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世纪初我国心理卫生掀起的背景:2000年浙江金华少年的杀母事件.大健康概念下,心理健康必然成为健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学”可能都要涉及心理健康问题,角度有所不同.,第九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
2、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 ,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问题:具备哪些品质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1、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 一般,把智力看做是以思维力为核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 2、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 情绪是
3、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儿童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也比较差,但是,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4、行为统一和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变得有了条理,主动注意时间逐渐延长,表达情感的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 5、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问题:在你们成长的不同阶段,有哪些事给你们造成了很不愉快的心理感受? 幼儿阶段 小学阶段 中学阶段,三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学因
4、素 脑是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 1)脑的损伤影响儿童的行为 2)神经系统内的生物化学改变影响儿童的行为 3)外界、机体内部对神经的刺激影响儿童的行为生物学因素有: 遗传因素:如单卵双生的人不仅形态、生理机能极为相似,连脑电图、睡眠模式、唤醒水平都极其相似 母体在妊娠过程中受到影响:药物、疾病、X线、情绪、营养等 新生儿出生时受到损伤:缺氧、产钳损伤等,2、心理学因素:1)动机系统:需要的满足;动机与现实的冲突;内驱力等2)情绪倾向:愉快的、焦虑的、疑心的等3)行为习惯:果断、优柔寡断4)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5)人格特征:外向、坦荡、真诚或6 )早期经历:
5、最有代表性的是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矛盾冲突而产生的焦虑和情绪上的防御反应。问题:请同学们谈不良早期经历对后期心理健康的影响,3、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深刻性、持久性爱和被爱让儿童产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等父母的价值观、教育观、儿童观等对孩子的影响单亲家庭、三代同堂家庭、留守家庭、父母服刑家庭对孩子的影响.2)托幼机构因素:保教人员、幼儿之间、教育环境3)社区和社会因素:文化背景、道德伦理、文明程度、自然社会因素如噪音、拥挤、不卫生等,第二节 一般行为偏异及心理疾病,1、情绪障碍(紧张、焦虑、恐惧) 儿童期恐惧 刚出生的婴儿并非天不怕,地不怕,至少有两怕:一怕大声;二怕失持。这种
6、“怕”是本能。 真正的“怕”,是指对危险的一种预感,是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又苦于无能为力时的一种情感。 比如,一岁左右,怕陌生人,怕与亲人分离;两三岁,怕黑、怕小动物、怕打雷等等。但是,这种怕并不强烈,容易转移,只要家长能正确引导,不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应避免因教养不当引起儿童严重的恐惧心理,如,吓唬 任性、发脾气、暴怒:,2、睡眠障碍(夜惊、梦魇) 夜惊 什么是“夜惊”:夜惊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孩。 原因:儿童夜惊,多由心理因素所致,如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睡前精神紧张,如看惊险电影、听情节紧张的故事,或被威吓后入睡,都易发生夜惊。
7、 卧室空气污浊、室温过高、盖被过厚、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均是夜惊的诱因。 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使小儿的睡眠受骚扰.,预防:改善不良环境,解除可使小儿精神紧张的种种诱因;培养好的睡眠习惯,起居有常;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梦魇:被追、跌落、落水等,醒后仍然可能有紧张、恐惧、面色苍白等,3品行障碍 (1)攻击性行为 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儿童受到挫折时,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抢东西、扔东西等行为,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对立,较多的是针对自己的父母。 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儿童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性行为而习得的。 家长或教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
8、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详见本章行为矫正方法),即采用“消退法”。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则给予表扬,奖励。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不可采用体罚。因为体罚本身就是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示范,而使儿童仿效。 (2)破坏性行为:破坏物品和班级秩序。,(3)拒绝上幼儿园(分离焦虑) 学前儿童初次去幼儿园,不习惯与家长分离,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是很自然的现象。 少数儿童,情绪波动大,持续时间长,一提去幼儿园就哭闹,甚至勉强被送去,也拒绝吃东西、喝水,非回家不可。 这种行为,反映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很差,有强烈的分离焦虑。 应先充分了解他们拒绝上幼儿园的原因,在幼儿园的心理状况。家、园配合,减轻他们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
9、。 平时,家长要多鼓励幼儿和同龄小伙伴一起玩,有机会多参加一些适宜的社交活动,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4)说谎,4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语言、动作、智力及广泛性发展迟缓) 口吃为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口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有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1)口吃的表现 口吃表现为正常的语言节律受阻,无法控制地重复某些字音或词句,发音延长或停顿。 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和高度注意,越怕口吃越口吃,终成心理痼疾。,2)引起口吃的诱因 精神创伤:受惊吓;进入陌生的环境,久久不能适应;家庭破裂,失去温暖 模仿:幼儿喜欢模仿,先模仿,终成口吃。 疾病:幼儿患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传染
10、病,或脑部受创伤后,都可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减退而发生口吃。,3)口吃的矫治 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家长、教师不要议论其口吃,更不能耻笑、责骂。 多让幼儿练习朗诵、唱歌。 不强迫幼儿当众说话。 遗尿症,多动症与调皮、好动的儿童如何区别?,5儿童期多动综合征 儿童期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又名“轻微脑功能失调”,或“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类以注意障碍为最突出表现,以多动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行为问题。 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不尽相同。在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安宁、易激怒、饮食情况差;在先学前期和学前期,则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有破坏行为、不能静坐、对动物残忍、有攻击行为和冲动行为、情
11、绪易波动、遗尿等;学龄儿童的多动症症状最为突出,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不能安静听讲、小动作多、不能完成作业、容易激动、好与人争吵、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等。所有这些表现并非每个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都具备。总之,小动作多,易冲动,注意力有明显缺陷是多动症的主要表现。 不分场合,不听劝告,多动不宁,有破坏行为和残忍行为。,多动症的矫治 对于学前儿童,治疗多动症一般不宜使用药物。 心理治疗:调整家庭环境,父母要改变管束过严、动辄打骂和溺爱放任两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消除各种紧张刺激。严格作息制度,增加文体活动,对治疗也有积极作用。 “视、听、动”能力训练:多动儿常在绘画、语言、动作技能以及社会性等方面较一般儿
12、童发展迟缓,因此要从改善基本的能力入手,进行训练。 动作训练可通过走平衡台、拍球、荡秋千、跳绳等,提高儿童体能。 注意力训练 视觉注意力训练:主要是通过让儿童凭借视觉来感知信息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 听觉注意力训练:主要是指通过让幼儿用听觉感知信息,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例如,让幼儿听机械手表秒针的滴答声,要求幼儿一边听,一边数,一直数到100。 动作注意力训练:主要是指通过让幼儿来完成特定的动作,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例如,要求幼儿把20粒黄豆,一个个连续不断地扔进1米远的小水杯里。,6 婴儿孤独症,婴儿孤独症的发病率虽然很低(约为0.40.5),但它在儿童心理疾患中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13、。 (1)婴儿孤独症的心理障碍婴儿孤独症发生于3岁以内,起病缓慢,主要表现如下。 社会交往障碍由于孤独、退缩,对亲人没有依恋之情,不能领会表情的含义,也不会表示自己的要求和情感。 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壳”里,与外界建立不起情感联系,因此,“婴儿孤独症”又称“自闭症”。 语言障碍 婴儿孤独症患儿虽有语言功能但往往缄默不语,或使用一种不为交流的语言,如模仿某句话,模仿广告词,而且不会使用“代词”,常将“你”、“我”颠倒使用。他们常自言自语,无视他人。 行为异常 孤独症患儿常以奇异、刻板的方式对待某些事物。例如,反复敲打一个物体,或长时间把一个东西转来转去,或长时间做身体摇摆、挥动手臂等刻
14、板动作。 他们的兴趣十分狭窄,要求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固定不变,因此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其他:可能有感知障碍、认知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2)病因 婴儿孤独症的发病年龄早,似乎从出生起就预示了其发病趋向。孤独症主要由生物学因素所致,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诊断标准 起病于30个月以前; 对他人普遍缺乏反应; 语言发育有严重缺陷; 行为怪异; 无精神分裂症的幻觉(精神分裂症患儿可出现幻听、幻视等幻觉)。,(3)孤独症的矫治 康复训练的重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 如生活自理训练、语言训练、购物训练等等。 给患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最好上普通幼儿园,这样可以使他们尽早进入社会。这样做。
15、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制订康复计划。 要有信心:国内外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孤独症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加强,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三节 常用的行为疗法,1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为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它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顺序,逐渐训练儿童的心理承受力,从而达到“脱敏”,对原先引起他恐惧的人、物、场景等不再惧怕,恢复正常心态。 这种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是:患者处在全身松弛的状态下,面对经重复暴露的刺激,最终达到“脱敏”。 运用实践脱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儿童情绪好的时候进行。 (2)把脱敏的步骤分成四五个等级,逐渐脱敏。比如,
16、儿童怕进黑屋。一级:从黑屋前走过;二级:停在黑屋门前;三级:在大人陪同下走进黑屋;四级:单独进黑屋。 (3)在让儿童逐渐暴露在他所惧怕的场景之前或同时,给予阳性刺激(如好吃的、玩具鼓励等)。,2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在一种行为之后,即给予奖赏强化,则这种行为就会增加。因此,奖赏在阳性强化法中起了重要作用。 (1)强化物的分类 初级奖赏:如儿童喜爱的食物。这类奖赏简单,但容易厌腻,失去对行为的强化作用。 一般奖赏:如给红花、五星、代币等。 活动奖赏:如去公园、看木偶戏等。 社会奖赏:如点头、微笑、拥抱、表扬、赞美等。,(2)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原则 确定希望儿童改变的是什么行为。 确定
17、希望儿童出现的适宜行为是什么,也就是要强化的行为。选择的是具体的行为,比如,“吃饭时别下地跑”,而不是笼统的要求“好好吃饭”。 让儿童明白希望他们做什么,以及完成后得到什么奖赏。 儿童出现适宜行为,立即给予强化。 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某一期望行为多次出现后,应逐渐用社会奖赏来巩固这种行为。最后达到儿童能自己约束自己,不必再给予奖励也能坚持好行为,即达到“自我强化”的地步。 阳性强化法主要用于改变胆小退缩行为和多动症。,3消退法 消退法的理论基础是:对某些强化不良行为的因素予以撤除,以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操作消退法的注意事项: (1)了解是什么因素对不良行为起了强化作用。例如,一个2岁的儿
18、童每晚需父母陪伴才能入睡,否则就大哭大闹。其父母在他哭闹时就马上过来哄他人睡。其父母的爱抚已构成孩子不能独自入睡的强化因素。 (2)撤除强化因素。按上例,父母每晚将孩子放在床上就离开,哭闹也不理他。 (3)初实施消退法,会遇到孩子的反抗,比如哭闹加剧,但家长不要妥协。经过一段时间,哭闹行为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4、其他:精神分析法:暴露自己的“缺陷”,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认知疗法:改变不良思维方式,提供“学习”及训练方法矫正不良认知音乐疗法、代币法、隔离法等,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1)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 (2)学会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受到挫折、委
19、屈,心里有气,要用合理的方式宣泄,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2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1)移情教育 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幼儿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移情教育,使幼儿更具同情心,在与人交往中会更友好、合群、乐群。 (2)分享与合作 多给幼儿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同时懂得分享。 (3)恰当的自我评价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情绪饱满、情绪稳定。,情感教育:情感体验,情感宣泄,情感调节行为习惯教育: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意志力的培养和磨练: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人格教育:热情、诚实、开朗、勤劳、友善、有理想等,对待不同的孩子该怎么办?任性的孩子破坏的孩子嫉妒、自私的孩子自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教子有法,决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