图形测验等。1947年程法泌出版了智慧测验与教育测验实施一书,对有关智力测验编制的原理及如何应用各种智力测验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都作了系统论述。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中国大陆心理学界基本没有开展智力测验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使中国智力测验的水平开始落后于世界智力测验的水平。这一阶段智力测验发展的特点:智力测验的开展更具有组织性;独立编制适合我国儿童的智力测
11、验;继续对国外著名的智力测验进行修订,使之更合乎国人的实际情况;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方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测验常模的取样不断扩大;探讨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1980年, 林传鼎教授发表了努力开展心理测验研究工作一文,1993年,中国心理学会分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成立,使中国的心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3.2国外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3.2.1国外早期智力测验的发展西方早期智力测验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三方面:智力的鉴别、智力测验的方法和智力测验的应用。智力测验的诞生当数比纳和他的同事西蒙所做的工作。1889年,比纳所在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自由协会开始督促法国公共教育部,
12、 让他们想法帮助一些心理迟钝儿童,这些孩子很难跟上正常的班级。1904年,公共教育部指定了一个委员会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比纳是其中成员之一。他与自己在测颅研究中的同事西蒙( T. Simon )承担了这一任务。 1905年他们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Binet- Simon Scale) ,标志着智力测验的正式出现。该测验量表包括30个测验题目, 题目内容涉及面广, 可对智力的多方面进行测量。1908年,比纳和西蒙对量表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测验项目由原来的30个增加到58个; 测验的年龄由3岁到15岁,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项目为4到5个。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意义在于
13、:一是该量表提出了智力年龄( mental age, MA)的概念,人们借助于这一概念首次得到一个可用来评定儿童智力的定量标准。二是依据测量结果把儿童送到适合于他们教育的学校之中。三是测验的题目按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排列,通过儿童完成的题目来衡量其智力发展水平。四是测验的结果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使智力测验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了立足之地。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 L. M. Terman)将比纳-西蒙量表介绍到美国并予以修订,修订之后的量表称为斯坦福- 比纳量表( Stanford-Binet Scale) 。斯坦福-比纳量表于1937年、1960年经过两次修订,成为目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标
14、准测验之一。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以“智龄”( MA )来表示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但是,智龄的大小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否超过了另一个孩子。为了将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比较,还必须考虑智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并对个体的相对智力做出估计。推孟采用了智商概念来表示智力的高低,智商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Stern, 1914) 提出来的。智商也叫智力商数( intelligence quotient , IQ) ,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 MA)与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age, CA) 之间的一种比率关系。用智
15、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ratioIQ) 。比率智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随着个体实际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智商将逐渐下降。这样,采用比例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实际上并不符合个体智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状况,韦克斯勒先后编制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WISC,1949) ,适用于6 16岁儿童;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 1955) ,适用于16 74岁的成人;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 1963) ,适用于46岁儿童。韦克斯勒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度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言语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词汇、常识、理解
16、、回忆、发现相似性和数学推理等;操作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完成图片、排列图片、事物组合、拼凑、译码等。应用韦克斯勒量表,不仅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一般水平(综合智力),而且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不同侧面。3.2.2国外当代智力测验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前后,团体智力测验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各种水平的学校教育之中,同时也用于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到四、五十年代,智力测验的两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两种技术是:多因素分析方法,通过数学方法证明智力不是单一的东西;智力测验的统计理论的修改,导致了确立智力测验的新方法和研究智力测验的新特点。多因素分析理论也被应用于发展不同职业特点心理能力的测验,之后,又出
17、现了个体潜能测验。这些测验都是由美国心理公司出版的。该公司可以提供语言、推理、数学、空间关系、机械推理等能力的测验。到目前为止, 已经编制了适合不同年龄(从新生儿到老年人)、不同需要(正常人和智力发展落后者)的智力测验。一些著名的智力测验,如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等还不断地修订,使之符合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需要。总之,国外智力测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高尔顿和生理计量法高尔顿是测验运动的最早倡导人,他以感觉敏锐度为指标,设计了诸如判断线条长短、物体轻重、声音强弱的简单测验,来测量个体的智力。他还注意到低智商者对于热、冷、痛鉴别能力较低,因此这种生理计量法在判定个体差
18、异方面是有一定功效的。但将智力简单地看作是感官能力,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同时这种观念在教育上也并无实用价值。19世纪后期,心理学家便开始尝试用综合的心理取向鉴别人类的智力。 (2)比纳和智力年龄1905年,比纳和助手西蒙发表了第一个心理取向的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用语文、算术、常识等题目来测量判断、推理等高级心智活动。1908年,比纳西蒙量表作首次修订,修订后的量表运用了近代测验理论的基本思想,即测验的原理在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比较并归类,首次采用智力年龄作为衡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 (3)推孟和比率智商1916年,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第一次采用智力商数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水平。 (4)韦
19、克斯勒与离差智商1949年,韦克斯勒在编制儿童智力量表时,放弃比率智商,采用离差智商。所谓离差智商是将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到的一个相对分数。同样的智商分数在不同的年龄水平上代表同样的相对位置。 (5)皮亚杰与认知发展测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智力发展可分为感觉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故智力不仅有量的变化,还应当有质的变化。这一观点批判了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考察量变忽略质变,无疑是一种新的贡献。但目前,采用认知发展理论编制的测验仍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普通心理发展量表,皮亚杰任务成套
20、测验,成套守恒概念评估,为精神病患者设计的皮亚杰式任务的测量工具认知诊断成套测验。 (6)斯腾伯格与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上述传统智力理论提出挑战。他采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是由于其对刺激情境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的。斯腾伯格主张,人类智力是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各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长度因人而异,从而形成智力的个别差异,三种智力成分为:1,组合性智力: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思考、判断、推理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3,实用性智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21、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传统的智力测验测量的只是组合性智力,为适应新的智力理论,新的智力测验正在探索中。4.智力测验量表的历史发展过程4.1 比纳西蒙量表1905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咨询师西蒙因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问题而编制比纳西蒙量表,史称1905 年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量表。之后三年,比纳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用“智力年龄”表示测验成绩,并建立常模。1911 年,第三次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五年后,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将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修订而成斯坦福比纳量表,史称1916 年量表。首次引入“比率智商”,指出 IQ 是相对指标。1937 年,推孟及其助手梅里尔修订斯坦
22、福比纳量表,修订后由 L、M型两个等值量表构成。六十年代,推孟、梅里尔将 L、M 型两个等值量表合并成单一量表,称 LM 型,并采用离差智商(平均数 100,标准差 16)代替比率智商。1985 年,桑代克、哈根、沙特勒对斯坦福比纳量表进行重大修改,称斯坦福比纳第四版(S-B 4)。 我国修订情况:1924 年,陆志韦修订1916 年量表,发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 年,陆志韦、吴天敏第二次修订。1982 年吴天敏第三次修订,称中国比纳测验,也就是教材上大家所学习的。4.2 韦氏智力量表1939 年,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韦克斯勒贝勒维量表,先后有 W-B、W-B 。 W-B1955
23、 年,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1981 年,WAIS-R 1997 年,WAIS- 。W-B 1949 年,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1974 年,WISC-R 1991 年,WISC- 。1967 年,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WPPSI)1981 年,WPPIS-R 。我国修订情况:1981 年,龚耀先,WAIS WAIS-RC,即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4.3 瑞文测验1938 年,英国心理学家瑞文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包括标准型(SPM)、彩色型(CPM)、高级型(APM)三套测验。 我国修订情况:1986 年,张厚粲等对瑞文标准型修订,出版瑞文标准型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1
24、989 年,李丹、王栋将瑞文标准型、彩色型合并本联合瑞文测验(CRT) ,并制定成人、城市儿童、农村儿童三个常模。5.智力测验的公平性智力测验的公平, 实质上就是智力测验的文化差异。5.1对已有智力测验公平性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智力测验存在文化偏差。智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西方式的, 它本身就存在文化偏差。不同地区的儿童在同一智力测验上的得分不同, 不是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测验内容。智力测验中的某些项目存在偏差。5.2克服智力测验中各种不公平性的努力观念层面: 在编制测验时, 应尽可能减少文化因素在测验中的比重;实践技术层面: 心理学家编制了各种文化公平测验。6.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
25、从1905年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诞生到现在,西方的智力测验已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如果把智力测验的萌芽时期也算在内,这一时间还要长些。大体上,西方智力测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1905年,是智力测验的萌芽和准备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心理能力的测量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从1905年到本世纪中期,是智力测验的诞生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段内,诞生了比纳-西蒙量表(1905)、斯-比量表(1916) 和韦氏系列智力量表(1939)等一系列著名的智力测验及其修订版本;产生了智龄(mental age)、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 IQ)、离差智商(deviati
26、on IQ) 等智力的衡鉴指标;发展了信度( reliability)、效度(valiadity)、常模(norm)、标准化(standardlize)等一系列的测验编制与评价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团体智力测验得以迅速成长;而同时期因素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对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直接导致了智力的因素理论和多元性向测验的诞生,并带来智力评价方式的变化。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智力测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基本成熟,在体系上也初具规模。本世纪60、70年代到目前,可以看作智力测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作为智力测验理论来源的智力领域和测验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譬如系
27、统的智力认知理论的提出,项目反应理论( IRT)的深入发展,概化理论(GT)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的提出和实践等等。特别是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互结合的研究取向,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这些都正在对智力测验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地影响,使它们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智力测验的新趋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基于统计的测量转向基于理论的测量。智力测验应该建立在一种正确描述了智力实质的理论之上,这样,测验的效度才能得到保证,才有助于我们对智力活动真实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分析;第二,智力测验的内容更加深入和全面,注重对智力活动的认知过程的测量,并且社会智力的测量成为新的热点;第三,智力的
28、评价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动态评估和情景化评估的应用;第四,一般智力测验与多重性向测验趋于融合;第五,现代测量理论和技术的更多运用;第六,当代的智力测验:面向诊断、矫治和训练。总之,智力测验的发展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伴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运用,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会随着研究的成熟而越来越完善。参考文献1 R J 斯腾伯格. 超越 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7.2 张厚粲, 吴正. 公众的智力观 J . 心理科学, 1994( 2) :65- 69.3 白学军. 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M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4 彭聃龄.
29、 普通心理学 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06.5王映学,米加德. 智力与智力测验的历史流变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Frederiksen N , Mislevy R J , Bejar I. 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1993.7吴正,张厚粲. 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的新进展 J . 心理科学,1993 , (3) .8 Sternberg R J . Beyond IQ - a triarchic theory of h
30、uman intelligenceM . New York :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5.9 李伟民. 心理计量学的长足进步 J . 心理科学,1998 .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lligence testsAbstract: The exist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tests promot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lligence field and psychological
31、test field. On the contrary, the progress of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test theory can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tests. Because intelligence tests judge the tests of peoples abstract abilities, learning abilities and adapt abilities of new situation, in the society, it has more and
32、more professors keep researching the intelligence test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test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 the condition of document summariz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intelligence, the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s,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ests scale and the new tendency of intelligence tests development would be investigated and concluded, and discu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test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s.Key words: Intelligence tests, psychological measure, test theory,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