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详释.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5878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功效详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药功效详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药功效详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药功效详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药功效详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药常用功效详释,讲座,南京中医药大学,1,中药常用功效详释,中药治疗疾病原理: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因其各具有独特的性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既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也是脏腑用药的基本原则。,中药常用功效详释,中药常用功效详释,目前课堂教学或相关文献在讲解中药功效时较为笼统,学者有时难以准确把握其要点,细辨中药功效,对于巩固药性知识,实现辨证用药有重要意义。本讲座以常见病症为纲,治法用药为目,系统归纳中药的常用功效,以供参评。,中药常用功效详释,

2、一、止咳平喘 凡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咳嗽气喘的发生机理是颇为复杂的,治法与功用简介如下:,中药常用功效详释,一、止咳平喘,1 宣肺止咳平喘:宣通肺气制止咳嗽之意。外邪袭肺、痰浊阻肺,致肺气闭郁,出现咳嗽气喘。宣肺药具有辛散之性,能宣通肺气,宣散肺邪而止咳定喘 2 清肺止咳平喘:药性苦寒或甘寒,清泻,肺火来治疗肺热咳嗽,症见咳嗽痰稠色黄,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苔黄等。3润肺止咳平喘:润肺燥,止咳嗽之意。药物性味以甘寒居多,用于阴虚肺燥咳嗽,症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等。,一、止咳平喘,4.泻肺止咳平喘:泄降肺火或肺中之水气或痰饮,以平定气喘之意。药物性味苦寒

3、或甘寒,适用于肺热或肺中之水气或痰饮所致的咳喘5降气止咳平喘:泄降逆气之意,亦称“下气”,降肺气之上逆,适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 6敛肺止咳平喘:收敛肺气,制止咳喘。敛肺药大多酸涩,适用于肺虚久喘、肺气耗散者,或肺肾两虚久喘不愈者,一、止咳平喘,7温肺止咳平喘:能通过温散肺中之寒达到止咳平喘目的的药物作用,适用于寒饮犯肺所引起的咳嗽、咯痰、气喘等症。 8化痰止咳平喘:既能化痰,又能平喘的药物作用。如旋复花能燥湿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湿阻肺之咳喘;射干清热化痰平喘,用之痰热壅盛之咳喘。,二、化痰,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痰具“有形”与“无形”之分,“痰邪之为病,随气

4、升降,无处不到。”就其治法举要如下:,二、化痰,1燥湿化痰:此类药偏于温燥,治疗湿痰证谓之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胸闷苔腻者2润燥化痰:润肺燥,化燥痰。指性味甘平或微寒之品,治疗肺燥咳嗽、干咳、痰少难咯等症。3化痰除痞:即化除痰浊消除痞满之义。化痰除痞药物多辛温或苦寒,适用于因痰浊停滞所致的气机不畅、胸满痞闷之证。,二、化痰,4温肺化痰:指通过温肺散寒而有利于痰饮排出的药物作用。适用于寒痰壅滞之咯痰清稀、阴疽流注等证。 5坠痰:坠,下坠之义。功能化痰且质重而性下坠者,谓之坠痰。适用于癫痫、狂躁、咳喘等痰浊实证。6豁痰:开豁壅塞之痰浊之义。豁痰药多具有较强的祛痰作用,适用于痰浊蒙蔽清

5、窍,神志不清,痰壅咽喉等证。 7软坚散结化痰:软化坚块,消散结滞之义。软坚散结化痰药适用于痰瘀积聚而致的瘰疬、瘿瘤、症瘕等症。,三、止呕,凡能降胃气、止呃逆,治疗胃气上逆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呕药。胃气上逆致病因素颇多,治法各异,现简介如下,三、止呕,1温中止呕:温暖中焦,健运脾胃,祛除寒邪而使脾胃功能恢复,达到止呕目的的药物作用。适用于脾胃阳虚之呕吐证,兼见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等。2降逆止呕:凡能平定胃气上逆,从而协调脾胃功能达到止呕目的的药物作用,常可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呕吐等症。,三、止呕,3清胃止呕:清泄胃经火热,治疗胃热气逆之呕吐。症见胃脘嘈杂,食入即吐,舌红苔黄等

6、。4行气和胃止呕:陈皮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治疗呕吐、呃逆等证。,四、止泻(痢),1清肠止泻:主入大肠经,善于清大肠积热而达止泻目的的药物作用。用于食滞肠胃滞泄泻证,症见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舌头垢浊或厚腻等。2清热燥湿止泻:药性苦寒,善去脾胃大肠湿热而治疗泻痢,症见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等。 3升清止泻:味辛升发,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的药物作用,四、止泻(痢),4渗湿止泻:渗利水湿而止泄泻之义,又称“利小便,实大便”渗湿止泻药味多甘淡,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泄。 5行气止泻:药物辛行苦泄,善行大

7、肠之滞气而治疗湿热泻痢 6健脾止泻:能补益脾气,以加强脾的运化功能而达止泄泻之目的的的药物作用。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症。,四、止泻(痢),7燥湿止泻:药物苦温燥湿以祛湿浊,对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尤为适宜。 8补肾暖脾止泻:壮肾阳、暖脾阳以止泻,常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症见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等。 9涩肠止泻:固涩大肠而止泄泻之义,简称“ 涩肠”。涩肠止泻药味多酸涩,用于久泻久痢,甚至滑脱不禁者。,五、止血,1凉血止血:药性寒凉,入血分,主 归肝、心经,适用于血

8、热所致的各型出血,是 止血药中最常用的一类。 2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任而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证,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等。 3收敛止血:药物多味涩,能收敛止血,其性多平,无论寒热出血均可应用。但易致瘀留邪恋,当以出血无瘀者为佳,兼瘀及邪实者当慎用,或与化痰止血药同用。,五、止血,4化瘀止血:药物既可止血,又可化 瘀,止血过后不致留瘀,不仅用于瘀血内阻之出血,随症配伍也可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证,如跌打损伤,经闭及瘀滞心腹痛等。 5补血止血:此类药多味甘质粘,既具补血之功,又具止血之能。,六、安胎,1清热安胎:清解热邪以治胎动不安之义。清热安胎药,一般味苦

9、性寒,适用于胎热而致胎动下坠,腰酸腹痛,或见咽干心烦者。 行气安胎:味辛能行,能够治疗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的药物作用。补气安胎:安胎作用之一,能补气而安胎。药性多甘苦温,治气虚胎动不安者。,六、安胎,4补肾安胎:安胎作用之一,能补肾而安胎。适用于肝肾虚,腰酸痛,胎漏下血或易流产者。 5止血安胎:安胎作用之一,止血而安胎,适用于胎漏下血者。,七、止痛,1行气止痛:能使气的运行畅通, 以消除气滞或气郁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行气止痛药多辛温芳香,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或肝气郁滞胸胁胀痛,寒疝疼痛等症。 2散寒止痛:既能散除寒邪,又能解除疼痛的功效,称之为散寒止痛。散寒止痛药物性多辛热或辛温,适用

10、于寒邪引起的人体各部位疼痛症。 3清热止痛:能消除热邪以制止疼痛的药物作用,谓之清热止痛。适用于痈肿疮毒,红肿热痛者。,七、止痛,4祛风止痛:既能祛风邪,又能缓解疼痛之双重功效,谓之祛风止痛。祛风止痛药适用于风邪引起的头痛、身痛、肢体疼痛等症。 5消积止痛:消除积聚病证而达止痛之目的。积聚之证有因食滞而成者,有因虫患而成者,有因脾虚而成者,有因血瘀而成者,故又有“消食积”、“消虫积”、“消疳积”及“消癥积”等 6活血止痛:药物辛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各种痛证。,七、止痛,7缓急止痛:甘草味甘能缓急,善 于缓急止痛,可随证配伍用于多种所 致

11、的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原因8通络止痛:疏通经络,以消除肢体关节疼痛谓之通络止痛。通络止痛药,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证。 9消肿止痛:能消散肿块以制止疼痛的药物作用,谓之消肿止痛。适用于疮痈热毒及毒蛇咬伤等症。,八、安神,1养心安神:药物均为植物药,多为种仁入 药,有甘润滋养的特点。药性多为平性,味 甘入心经,具有养心安神之作用,主要治疗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或心气不足所致的用于心神不宁,虚烦不眠,多梦健忘等证。 2重镇安神:药物以矿物或化石药为主。质重沉降,多入心经,以镇心安神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心火亢盛,痰火扰心或惊吓等引起的神志不宁,心悸,失眠,烦躁易怒以及惊痫,癫狂,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12、等证。,八、安神,3清热安神:主要用于热扰心神证,症见心烦失眠,伴口苦,头重,目眩,舌红苔黄腻,甚则躁狂谵语,不避亲疏,打人毁物。 4化痰安神:主要用于治疗胆郁痰扰证,症见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舌苔黄腻,脉弦滑。,九、解毒,1清热解毒:药物性质寒凉,清热之 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 用。主要适用于痈肿疮毒、丹毒、瘟毒 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等 2凉血解毒:清解血分温热毒邪,谓之凉血解毒。凉血解毒药性味苦寒或咸寒,适用于温热病热毒炽盛,热入营血,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斑疹紫暗或吐血衄血,或外科疮痈疖肿等证。,九、解毒,3

13、解毒散结:能解除热毒疮毒等邪毒 并能消散毒邪凝结的药物作用,谓之解 毒散结。适用于疮痈肿毒,瘰疬痰核之证4以毒攻毒:以有毒的药物治疗痈肿疮毒等邪毒证之义。以外用为主,适用于麻风、疥癣、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及恶疮癌肿等。 5攻毒蚀疮:毒性强烈,以毒攻毒,腐蚀疮肿的药物,谓之攻毒蚀疮。适用于痈疽肿硬不消、癌肿等。,九、解毒,6攻毒杀虫:毒性强烈,以毒攻毒,杀虫疗疮的药物作用,谓之攻毒杀虫。适用于疥疮、麻风、疮疡溃烂等证。 7拔毒:某些有毒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肿,能促使脓液排泄,解除疮毒,谓之“拔毒”或“提毒拔脓”。 8托毒生肌: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生长新肉之义,亦称托疮生肌。托毒生肌药性味多为甘

14、温,有温补气血之功。适用于疮疡患者,气血不足,疮形平塌,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液清稀,久溃不敛者。,十、祛湿,1化湿:运化中焦湿浊之义。化湿药大多 性味辛温而芳香,辛能散而行,适用于湿阻 中焦证及湿温、暑湿等证。 2祛风湿: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药性多辛苦,入肝肾经。功能祛除留滞于肌肉、经络、筋骨、关节间风寒湿邪,部分药物具有止痛,舒筋,通络或补肝肾,强筋骨之效。适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下肢痿弱,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等证。 3利水渗湿: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之义。药物性味多甘淡寒或平,主归膀胱,次为小肠,作用趋向于下行,渗利水湿,畅通小便,增加尿量,使体内

15、蓄积的水湿从小便排泄,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十一、生津,1清热生津:清泄热邪,资生津液之义。 适用于热盛津伤,口渴多饮之证。 2甘寒生津:生津药性味大多甘寒,适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咽燥及消渴病。根据药性的不同有“清热生津”与“养阴生津”之分。 3补气生津:能补益肺脾之气以资生津液的药物作用,谓之补气生津,亦称益气生津。适用于气津两虚,表现为汗出过多,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干,脉虚或细等。 4酸甘化阴:乌梅至酸性平,善能生津液,止烦渴。,十二、平肝、息风,1重镇潜阳:又称“介类潜阳”,所谓介类是指以软体水下之动物,取其甲壳入药,长于潜降上亢之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证 2滋阴潜阳:以滋阴

16、镇静,缓和和制止肝阳上亢为主要作用,故适用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亢逆于上所致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烦躁等证。 3清热平肝:既能清解热邪,又能平抑肝阳的药物作用。适用于热极生风证,症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等。,十二、平肝、息风,4平肝息风:以平肝风为主要作用 ,适用于温热病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 ,血虚生风等肝风内动病证,亦可用 治破伤风,癫痫,及惊风抽搐等证。 5息风止痉:又称“虫类息风”,虫类药一般为昆虫、环节动物、蠕虫等,其中有善于息肝风止痉,长于治肝风内动证者,十三、开窍,1化痰开窍:主要用于痰浊秽恶阻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迷,症见面色晦暗,胸闷作呕,意识

17、模糊,甚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等。2开窍醒神:能开通心窍,苏醒神志的药物作用,谓之开窍醒神。开窍药气味芳香,性善走窜,适用于神志昏迷、口噤不语的闭证。3清热开窍:适用于温病热陷心包之神志昏迷证,症见面红、身热、苔黄、脉数等 4开窍辟秽:开通心窍,化浊辟秽之义。具有芳香开窍,化浊辟秽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痰浊蒙蔽心窍,神志昏迷的闭证。,十四、止带,1健脾止带:若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味者属寒湿,是脾虚不运、寒湿下注所致,治宜健脾止带 2燥湿止带:药性苦燥,能除湿并能制止皮肤瘙痒的药物作用,谓之燥湿止痒。适用于疮疡疥癣、湿疹瘙痒及阴部湿痒等症。 3清热燥湿止带:

18、若带下色黄、量多、质粘稠、味臭秽者属湿热,是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清热燥湿止带。 4固精止带:具有制止滑精,制止带下的双重功效,称之为固精止带。固精止带的药物多能治疗肾虚滑精及带下不止等症。 5收涩止带:通过收敛固涩以止带下,谓之收敛止带,也称收涩止带。收敛止带的药物味酸涩性温或性平,适用于脾虚阳虚下焦不固,腰膝酸软,带下清稀而量多者。,十五、通便,1泻下通便:通过泻下以通大便。药物多为苦寒沉降之品,适用于热结便秘、宿食及湿热积滞内停等症2润下通便:药物多味甘质润,以种仁为多,入脾、大肠经。适用于年老体弱,血少津枯所致肠燥津枯便秘之证。3补血润肠通便:血虚便秘症见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

19、目眩,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等,治宜补血润肠通便。4补肾阴益精血润肠通便:阴虚便秘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治宜补肾阴益精血润肠通便。5壮阳通便:壮阳药能温补肾阳,通畅大便,适用于阳虚便秘者。症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等,十六、利咽,1清热利咽:消除咽喉肿痛,使咽喉通利之义。药大多寒性,具有散风热、清肺、清痰等不同作用。2敛肺开音利咽喉:诃子能利咽开音,为治疗肺有虚火,咽痛失音的要药。,十七、止汗,1清热止汗:病人蒸蒸发热,汗出不已 兼见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属实热证。 用石膏清热

20、可达止汗之目的。2益气固表止汗:补益卫气,固护肌表以止虚汗,谓之益卫固表止汗。益卫固表药多甘温,适用于卫阳虚,腠理疏松,易于感冒或表虚不固之自汗等。3敛汗:药物多味甘,性平或凉,归肺、心经。适用于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证。前者症见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后者症见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盗汗,颧红等。4清热燥湿止汗: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等属邪热郁蒸型汗出,宜清热燥湿止汗,,十八、退热,1疏散风热:药物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 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风热表证、温 病初起的一类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亦称 辛凉解表药。2解肌退热:解除肌表之邪以退除

21、热邪之义。用于由皮毛侵入肌腠,证见恶风,有汗之证,或温煦肌腠,使卫阳得通,外邪得解;或疏解肌表,透达外邪,前者如桂枝,后者如柴胡、葛根。3凉血清热:药性寒凉,能清血分之热邪而退热的药物功效。用于治疗邪入营血,身热不退,或阴虚血热证。,十八、退热,4清虚热:亦称“退虚热”,清解虚热之义 清虚热药大多甘寒,适用于阴虚发热之证, 如阴虚火旺之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温 病后期津液损伤余热未尽之夜热早凉;小儿疳积发热等。5清疳热:清除疳积发热之义。清疳热药药性寒凉,适用于小儿疳积所致发热,症见形体羸弱,毛发焦枯,肚大青筋,面黄肌瘦,身热缠绵等。6清暑热:清解暑热之义。清暑热药性味大多甘寒,适用于夏季暑

22、热之证,见高热,汗出,烦渴等。,十八、退热,7和解退热: 用调和的方法,解除 少阳经邪(邪在半表半里),使发热 消退,谓之和解退热。 退热药适用于寒热往来的少阳证。8泻下泄热: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治疗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等邪热实证。9滋阴除热: 既能滋养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骨蒸的药物作用,谓之滋阴除热。又称“滋阴清热”。适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症。,十九、补气,1大补元气:大力补助元气之义。大补元 气药有较强的扶正作用,治疗元气虚弱病证 对气虚欲脱者,可起“补气固脱”之功。 2升提中气: 药性上升,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

23、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3补中益气:即补益脾胃之气。补中益气药性味多甘温或甘苦温,适用于中气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出现久泻脱肛,脏腑下垂等症。4补肺气:用于治疗肺气虚之证,症见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吸,动则益甚,神疲体倦,或又自汗,恶风,易于感冒等。5补心气:适用于心气不足之证,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自汗,面色淡白或晄白,舌淡苔白,脉虚等。药如人参。,二十、补阳,1温脾阳:能温运脾阳,治疗脾阳不足之 虚寒的药物作用。症见腹痛喜温喜按,大便 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 淡胖苔白滑等。2温助心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面

24、白唇紫、肢冷畏寒者。3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扶助脏腑阳气(机能),补益命门之火,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阴寒内胜,脾阳不足,而见脘腹冷痛、大便稀溏等证;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衰虚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4补肾壮阳:能补肾气,壮肾阳的药物作用,谓之补肾壮阳。适用于肾阳衰弱,阳痿,宫寒不孕等证。,二十一、补阴,1补心阴:亦称“养心阴”。补心阴药性味甘 寒,适用于心阴虚,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 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 数等。2养阴润肺:既能养肺阴,又能润肺燥的药物作用,谓之养阴润肺。适用于肺阴不足而有燥热之证。症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等。3养胃生津:既能滋养胃阴,又能促进津液滋生的功效,称之为养胃生津。具有养胃生津功效的药物可适用于胃阴亏虚,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等症。,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