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1、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 (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2) 迅速发展:标志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3) 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
2、境与发展宣言 、 21 世纪日程 。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大地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 1)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2) 、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 Gaia 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3) 、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4) 、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间断地结合。2、大气圈 结构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对流层:平均 12km
3、平流层:约 12-50km 中间层:约 50-80km;热成层:80-800km 逸散层:800km3 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食物链 :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 人工环境 :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城市人口承载力: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
4、持的最高人口数量。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5 农村环境特点 :土地、草地和林地退化现象普遍,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在部分地区呈加剧趋势。原始和落后的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和技术之间的冲突,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巨大差距,造成系统间的交流不平衡,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而各种环境污染和废物且不断地向乡镇和农村转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以及物理性污染物全面影响着农村的环境安
5、全。环境问题使得农村贫困化问题的解决更为复杂。6、水利环境:生态水利的概念、原则、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 (P53-54)原则: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7、绿色交通:采用低污染、合适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第四章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P63):总体上是对立辩证统一的关系。2、 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P64)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它的五要素(68)五要素: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 环境问题的概念、原因和实质以及解决之道概念(P69):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
6、响。原因(P70):原因可分为 原生环境问题 和 次生环境问题。实质(P70):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不尊重。4、 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概念(P72):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种类(P72):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由污染物引起的污染,还包括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及光污染等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污染。5
7、、 八大公害事件的名称和原因(表格)与大气污染(P72)“八大公害事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都与大气污染有关。而且,当今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加剧和酸雨,都是与大气污染直接相关的。6、 水污染以及水污染的种类(P76):水环境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包括地表淡水污染、海洋污染及地下水污染。7、环境背景值(P76)环境背
8、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组成。8、土壤污染(P78):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 ,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时的现象。9、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的概念(P8182)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即超过生态平衡阈值时,将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破
9、坏、功能受阻、生态系统紊乱以及反馈自控能力下降,这种情况称之为生态平衡失调。五1、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概念,温室气体有哪些?(P102)全球变暖是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通常把 CO2、CH4、N2O、O3、CFCS、SO2 等称作温室气体。2、臭氧层耗竭:臭氧层的意义,破坏臭氧的机制和元素,破坏的地理位置和时间规律,潜在威胁?(P
10、109112)臭氧层是一道有效保护地球表面上的万物生灵,使之免受高能辐射损害的天然屏障。高层臭氧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直接影响着平流层温度场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并对全球气候和地球生命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深远影响。参与破坏 O3 的是在 HOX、NO X、ClO X、BrO X臭氧层耗竭主要发生在春季、南极上空。潜在威胁:1、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 2、损害人体健康 3、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4、危害人类生存环境 5、影响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 6、其他负面影响3、酸雨的概念、来源与危害?(P113116)概念:pH 小于 5.65 的降水定义为酸雨。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S 和 N 的化合物、有机
11、酸等;碱性物质有 NH3、Ca 等。SO2 的自然源主要包括海洋有机硫化物的氧化、火山爆发、土壤和森林火灾。人为源:人为排放对全球 S 循环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工业集中区域。危害(P116)4、环境安全的概念(P119)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5、国际合作的背景,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的各种国际公约。 人类环境宣言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P123)第六章 复习要点1 不同时期的环境伦理观(1)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所产生的环境伦理观(2)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主宰自然所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3)
12、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条件下产生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概念:在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中,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具有理性,具有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然而人类应该站在平等的立场尊重和善待其他生物。3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最小伤害原则:从保护生态价值与生态资源出发,要求人们在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谨慎行事,尽量将对自然生态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比例性原则: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应当让位于野生动植物的基本利益,不应为了追求过度消费而损害自然生态的基本利益。协调性原则: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应受限制,不能恣意破坏人-地复合系统的整体性状及其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了维
13、护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应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与自然实体发生冲突和对抗。适度消费原则:人类应与其他物种及其生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体系,遏制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费欲望。分配公平原则:与自然或生物共享资源,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尽可能地实行功能替代,即用一种资源代替另一种更为宝贵的资源。公正补偿原则:自然界存在的生命和非生命客体及其关系都具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和以各自适合的方式存在的权利。4 可持续发展:首次提出的时间: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核心思想:公平与和谐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世世代代持续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优美,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发展。经
14、济目标是追求质量和效率;生态-环境- 资源目标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自身的承载力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人口适度增长。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四大区别:P137-138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体系 P141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历程及对策 P147 第七章 复习要点1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概念?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巨系统,系统内又可分为七个子系统(大气、水、冰冻、生物、土壤、岩石、智慧)和许多次级系统。2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
15、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空气污染物是指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 x)、碳氢化合物(H 空气污染物 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PM10: 通 常 把 空 气 动 力 学 当 量 直 径 在 10 微 米 以 下 的 颗 粒 物 称 为 PM10光化学烟雾:当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在强烈阳
16、光照射下,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臭氧,PAN 和醛类等物质悬浮于空气中而构成光化学烟雾3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气象因素: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流混合层厚度、水平风场(风向、风速) 、风的垂直分布、水平温度场、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的结构与生消规律、降水、湍流、天气形势、特殊气象条件等。4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 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浮尘)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
17、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5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的方法?6 水体污染:概念、分类(自然和人为) 、主要污染源、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当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水质,使水质恶化严重到足以降低资源的基本用途时,便引发“水体污染”的问题。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主要污染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田污染、天然污染水体富营养化;7 水体自净作用: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机制 P161-162 8 土壤环境:土地是指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具有一定肥力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地形、气候、生物、时间和人类活动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地肥力是土地为植物
18、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协调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地的本质属性。 第八章1.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营养结构的存在形式。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4.生物多样性可分为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几个层次。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
19、性: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即为人类所直接利用的生物资源。植物不单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粮食、蔬菜、水果等。也为人类蛋白质、油脂主要来源的畜食、海产等提供了基本的食物和饲料,此外,生物多样性还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较直接价值更重要,完善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调节气候、稳定水文、保护土壤作用巨大,目前没有利用的诸多物种,在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几乎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还有不可估量的美学、文化价值,同时也是旅游资源中极为重要的成分。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的措施。7.多样性指数及其测度 :
20、这一章中没有8.生物入侵:是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9.南极臭氧空洞现象(1)1985 年,英国南极探险家 J.C.Farman 等对哈雷湾考察站观测的臭氧总量数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南极存在的“臭氧空洞”的说法(2)太阳活动学说认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大气动力学学说认为南极独特的大气环境是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的重要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10.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
21、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系统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第九章1.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气象的动力学因素和热力学因素、气象状况、地理因素、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特点动力学因素主要指风和湍流,他们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热力学因素主要是指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地理因素:a、山谷风,主要发生在山区,是以 24h 为周期的局地环境。山谷风主要是由于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山风和谷风方向相反,但比较稳定。b、海路风,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是以 24h 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
22、的。 (判断)2.各种烟形特点:P2043.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有三种形式:分子扩散、湍流扩散(紊流扩散)和弥散4.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第十二章1.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23、(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 、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环境要素,只有对这些环境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
24、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以保证前后数据的可比性。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监测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然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
25、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3.环境标准:国家根据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态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间的配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所规定的技术规范。4.地面水质监测方案制定基础资料的收集监测断面的设置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且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且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a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b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c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
26、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d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e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采样点位的确定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5.采样注意事项(1)水样采集量视监测项目及采用的分析方法所需水样量及备用量而定。(2)采样时,采样器口部应面对水流方向。用船只采样时,船首应逆向水流,采样在船舷前部逆流进行,以避免船体污染水样。(3) 除细菌、油等测定用水样外,容器在装入水样前,应先用该采样点水样冲
27、洗三次。装入水样后,应按要求加入相应的保存剂后摇匀,并及时填写水样标签。(4) 测定溶解氧与生化需氧量 (BOD5)的水样采集时应避免曝气,水样应充满容器,避免接触空气。(5) 因采样器容积有限,需多次采样时,可将各次采集的水样故人洗净的大容器中,混匀后分装,但本法不适用于溶解氧及细菌等易变项目测定。(6) 采样时应做好现场采样记录,填好水样送检单,核对瓶签。6.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 1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 )表示。7.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
28、量。8.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9. 总耗氧量 TOD :是指全部有机物质经燃烧或生物氧化变成 CO2、H2O 、NO、SO2 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mg/L。 第十三章 复习要点1、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2、环境评价的类型:(1)按时间划分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2)按地域范围划分(即按评价对象划分)城市的、工业的、矿业的、农业区的、海洋的、全球的;(3)按评价要素划分可分为单个环境要素的评价,如大气质量评价、水质评价、土壤质量评价等,或分为几个
29、环境要素的综合评价,称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程序:(1)确定评价目的,判定实施计划: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目的,划定评价区的范围,制定评价工作的大纲及实施计划。(2)收集与评价有关的背景资料:由于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不同,所收集的背景资料也要有所侧重。如以环境污染为主,要特别注意污染源与污染现状的调查;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别进行人群健康状况的回顾性调查;以美学评价为主,要注重自然景观资料的收集。(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是在背景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要监测因子。监测指标的选择因区域环境污染的特征而异。(4)背景值的预测:事先对背景值进行预测
30、有时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评价区域比较大或或监测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就需要根据监测到的污染物浓度值,建立背景值预测模式。(5)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要选取适当的方法,指出主要的污染因子、污染程度及危害程度等。(6)评价结论及对策:对环境质量状况给出总的结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1)环境污染评价方法:单因子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2)生态学评价方法:植物群落评价(3)景观评价法:采用主观概率法计算美感值4、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 5、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1)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31、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换进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2)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3)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6、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按照评价工作的规律,为解决某种特殊矛盾而创造和发展的一类方法。第十四章 复习要点1、 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
32、,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2、 环境规划的分类:(1)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环境规划、省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流域规划、专题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
33、战略规划。3、环境规划的特征:综合性、涉及面广、区域性、动态性、政策性强。4、环境规划的原则:(1)以生态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3)提供合理和优化的环境保护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的目标。(4)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5、环境规划的程序(或内容):环境调查与评价 、环境预测 、环境功能区划 、确定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设计 、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 、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6、环境规划编制程序:环境规划工作计划、调查研究、环境规划区域预测、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34、、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规划功能分区、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环境规划方案协调决策、环境规划方案审批、环境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 (了解)第十五章 复习要点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现象。2、水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方法:(1)物理处理法:调节、截留、沉淀、离心、过滤(2)化学处理法:中和、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吹脱、萃取、电解(3)物理化学处理法:气浮、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超滤(4)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土地处理、稳定塘3、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
35、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物。4、固体废弃物的分类:(1)按组成分:有机废物、无机废物 (2)按形态分:固体和泥状(3)按来源分: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废物、农业废物、放射性废物。(4)按其危害程度分:有害废物、一般废物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利用的原则:(1)无害化:将固体废物经过相应的工程处理,达到不影响人类健康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2)减量化: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量。(3)资源化:通过采用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6、危险废物:是一类特殊的固体废物,其危险性主要表现为易燃性、腐蚀性、爆炸性、毒害性、
36、放射性和生物积累性等。7、 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随着工业的发展、危险废物产量的日益增加,一些发达国家的不法厂商为了减少在危险废物处理及处置方面所消耗的巨额资金,将自己的危险废物向欠发达国家出口,使得进口国深受其害。8、 针对越境转移问题的巴塞尔公约 要求各缔约国根据各国社会、技术、经济方面的能力,保证将本国内产生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减至最低限度。保证提供充分的处置设施用以从事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不论处置场所位于何处,在可能范围内,这些设施应设在本国内。保证在管理过程中不产生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的污染,并在产生这些污染时尽量减少其对人体健康、环境的影响。各缔约国有权禁止有害废物的进
37、境和进口,建立预先通知制度和批准制度。有害废物的非法越境转移视为犯罪行为。16 章 环境政策与法规(一)环境法学的不同模式 (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P370欧洲大陆法系国家(如德法等国)具有古典式的法典化传统和强烈的理论色彩,其环境立法的发展显得较为保守。环境法在欧洲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污染防治立法和城市规划立法方面,而且近年来还呈现出一致性和趋同性。美国是典型的普通法系国家。美国学者对环境法的研究主要是从判例着手进行的,研究的特点在于注重对环境保护思想和自然保护运动的归纳和分析,以判例来评析环境主义的论点,强调生态学尤其是经济学方法在环境立法中的运用。日本学者对环境法研
38、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阐释法律规定,二是运用传统部门法的方法来研究环境法学理论。同时也比较重视对公害和环境判例的研究。就世界范围来看,在日本环境法学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污染赔偿,与补偿法律、制裁公害犯罪法律、污染控制行政法律、防治公害事业企业负担金法律与公害纠纷处理法律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对世界环境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二)环境标准 类型: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共六类。(三)环境标准体系 P3731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
39、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2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3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4 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与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执行。17 章 流域环境管理(一)流域环境的概念 P381流域:流域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水岭所形成集水区域的统称,用来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经的整个区域。流域环境:流域环境的主体为流域,围绕着流域所涉及的人口状况、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构成流域环境,在这一系列因素中,水居于核心地位。(二)流域环境管理 P386目标:(1)合理开发利用流域的有限资源和防治洪涝等灾害。 (2)协调
40、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流域内各地区、各部门用水量不断增长的需求。监督、限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污染行为,控制水环境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水量与水质并重、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的流域综合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分配流域内有限的资源,对流域内大型开发项目实行监控,确保流域内河流正常的生命功能。原则:公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流域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家战略发展与流域及各区域发展目标辩证统一的原则;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系统原则;保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原则;流域综合规划、开发与保护原则;“以供定需”的原则原理:P
41、390:1.极限性原理水环境容量;2.区域性原理水环境功能区划;3.水资源承载力(三)流域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P395:注重生态环境需水;跨流域管理18 章 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PPT 上没有的,根据上课重点整理的)(一)城市环境管理具有系统性、主动性、预测性、协调性等特征。(二)在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方式上,经过了三个阶段:污染末端治理阶段,污染源治理阶段,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阶段。(三)环境所能接受的污染物限量或忍耐力极限,一般成为环境容量,即单元环境中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容纳量。清洁生产 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内容:(1)清洁的生产过程: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实现物料的再循环;(2)清洁的产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易于回收,易于处置和降解。各种能源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叙述我国水、大气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应措施50 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蓝色- 待定 红色 -找不到答案